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7篇“ 制造业转移“的相关文章
中国制造业转移动因分析
2024年
全球产链分工加速重构,中国产体系完整性和产链安全稳定性面临新的挑战。文章通过梳理客观经济发展、配套政策、进出口限制、国际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主观生命周期、成本和风险需求等内在发展因素,以期分析中国制造业转移动因。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要素成本相对快速提升,产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政策逐步细化,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鼓励制造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或导致一批中国制造业出于经营成本考量而主动向外转移;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高关税、关键零配件进口限制、技术封锁以及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低端制造业向“近岸”“友岸”转移等,或导致一批中国制造业出于经营风险考量而被动向外转移
杨皓森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转移跨国并购绿地投资
中国省际制造业转移的数量化特征与动因识别
2024年
本文使用制造业的注册位置信息,通过计算空间分布距离的核密度函数变化,来测度并揭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转移的演进趋势与数量化特征。研究发现:地区间制造业转移开始打破传统的雁阵模式,衍生出“西移”与“回流”并存的混合式转移特征;中西部省份承接制造业转移呈俱乐部式格局,而沿海省份在历经“去工化”后重新迈向“再工化”。从行来看,各要素密集型行均呈现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基本态势,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为区域间转移的主力军,但转移幅度稍有回落,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在区域间转移呈现趋势反转过程,而高载能行表现出东部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但各类典型行在沿海内部的转移则日益频繁,尤其南部沿海成为主要回流承接区。交通基础设施、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等要素是促进制造业跨区域转移的关键动力,但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也存在各自特有的驱动因素。这也表明平衡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既要考虑地区要素禀赋特征,也要基于行发展的自身规律。
陈永伟张艺栌姜昊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转移要素禀赋
基于分省分行用电量的中国区域间制造业转移和承接趋势
2024年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发生急剧变化,政府十分重视产有序转移和推动生产力优化布局。针对长期以来中国产转移趋势判断技术手段不足、研究结论存在较多争议等问题,充分发挥用电量统计优势,建立了评估产转移与承接趋势、规模的方法。基于2010—2021年分省分行用电量测算发现,区域间存在一定规模的产转移与承接;环保政策对华北、华中电网区域产转出影响较大;华东电网区域产转移规模不及预期,可能主要在区域内部转移;西北电网区域除了高耗能产集聚趋势强化,纺织、医药、设备制造等产存在转入;南方电网区域产转出类型更加多样、转出规模更大,主要来自广东省的影响。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启示。
王向汲国强吴陈锐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转移产业承接用电量产业集聚
中国制造业转移态势分析——基于全球产大数据
2024年
随着全球产链分工加速重构,中国制造业面临产体系完整性和产链安全、稳定性的挑战。基于全球多源产大数据,通过构建中国制造业转移指数,对201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态势及去向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的角度进一步挖掘我国制造业转移的模式。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呈现持续转移态势,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依然面临较严重的转移风险,东南亚以及墨西哥等美国“近岸”及“友岸”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中国的制造业转移,转移方式既包括主动转移也包括被动转移
杨皓森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并购绿地投资
中部地区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从产转移承接地角度出发,基于2013—2022年中部六省数据,结合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GIS空间分析法及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中部六省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得出:时间演变维度上,中部地区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呈现前期平稳发展,后期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省域间制造业转移承接水平呈阶梯式排列。空间分布维度上,各省域间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呈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中部地区省域间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主要障碍因素集中在制造业发展、持续、创新维度,工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占GDP比重是最主要的障碍因素。基于相关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从制造业支撑、发展、创新、持续、转型5个方面给出了提升中部地区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建议措施。
史竹琴孙兴旺
关键词:制造业转移
中国制造业转移到印度对中国GDP和就的影响分析
2024年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相关产或生产环节向东南亚、南亚和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转移.其中,印度的发展潜力备受关注,全球产链的"中国→印度转移模式"对中国的冲击与威胁更大.为此,本文构建了衡量产向外转移对母国影响的事前量化模型,设计了超长期、中长期和中短期三类情景,采用反事实分析,衡量了不同情景下印度承接中国产转移对中国GDP和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向印度外移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冲击.在超长期,这一产转移可能导致中国GDP降低15.6%,从人员总体收入下降16.8%,同时减少就人数1.1亿人,在中长期、中短期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分行来看,低研发强度和中低研发强度制造业在中短期和中长期视角下的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较大.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研发制造业在超长期视角下的转移也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定量分析有助于预判未来产布局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以提前布局应对策略.结合中长期国际经济形势展望和国内区域经济、产经济发展特征,我们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张晓旭张晓旭汪寿阳
关键词:产业转移反事实分析
银行支持制造业转移的贷款评价考核机制改进研究
龙林茂
新疆承接制造业转移能力研究
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产链供应链稳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新疆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核心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也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
苗宇晨
关键词:产业转移制造业空间滤波
中国制造业转移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转移对于一个国家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然而,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存在巨大的生态风险。在当前我国重视经济绿...
田妮裳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转移碳生产率环境规制
劳动力成本上升、机器自动化与制造业转移被引量:8
2023年
基于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国内地级市最低工资数据以及中国工数据,从城市和企两个层面考察在机器自动化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上升显著降低了城市制造业份额,加速了制造业转移,而机器自动化能够缓解最低工资标准上升对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减轻制造业外迁压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制度性约束低、贸易开放度高以及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机器自动化对制造业成本承压转移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自动化技术能够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冲击,降低其退出风险。此外,机器自动化的生产率效应是推动制造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积极性、抑制企外迁的重要机制。现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趋势,政府在优化布局产承接转移的同时还应相机制定适当政策鼓励企自动化转型,以保持中国制造业链完整、提升产竞争力。
罗润东李琼琼郭怡笛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制造业转移企业外迁

相关作者

胡秀锦
作品数:52被引量:939H指数:12
供职机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教育合作
刘海云
作品数:150被引量:2,046H指数:2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对外直接投资 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 FDI 制造业
权晓艳
作品数:5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研究主题:制造业转移 产业转移 实证研究 产业集群 跨越式升级
徐萌
作品数:6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OEM 经济全球化 家电产业 制造业转移 经济全球化背景
张洪源
作品数:3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行销 制造业转移 制造业 比较优势 经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