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1篇“ 前庭神经鞘瘤“的相关文章
前庭神经被引量:8
2003年
焦德让
关键词:前庭神经鞘瘤听神经瘤
前庭神经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024年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前庭神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但仍不可避免。近年来,国外有许多对前庭神经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该文对前庭神经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文壮更·党木仁加甫
关键词:前庭神经鞘瘤并发症脑脊液漏
影响前庭神经大小的相关因素研究
2024年
目的初步探讨影响前庭神经大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382例前庭神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肿大小。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前庭神经大小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肿大小0.63~6.60 cm,中位大小2.97(2.20,3.80)cm。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10)、民族(P=0.001)、年龄(P=0.049)及肿囊实性(P<0.001)与前庭神经大小相关。大型前庭神经最常表现为囊实性,中小型前庭神经最常表现为实性。BMI、手术侧别及居住地与前庭神经大小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B=0.390,P=0.001)及维吾尔族(B=0.611,P<0.001)患者肿更大;年龄每增加1岁,肿最大直径平均减小0.011 cm(B=-0.011,P=0.027)。结论患者性别、年龄和民族与前庭神经大小具有相关性,且男性、维吾尔族及年龄较小的患者,发生更大前庭神经的风险更高。
李文壮王泽宁朱国华李彦东更·党木仁加甫
关键词:前庭神经鞘瘤性别年龄民族肿瘤大小
前庭神经放射外科计划剂量均匀性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前庭神经放射外科治疗计划中的剂量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的影响因素,以及HI更简便的替代计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前庭神经伽玛刀治疗计划,298例病人采用经典单次治疗,3例采用连续低分割治疗。根据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ICRU)-83标准,计算计划的HI,并评估可能影响HI的因素。计算靶区的剂量变异系数(dos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Dcv),评估其作为HI替代方案的可行性。结果治疗计划的平均HI为0.60±0.08。单因素分析发现除周边剂量外,所有计划参数与HI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处方剂量线、覆盖率、选择性、梯度指数和靶区体积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均P<0.05)。Dcv可很好拟合HI。结论HI与治疗计划多个参数关系密切。Dcv可试用作为更简便计算HI的替代方法。
汤旭群潘力颜美蓉吴瀚峰
关键词:前庭神经鞘瘤伽玛刀
听力监测下前庭神经听力保留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2024年
目的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和耳蜗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ochlear nerve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技术的多模态听力监测辅助下,对前庭神经手术中可能的听力保留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多模态听力监测辅助的临床应用经验以及听力保留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前庭神经患者24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根据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AAO-HNS)分级标准分为听力保留组(AAO-HNS分级C级及以上)11例和听力未保留组(AAO-HNS分级D级)13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切除术,总结术中监测情况,结合患者术后听力保留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患者肿达到全切,4例患者肿近全切除。有11例患者(45.8%)在术后4周的随访中保存了可测听力,8例患者(38.1%)在术后4周的随访中保留了可用听力。听力保留组与听力未保留组患者肿直径、术中肿神经粘连紧密与否紧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力保留情况与患者的肿直径大小、术中肿神经粘连紧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鼎王秀英徐兴华李翀张军
关键词:前庭神经鞘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听力保留
前庭神经术中听觉电生理监测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前庭神经(VS)是起源于施万细胞的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肿,肿本身及手术过程中引起的以面、听神经为主的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手术过程中难以准确辨别听神经并加以保护,因此术中听觉电生理监测尤为关键。本文总结近年来临床常用的听觉监测方案的特点及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VS患者的听觉保护提供思路。
薄富铎史建伟张岩松
关键词:颅内良性肿瘤前庭神经鞘瘤神经功能损伤听神经施万细胞
免疫微环境在前庭神经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前庭神经(vestibular schwannoma,VS)是起源于前庭神经雪旺细胞的良性肿,占原发性颅内肿8%。大量研究表明VS免疫微环境改变与听力损伤和肿生长有关,这提示免疫治疗在VS有相当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回顾了近年VS与免疫微环境的相关研究,以期为针对VS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夏炎薄富铎朱帅帅张岩松
关键词:神经鞘瘤前庭免疫微环境炎症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全内镜经小脑岩裂入路切除前庭神经
目的前庭神经(VS)的治疗仍然是神经外科最艰巨的挑战之一。虽然近年来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发展迅速,但全内镜技术切除VS的可行性鲜有报道。在这里,我们介绍了全内镜经小脑岩裂入路(ER-TPFA)进行VS手...
冯思哲
关键词:前庭神经鞘瘤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面神经
中小型前庭神经治疗方式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2024年
中小型前庭神经(VS)有多种治疗策略,包括显微外科手术(MS)、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和随访观察(CT),其在肿控制和面神经功能方面的结果相似,在疾病控制和并发症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区别在于对听力的保护。目前关于中小型VS最佳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对听力正常的年轻患者治疗的必要性和听力保护的最佳时机也存有争议,临床上需在个体化地、合理的选择治疗模式。本文对中小型VS的3种治疗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实现长期功能保存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立华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随访观察听力保护
自优化双模态多通路非深度前庭神经识别模型
2024年
针对不同模态间对应特征极易融合错位、识别模型专家主观经验式调参且计算成本高等问题,提出自优化双模态(“对比增强T1加权”与“高分辨率增强T2加权”)多通路非深度前庭神经识别模型。首先,通过构建前庭神经识别模型进一步挖掘前庭神经病症多模态影像特征及模态间复杂的非线性互补信息;其次,设计基于博弈论全局并行麻雀搜索算法的模型优化策略,实现模型关键超参数的自适应寻优,使模型具有较优的识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所提模型在识别准确率提升4.19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参数量降低了27.9%,验证了它的有效性和自适应性。
张睿张鹏云高美蓉
关键词:前庭神经鞘瘤

相关作者

张军
作品数:79被引量:19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听神经瘤 前庭神经鞘瘤 切除 耳蜗神经 显微外科治疗
岳树源
作品数:167被引量:671H指数:1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面神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朱国华
作品数:91被引量:226H指数:7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显微外科手术 后颅窝 脑膜瘤 神经外科 显微外科治疗
刘丕楠
作品数:144被引量:852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2型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内镜 外科治疗 脑脊液鼻漏 神经纤维瘤病
成睿
作品数:49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胶质瘤 神经导航 脑膜瘤 神经内镜 创伤性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