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8篇“ 初次献血“的相关文章
- 初次献血者特征及对短期内再次献血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初次献血者特征及对短期内(12个月)再次献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8月浙江省湖州市中心血站及市区流动采血车完成初次献血者294例,采集其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户籍、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献血情况[献血动机(帮助他人、健康储备、学校或单位组织、检查身体和受周围人影响)、献血场所(流动采血车、采血屋)、献血量和献血不良反应(身体乏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和头晕)]、认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资料,分析12个月内上述因素对再次献血的影响。结果共281例献血者完成随访12个月,失访率4.42%,其中再次献血组76例,非再次献血组205例。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献血动机中的“健康储备”和“检查身体”、献血场所中的“流动采血车”献血认知量表总分、SCL-90量表评分是影响初次献血者短期再次献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广大血液工作者在献血的宣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初次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献血情况、认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要素,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进公民无偿献血行为的持续性发展。
- 石磊唐艳
- 关键词: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影响因素
- 献血前、后肌肉收缩和舒张(AMT)训练对初次献血相关迷走神经反应的影响
- 目的:评估肌肉收缩和舒张训练(AMT)对初次献血相关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站于2022.11月-2023.12月,共收集560例,将所有献血者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280例,接受常规献血流程指导)和...
- 邓爱宜吴雪红涂伟明温丽玲邓婷
- 关键词:献血迷走神经
- 浙江省湖州地区初次献血人群HBsAg筛查策略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了解湖州地区初次献血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状况,为制定精准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的初次献血者,在健康检查合格后,采集末梢血进行HBsAg项目的筛查,从年龄和户籍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初次献血人数为65354人,HBsAg初筛阳性率为0.63%(413/65354),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初筛阳性率分别为0.68%(258/37905)和0.78%(215/274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P>0.05)。不同年龄之间HBsAg初筛阳性率明显有差异(χ^(2)=68.56,P<0.05),阳性率最高的为46~55岁年龄组,最低的为18~25岁年龄组。外地户籍人口的HBsAg初筛阳性率明显高于本地户籍人口(χ^(2)=75.19,P<0.05)。18~25岁、26~35岁、36~45岁的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的HBsAg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0.30、91.93、14.62,P均<0.05),但46~55岁的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的HBsAg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下降,初次献血人群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45岁以下各年龄组本地户籍人群的HBsAg阳性率均低于外地;对本地户籍35岁以下人群免做HBsAg项目的筛查是可行的。
- 陈义柱孙泉汪峰杨海兵
- 关键词:初次献血乙肝表面抗原
- 314例初次献血者Colton血型系统基因表型初步分析
- 2023年
- Colton血型系统(CO,ISBT 015)包含一个高频等位基因和一个低频等位基因,分别表现为Co^(a)和Co^(b)抗原^([1-2])。第三个抗原Co3存在于除缺失型Co(a-b-)之外所有的细胞上。Colton抗体多为免疫抗体,因输血或怀孕所诱发。抗-Co^(a)抗体可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抗-Co^(b)抗体常与其他血型抗体形成补体结合型抗Co^(b),引起速发性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3-5])。本研究对314名初次献血者Colton血型系统进行基因表型检测,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李美霖李琳琳王鹏钟思程张燕华
- 关键词:初次献血者血型系统血型抗体基因表型免疫抗体缺失型
- 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的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调查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的意愿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中心血站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初次献血者作为调查对象,发放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意愿调查问卷,收集献血者人口学特征及献血意愿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意愿影响因素。结果:初次献血者中表示愿意重复献血者占33.41%(289/865);在城区街边及其他地区进行初次献血者愿意重复献血的比例低于学校/血站区域(P<0.05);与不清楚/不愿意重复献血的初次献血者比,愿意重复献血的初次献血者献血态度、献血环境得分更高,献血焦虑、不良初次献血经历得分更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献血态度、献血环境是影响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意愿的保护因素(P<0.05),献血焦虑及不良初次献血经历是影响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意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次献血人群重复献血意愿偏低,并受献血态度、献血环境、献血焦虑及不良初次献血经历等因素影响,提供舒适采血服务,改善公众献血态度及采血环境,缓解其献血焦虑情绪,有益于提高献血意愿,促进稳固献血队伍建设。
- 林奕梅
- 关键词:初次献血重复献血意愿影响因素
- 盐城地区初次献血者血清学检测不合格情况分析
- 2023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盐城地区初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输血四项相关传染病标志物(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率情况,了解影响初次献血者血清学检测不合格的因素。为改进街头招募征询方法,加强血液初筛,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无偿献血血液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020年453991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比较初次献血和多次献血者输血四项相关传染病标志物检测不合格情况。结果:①初次献血者总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②初次献血者HBsAg、抗-HCV、抗-TP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由于采取归队策略导致初次献血者抗-HIV不合格率低于多次献血者;③年龄、性别、学历及职业均是检测结果相关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的风险增加;男性比女性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的风险增加;而随着学历提升,献血者血液输血四项相关传染病标志物不合格的风险降低;学生、医务人员相对于其他人群,输血四项相关传染病标志物不合格率明显较低。结论:盐城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初次献血者比例逐年下降,且输血四项相关传染病标志物酶免检测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在街头招募时,需加大对高危行为的征询力度,并加强抗-TP、HBsAg的初筛检测,严格把控血液初筛的质量控制。对学生、年轻人、医生等低危人群加大宣传招募力度,优化无偿献血招募的方法,做到精准招募,从采供血源头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 柏为娟周军兵
