搜索到3671篇“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相关文章
-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研究框架被引量:4
- 2024年
-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是由农村居民点系统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动态交互及平衡重塑过程,对促进乡村内部空间有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该研究综述了有关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内容、主题与进展;建立了以“过程-机理-效应-调控”为主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研究框架。主要结论如下:1)现有研究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特征、演变、驱动机理及优化开展了大量工作,初步建立了两者的静态对应关系,但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过程不清、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服务于土地调整实践的用地结构与功能适配机制尚不明确。2)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研究体系应涵盖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过程、互动机理、互动效应及用地结构与功能配置优化等内容。3)在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趋向下,未来应以振兴乡村生产功能、强化乡村乡土文化功能及统筹“村-乡镇-县域”各层级功能为重点探索用地结构与功能配置方案;实践层面上通过创新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形式,探索用地结构与功能适配型乡村空间重构模式促进用地结构与功能协调与适配。
- 田亚亚姜广辉姜广辉周涛吴思多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互动
-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的互动关系——理论框架与应用方向被引量:4
- 2024年
-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探索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的互动关系、促进两者适配发展,对重塑乡村空间、促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在解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的基础条件、动力机制、互动过程及互动特征,尝试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理论框架,进而探讨了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理论的应用方向。研究认为:①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是农村居民点系统受到内外部环境影响而引发的“要素-结构-功能”适调过程,具有阶段性、自适应性及驱动性等特征。②受区域经济发展速率、转型程度及社会结构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可能存在时空尺度上的不对应,呈现错位、竞争、协同等互动类型。③可通过“以功能引导用地结构调整”的思路开展乡村空间重构、重视村庄功能到物质空间的投射、创新混合性村庄规划及完善相关制度配套等措施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协调适配。
- 田亚亚姜广辉周涛周涛靳雯喧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互动关系
-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管控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造成大量农村宅基地闲置或低效利用,加之宅基地布局散乱、基础设施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以景泰县为例,在测算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的基础上,应用加权Voronoi图进行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空间热点分析,探究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向与发展的路径策略。结果表明,景泰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为876.16 hm2,整治潜力较大;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整体较好,但各区域的差异较大,划分为适宜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区,并针对性地提出管控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 程文仕王天明徐宁高莉萍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 2023年
- 本文旨在以大尺度长时间序列跟踪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199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全国层面的农村居民点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从社会、自然、区位3类因素选择变量,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影响驱动力模型,分析核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影响作用,同时针对政策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作用作出简要阐述。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由农村人口数量、地区GDP、年均降水、海拔、到河流距离5个核心驱动变量决定;2)5个核心变量对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作用大小为农村人口数量>年均降水>海拔>到河流距离>地区GDP;3)农村人口在西南地区的作用强度最大,地区GDP、海拔、到河流距离在东北地区作用强度最大,年均降水在华东地区作用强度最大。
- 陈春刘坤周书宏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影响因素驱动力时间序列
- 拉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格局演变及布局优化研究
- 农村居民点指区域内相互依存、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农村居民聚居地,其数量、规模、形态等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与时间演变,是不同阶段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居民点时空分布的快速演进...
- 佟珂珂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
- 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村人口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
- 2023年
- 采用了空间自相关、GIS空间制图及耦合关系模型等方法对安徽省农村人口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农村人口减少速度快于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速度。(2)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总体表现为北部低速增长,南部中速增长,中部高速增长。(3)耦合关系表明安徽省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总体呈失调发展类型,协调度较差。此结果可为安徽省协调农村人地关系、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 李养兵姜文倩
- 关键词:农村人口农村居民点用地土地利用
-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阻碍因子诊断研究——以江苏省睢宁县为例
- 2023年
-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是实现可持续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基于ArcGIS平台,以江苏省睢宁县16个村镇为研究对象,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农村居民点投入强度、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紧凑度以及农村居民点产出效益4个维度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聚类分析和阻碍诊断模型分析睢宁县16个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影响度大小,结果表明:(1)睢宁县16个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可以归纳为4大类;(2)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以及农村居民点投入强度较低;(3)睢宁县各村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在准则层上均存在一定差异,突出表现在空间紧凑度;(4)对于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影响度排名前五的指标分别为经济空间密度、人口空间密度、人均GDP、城镇化率和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推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促进农村发展、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陆季军季翔储云
- 关键词:GIS农村居民点
- 多视角下山地型乡村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测算——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 2023年
- 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为例,在充分收集地区基础资料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扩展可利用空间潜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两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赋值法、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分值及权重,并从政府、居民、投资主体等3个视角探讨山地型乡村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结果表明:现实条件是限制和影响土地整治的重要因素,西部山区特殊的地理特征、环境条件及生活设施建设完善度等都对整治潜力存在影响,因此建立基于多维度多种影响因子的评价模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立基于多维度多种影响因子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政府、居民、社会资本等3个视角探讨不同情形下山地型乡村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提高了山地型乡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考虑不同区域整治潜力的不一致,应按照整治潜力测算结果合理安排土地整治实施时序,以提高土地综合整治效率。
- 杨珊胡景云李恭张丽藤
-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居民点
- 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及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娱乐交往的多功能复合用地,是广大农村地区人地系统交互耦合的核心。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地域系统在人地关系和地域形态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居民点不断扩张,但农村人口不断流出,...
- 傅锦威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人地关系
- 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对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 ——以河北省兴安镇18个村为例
- 土地混合利用具有多样性和兼容性双重内涵,是满足多目标土地利用的有效手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混合利用作为提升社会经济活力、节约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有力举措。然而,并非所有的土地利用彼此间都会产生正外...
- 张汝佳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质量
相关作者
- 张凤荣

- 作品数:449被引量:9,119H指数:5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 耕地 耕地保护 土地管理
- 姜广辉

- 作品数:159被引量:3,295H指数:36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农村居民点 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用地 耕地保护 驱动力
- 马佳

- 作品数:144被引量:42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猪肉 乡村 淡水产品 海产品 主要农产品
- 陈美球

- 作品数:375被引量:4,299H指数:35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农户 耕地保护 生态 耕种 影响因素
- 曲衍波

- 作品数:93被引量:1,989H指数:30
-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用地 山区县域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