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5318篇“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相关文章
- Bw.03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分子同源建模
- 2025年
- 目的对1例ABO血型B亚型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并对突变后的酶进行三维建模预测。方法采用试管法及微柱凝胶法鉴定ABO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ABO血型基因,并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序列进行测序分析;通过Modeller10.4对糖基转移酶进行同源建模,应用PyMOL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标本血清学正定型B抗原减弱,反定型存在抗-B;PCR-SSP检测结果显示存在B、O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B基因第7外显子发生c.721 C>T突变,导致p.Arg241Trp。同源建模与野生型相比,Bw.03糖基转移酶(GT)结构局部发生改变,分子间作用力分析显示241位原有的3个氢键全部消失。结论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查有助于疑难血型的准确定型;同源建模能更直观的显示Bw.03 GT活性变弱的关键位点,分子间作用力分析能解释酶活性变弱的根本原因。
- 王莉孔永奎靳慧芳刘欣谢莹刘雪常艳丽王雅芳杨淑淼朱迪杨乾坤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同源建模
- 头孢菌素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药物敏感性测定
- 2025年
- 目的:对2019年—2022年收集的头孢菌素高度耐药淋球菌-FC428菌株进行基因分型与抗生素效用检测,探索耐药菌株新疗法。方法:China-GRSP团队四年间收集并纳入15株FC428菌株,采用NG-MAST、MLST和NG-STAR分型,评估抗生素响应。结果:15株菌株主要为MLST ST1903、NG-MAST ST3435和NG-STAR ST233基因型。美罗培南、磷霉素、盐酸小檗碱和Zoliflodacin对这些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美罗培南、盐酸小檗碱、Zoliflodacin和磷霉素可能为未来治疗头孢菌素耐药淋球菌感染提供新的选择。
- 梁杰超石琼芳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药物敏感性
- RhD变异型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临床上RhD血清学初筛阴性样本的RHD基因分型及测序结果,进一步探讨RhD检测的实验室方法,为临床精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微柱凝胶法对27200例全血样本进行RhD血型抗原初筛检测。对RhD血型抗原初筛结果为阴性的样本,使用3种不同克隆株IgG抗-D试剂进行血清学RhD阴性确认试验;同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分析1号染色体上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以确定RHD基因分型。当PCR-SSP法无法得出确切结果时,对其RHD基因进行三代测序分析。结果:27200例样本中RhD初筛阴性136例(0.50%);其中86例样本进行了RhD阴性确认试验和RHD基因分型检测,RhD阴性确认试验中3种抗-D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占88.37%(76/86例);RHD基因分型结果显示,58例(67.44%)为10个外显子全缺失,余28例分别是RHD*711delC(1例)、RHD*D-CE(1-9)-D(1例)、RHD*D-CE(2-9)-D(2例)、RHD*D-CE(3-9)-D(4例)、RHD*DEL1(c.1227G>A)(16例)、RHD*weak partial 15(845G>A)杂合突变(3例),1例样本通过三代测序发现c.165C>T碱基突变。结论:对RhD血清学检测为阴性的样本进行RHD基因型检测发现部分样本存在RHD基因变异,并非所有阴性样本均为RHD全缺失,表明血清学方法在RhD检测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RHD基因结构的多态性,不同的RhD变异型呈现出不同的血清学特征,需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进一步确认,尤其是对亚洲型DEL的鉴定,对临床精准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 任道菊陈春月李小薇肖军张晓娟李翠莹
- 关键词:RHD抗原
- 人博卡病毒1型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2024年
- 人博卡病毒1型(human bocavirus 1,HBoV1)感染是引发婴幼儿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自2005年发现该病毒至今,世界各地相继报道在呼吸道感染患者样本中检出HBoV1.介绍了HBoV1基因组结构特点、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功能、病毒复制培养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为人博卡病毒1型的病原学研究及感染防控提供参考。
- 李京京尹淑琪李童周凡芳向思颖
- 关键词:基因组编码蛋白分子生物学诊断
- 鸭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2024年
- 文章介绍了鸭瘟病毒的基因功能、蛋白功能、致病机制、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研究的方向,为更加深入了解该病毒,从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提供参考。
- 王艳吴鹏杨芸芸周碧君杨颖杨颖
- 关键词:鸭瘟病毒基因组致病机制免疫机制
- 百合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2024年
- 为深入研究百合的分子调控机制,实现百合性状的定向改良和促进百合产业的发展,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论文为主要对象,采用文献综述法,探索了百合种质资源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百合种质资源丰富,研究者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技术、ISSR技术、SRAP标记引物等多种技术对百合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并鉴定了百合的新品种;利用基因克隆技术从百合品种中分离出WRKY、MYB、AGL、NAC等家族基因,但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基因分离和表达分析上,关于基因功能的研究尚少。百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未来还需挖掘百合功能相关的关键基因,定向培育更多观赏性更高和抗逆性更强的百合新品种。
- 王连平
- 关键词:百合分子标记功能基因分子生物学
- 黑老虎种质资源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2024年
- 黑老虎是集药用、食用和观赏于一体的功能性林下经济植物。深入研究和评价黑老虎的不同种质资源,是保护其生物多样性、拓展其资源利用与加快其品种创新的关键。本文重点综述了黑老虎不同资源(含野生和栽培种)特性研究现状,叶绿体全基因组分析、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功能基因研究和实验体系建立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黑老虎遗传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 邓叶李翔李翔梁忠厚
- 关键词: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
- 辽藁本种质创新、栽培繁育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辽藁本作为我国大宗药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但是辽藁本栽培种较少、栽培技术落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文章综述了辽藁本在种质创新、栽培技术研究、种苗繁育、药用成分分析、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辽藁本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为辽藁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樊勇李旭录亿隆于春雷杨正书孙文松
- 关键词:辽藁本种质创新药用成分分子生物学
-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理诊断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2024年
-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类,以惰性的临床病程及远期复发为特点;由于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通过综述总结介绍了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诊断要点,重点讨论了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王纪媛金玉兰
- 关键词: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
- 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2024年
- 目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物及发病机制被发现,为AEG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文主要就SiewertⅢ型AEG的细胞起源、常见突变基因、基因亚型、异常非编码RNA及异常传导通路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为AEG的研究现状提供一些参考,丰富了非编码RNA及信号通路的内容,为针对异常基因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的相关研究揭示了AEG的分子改变特征,但是未对基因互作、信号通路深层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未来还需联合多组学分析进行深入研究,推动AEG的精准发展。
- 牛犇张敏董博
-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微小RNA基因分型长链非编码RNA信号传导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