- 关键词:无偿献血初次献血
- 初次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方法探讨
- 2023年
- 探讨为初次献血者实施献血前后护理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本次探讨的初次献血者为10000人,均选自于2021年-2022年,这些人员均采集全血,在本次研究中,将5000人的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将5000人给予献血前后的护理作为研究组,比较组间采血过程和采血后的不良反应、S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人员采血过程的不良反应和采血后的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的SAS评分比较,研究组的SAS评分较低;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符合P<0.05。结论 由于初次献血者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经有效护理,能使献血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避免在献血过程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能促使初次献血者发展为固定献血者,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促进无偿献血的长效发展。
- 袁仕梅
- 关键词:初次献血者护理心理状态
- 献血前饮盐水降低初次献血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应用效果研究
- 2023年
- 目的 探究献血前饮盐水对于降低初次献血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影响,以期为降低初次献血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提供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方法,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500例初次献血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0例。观察组献血者在献血前20 min内饮用盐水(在10 min内饮用完),对照组献血者不饮用盐水。比较两组献血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发生率、献血满意度评分、再次献血意愿评分,并记录分析献血者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原因。结果 观察组献血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率为2.0%,低于对照组的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献血满意度评分(4.5±0.3)分、再次献血意愿评分(4.0±0.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2±0.2)、(3.1±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献血者中,有10例由于精神紧张或恐惧心理导致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4例由于体质因素如空腹、饥饿状态及疲倦劳累导致,3例由于献血环境嘈杂或者前一天睡眠不足导致,2例由于穿刺疼痛引致血压升高导致。结论 初次献血者在献血前适当饮用一定量的盐水能够有效降低献血者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几率,进而有效提升初次献血者献血满意度及再次献血意愿。饮用盐水可作为降低献血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一种经济简便、有效方法,更好地将初次献血者转变为固定献血者,进一步壮大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确保血液供应安全充足,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同时可针对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采取针对性对策。
- 区凯芝何锦添林肖霞陆贻松谭结珠张巧珍徐诗波
- 关键词:献血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盐水
- 情景式健康教育结合全程心理干预在初次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分析情景式健康教育结合全程心理干预在初次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在苏州中心血站张家港分站献血的220名初次献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开展对照研究。对照组110名初次献血者接受情景式健康教育,观察组110名初次献血者在情景式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全程心理干预。比较2组的心理状态差异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成人版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评分均较干预前更优(P均<0.05);干预后,对照组的SA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MHC-SF评分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干预前对比,2组干预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更低(P均<0.05),而组间SDS评分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献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如皮肤苍白等)总发生率为38.18%,而观察组为23.64%,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献血的护理服务总满意率分别为96.36%和89.09%,观察组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情景式健康教育结合全程心理干预可改善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对献血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同时有助于降低献血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 王丽芳刘露
- 关键词:初次献血心理干预心理状态
- 广州市区固定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人口社会学及献血行为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初次献血者和固定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和献血行为特征,为制定精准招募策略,提高固定献血者保留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该中心献血的初次献血者与固定献血者人口社会学特征与献血情况,分析其性别、职业、学历、献血频次、献血年限、献血间隔与初次献血量等特征差异。结果初次献血者与固定献血者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2.92,P<0.01);固定献血者初次献血年龄主要集中在26~45岁(61.17%),而初次献血者人群18~25岁是主力军(67.03%);初次献血者中200 mL和400 mL献血者比例相近,为39.87%和40.17%,固定献血者中400 mL献血者比例最高(60.28%);固定献血者中64.16%献血年限处于10年之内,82.96%累计献血频次在10次以下。结论对女性献血者群体和大学生团体应加强关注和回召;改善团体预约献血活动的服务环境与服务态度,促进初次献血者向固定献血者的转化;针对既往献血10次及以上、献血年限10年以上的固定献血者,应进一步探寻更有效的激励方法和途径提高有效保留率。
- 张悦张悦冯凡凡曾庆威
- 关键词:初次献血者固定献血者
相关作者
- 何锦添

- 作品数:18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佛山市中心血站
- 研究主题:献血 志愿者 献血服务 艺术团 爱心
- 李执如

- 作品数:44被引量:142H指数:6
- 供职机构:成都市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血站 HPA 献血者 核酸检测 基因分型
- 王憬惺

- 作品数:93被引量:403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
- 研究主题:献血者 HIV HBV 乙型肝炎病毒 献血人群
- 牛宗新

- 作品数:11被引量:30H指数:2
- 供职机构:保定市中心血站
- 研究主题:无偿献血 初次献血 献血者 献血 影响因素
- 付涌水

- 作品数:229被引量:938H指数:16
-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丙型肝炎病毒 无偿献血者 无偿献血人群 献血者 H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