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8篇“ 刺果甘草“的相关文章
一种甘草毛状根的高效诱导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草毛状根的高效诱导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目前甘草毛状根培养过程中侵染操作复杂、转化效率低、外植体培养易污染、除菌困难的问题。所述甘草毛状根的高效诱导方法包括甘草种子消毒、...
尤佳王建丽于瀛庄煦牟林林张冬梅王昭申忠宝
一种快速无损鉴别甘草及其伪品甘草的近红外光谱法
本发明涉及中药鉴别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快速无损鉴别甘草及其伪品甘草的近红外光谱法。本发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不经任何化学处理,对原始样品直接检测,获取样品的全部完整的光谱信息,通过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模式识别技术...
宋洪杰高鸿彬
甘草的成分及特征的相关研究进展
2023年
甘草是一种豆科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药,茎叶可作为优质的粗饲料饲喂动物。文章对甘草的资源分布、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以及甘草组织培养、生物遗传多样性、植物学特征特性进行概述,以期为甘草作为饲料资源及药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刘杰淋孔晓蕾张强王雪珊彭大庆曲洪生
关键词:刺果甘草化学组分生物遗传多样性
甘草全基因组Survey及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基于基因组Survey分析对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基因组大小和杂合率进行估计,并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对其在甘草属Glycyrrhiza L.中的系统发育位置进行研究。方法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甘草进行测序,采用K-mer方法对测序reads进行分析,估算甘草基因组大小和杂合率,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组装、注释和系统发育分析。结 Survey分析结显示其基因组大小约为577.82 Mb,杂合度约为0.31%,重复序列比例约为53.72%。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27,267 bp,不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总GC含量为34.32%,包含110个基因,其中7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甘草与圆甘草G. squamulosa Franch.亲缘较接近。结论 甘草存在低杂合和重复序列较多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对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拼接和组装,可尝试采用三代测序结合二代测序的分析策略进行基因组组装;甘草叶绿体全基因组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为后续开展甘草属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子鉴定标记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向如双孙伟段宝忠王艳Botir KhaitovAtia tul Wahab孟祥霄
关键词:刺果甘草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甘草及其伪品甘草的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无损鉴别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不同产地甘草及其伪品甘草进行了快速无损鉴别研究。方法该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不经任何化学处理,对原始样品直接检测,获取样品的全部完整的光谱信息,通过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模式识别技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实现了甘草及其伪品甘草的快速无损鉴别。结甘草、伪品甘草虽然属于同一科属,但它们所含化学成分却不尽相同,近红外光谱图上显示出一定的相似和差异,在2223~1912nm、1724~1400nm和1276~1088nm波长范围,基于聚类分析的模式识别法可以鉴别甘草真伪,和主成分分析结一致。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快速无损、取样量少,为中药的产地、真伪鉴定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参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高鸿彬宋洪杰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法甘草刺果甘草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坡地建植甘草技术规程
一种快速无损鉴别甘草及其伪品甘草的近红外光谱法
本发明涉及中药鉴别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快速无损鉴别甘草及其伪品甘草的近红外光谱法。本发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不经任何化学处理,对原始样品直接检测,获取样品的全部完整的光谱信息,通过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模式识别技术...
宋洪杰高鸿彬
文献传递
通过组织培养使甘草染色体加倍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组织培养使甘草染色体加倍的方法,以干燥成熟的甘草种子为材料,通过种子前处理、取得无菌苗、最佳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筛选、秋水仙素处理甘草愈伤组织、继代培养。通过秋水仙素诱导甘草种子使染色...
郭晔红杨萍
文献传递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对O2-体外清除试验研究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并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结表明: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效略高于抗坏血酸。在0.005~0.025mg/ml浓度范围内清除率均随浓度增加而增强,0.025mg/ml的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O2-的清除率是79.6%。
李秀影
关键词:刺果甘草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
东北地区甘草生物学特性及种子萌发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解甘草作为饲草的价值及其对盐碱土地是否有改善作用,试验观察测定了天然甘草生长情况、根入土深度、根水平分布范围、小叶数、叶长、叶宽等生物学指标;另外采用98%浓硫酸、20%Na OH溶液、50℃水浸泡的方式打破甘草种子休眠,测定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结表明:甘草植株高大,30株平均高度达182.20 cm;叶量大;根系发达,入土深度平均为159.97 cm,其水平分布平均为97.60 cm,根固沙保土作用良好;采用98%硫酸处理甘草种子8 min效最佳,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20%、15%。
林艳艳杜广明杨云贵
关键词:刺果甘草饲草野外调查种子休眠生物学特性萌发

相关作者

阚毓铭
作品数:27被引量:250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刺果甘草 化学成分 海藻 甘草 中药
李伟东
作品数:287被引量:1,964H指数:23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自然铜 指纹图谱 化学成分 不同炮制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
姚健
作品数:183被引量:981H指数:19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挥发油 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半乳甘露聚糖 瓜尔豆
马君义
作品数:146被引量:540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茄尼醇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油橄榄 高乌甲素 挥发油
张继
作品数:683被引量:3,322H指数:26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挥发油 抗氧化 多糖 茄尼醇 兰州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