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83篇“ 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文章
出血性脑梗塞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7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例均为高龄合并症患者,临床表现为梗塞后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动态CT显示梗塞区内出血,根据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治愈8例,好转6例,恶化2例,死亡1例,结果满意。结论:出血性脑梗塞发病机制复杂,梗塞区域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继发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动态CT观察,及时恰当的诊治可改善患者预后。
张春张苓江涌李昊顾应江陈礼刚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
出血性脑梗塞被引量:10
1997年
前瞻性研究了经头部CT确诊的急性脑梗塞病人于病后3周时行头MRI检查的出血性脑梗塞的情况。结果26例病人中12例(46.2%)有出血性改变,其中皮质型2例,血肿型4例,梗塞灶内渗血6例。大面积梗塞及心源性栓塞较易发生出血血栓形成患者39.1%(9/23)有梗塞出血出血后只有1例有临床症状加重。
盛爱珍张晓燕罗盛王新德
关键词:脑梗塞出血性
出血性脑梗塞14例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分析
2023年
探讨头颅 CT在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以及磁共振的磁共振磁共振(SWI)对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90名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于住院后进行头颅 CT及 MRI诊断,并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对病人进行了溶栓,对其进行了临床随访,并对有影像学分级的病人进行了随访。结果 经 MRI确诊的90例病人中,有14例(15.56%)出现了溶栓性梗,其中1类出血性梗7例,2类出血性梗4例,1类出血性梗2例。经头颅 CT检查,有8个病人(8.89%)发现梗死.MRI对1型出血梗塞的检出率显著大于头颅 CT,两者间有显著差别, P<0.05。MRI确诊的实质出血-2型、实质出血-1型和实质出血-2型的检出率与头颅 CT确诊的实质出血-2型相比,有 P>0.05,且没有显著性差异。CT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8.98%和71.23%;MRI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7.95%和91.34%.MRI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 CT的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出血性脑梗塞患者可使用MRI诊断,具有较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高,可促进疾病的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曾小姣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颅脑CT磁敏感加权成像溶栓
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选取100例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出血性脑梗塞患者,对本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其影像学特征均表现为不规则形状或者扇形的大片低密度病灶影,并且病灶的边缘比较清晰;而在高密度灶上呈现出了小斑片状或者点状,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占位病变;本组患者进MRI检查,其影像学结果显示为患者梗塞区域内存在斑片状的混杂信号。结论:对本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在临床上诊断出血性脑梗塞患者时,CT和MRI都是极其重要的诊断方法,其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许丽王春华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
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146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观察组给予同对照组一样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给予活血化瘀的药物,天麻钩藤饮加减。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梗塞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显著,可靠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李明洋李莉王顺华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天麻钩藤饮中西医结合
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并研究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方法 对我院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塞病患的影像学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CT检查下出血性脑梗塞病患表现为不规则形状或者扇形的大片低密度灶,且边缘比较清晰;在高密度灶上分布小斑片状或者点状,同时存在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在MRI检查下可见出血性脑梗塞病患的脑梗塞内存在斑片状的混杂信号。结论 从本次研究与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上,CT与MRI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临床上出血性脑梗塞少见,使得出血性脑梗塞在临床表现上缺乏一定的特征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诊断难度,随着MRI以及CT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为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吉向阳
关键词:影像学出血性脑梗塞病患
出血性脑梗塞25例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分析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表现。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CT与MRI诊断资料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平扫检查确诊率为32﹪(8/25),MRI检查确诊率为88﹪(22/25);CT检查显示病灶区为低密度影,其内部密度多不均,呈扇形或大片状,有程度不同的占位效应。 MRI检查显示原病灶区存在多发性的高密度斑片状混杂信号,T1WI序列可见病灶区呈小片状的高信号,T2WI序列可见病灶区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且显效范围大于T1WI序列,清晰度高于T1WI序列。结论 CT与MRI检查对临床早期明确诊断确诊出血性脑梗塞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够典型,因此临床应在CT与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的辅助下,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以提高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在发病早期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
师丽波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
浅析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原因
2013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原因及临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30例出血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0例患者,26例出现不同程度好转,3例因并发症死亡,1例转院。结论:出血性脑梗塞出血量不大,其预后取决于梗塞面积,且出血不会加重神经功能损伤。
钱红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CT脑水肿
出血性脑梗塞31例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收治的31例出血性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CT检查使用西门子emotion16层螺旋CT机平扫部分增强扫描,进行SE和FSE序列T1W1、T2W1及脂肪抑制冠状、矢状及横断位成像。结果:CT表现可见病灶成扇形或者大片状低密度影,内部密度多呈不均匀,占位效应不明显;MRI检查可见片状梗死内出现多发性斑片状混杂信号,T1W1序列显示病灶呈小片状高信号,T2W1序列病灶呈等信号或者高信号,其范围多比T1W1序列大,且边界比T1W1序列更加清晰。结论:出血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应用CT和MRI诊断可以有效提高了出血性梗死的诊断率,CT检查可见在原有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的高密度影,MRI检查可见在梗塞区内有出血信号,出血时间不同,MRI信号表现也会不同。
熊海涛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CTMRI
97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某院97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治疗方法的分析,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97名患者中,有62名已痊愈出院,21名稍有语言障碍和口眼歪斜等轻微后遗症状,经有效治疗,生活基本可以自理,10名患者出院时虽有偏瘫和半身不遂等后遗症,但与入院时相比,有了很大的好转,另外,还有6名患者由于部大量出血和肺部严重感染,未能及时治疗而死亡。结论: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时间越短,其症状就越严重,因此,及时诊断治疗是降低此病患者病死率的关键。
袁虎
关键词:脑梗塞语言障碍病死率

相关作者

吉中国
作品数:52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塞 阿尔茨海默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脑梗塞 脑梗塞患者
唐俊军
作品数:63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研究主题:CT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 影像诊断
杨振燕
作品数:155被引量:550H指数:1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CT 磁共振成像 CT诊断 MRI 骨肉瘤
肖壮伟
作品数:67被引量:253H指数:9
供职机构: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CT 骶髂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 MRI
吴元佐
作品数:102被引量:214H指数:8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研究主题:CT诊断 CT X线计算机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