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9篇“ 前新生代“的相关文章
- 渤海428构造带前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被引量:3
- 2023年
- 渤海428构造带位于石臼坨凸起东倾没端,是渤海有利的潜山勘探地区。428构造带前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断裂和地层发育复杂。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建立428构造带前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并对构造带东、西部断裂发育特征、地层分布以及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428构造带下古生界东薄西厚;上古生界仅在构造带东部发育,西部缺失;中生界全区广泛发育,仅在428构造带东局部区域缺失。该区前新生界发育具有明显的“跷跷板”式特征。(2)428构造带主要发育伸展-改造型断裂、逆冲-改造型断裂和伸展断裂,在剖面上多表现为地垒式、地堑式、多米诺式、似花状构造、Y字和反Y字形构造等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时期可分为中期活动、晚期活动和长期活动3种。(3)428构造带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加里东—海西期差异隆升、印支期挤压逆冲、燕山期挤压—伸展—再挤压以及喜山期伸展—走滑叠加等演化阶段。基底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应力场方向以及应力性质转变是导致428构造带前新生代“跷跷板”式构造演化的原因。
- 张新涛杨帆杨帆余一欣陈宇航陈宇航祁鹏牛月萌
- 关键词:前新生代
- 黑龙江省前新生代地层研究新进展
- 2023年
- 黑龙江省受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影响及叠合改造,地质演化历史复杂,作为其重要演化记录的地层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并且近年来获得了一批高精度年代学数据和古生物方面的资料。本文基于近30年黑龙江省的区域地层研究成果,结合前人资料,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出版后前新生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初步确定了前寒武纪地层主要为中—新元古界的划分对比方案,将传统作为地块基底的部分前寒武系厘定为古生界,就部分古生代地层时代做了修正,提出了中生界划分对比新方案。另外,将一些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厘定为俯冲增生杂岩,并就其物质组成的基质和岩块进行了总结,进而为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构造演化提供黑龙江省地层方面的资料。
- 杜兵盈刘宇崴王训练刘勇高洪岩张铁安
- 关键词:地层
-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关键构造期变形特征与潜山油气成藏意义被引量:8
- 2023年
- 构造运动对渤海海域潜山形成演化及其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运用构造解析思想对渤海海域前新生代构造变形、运动形式及演化进行研究,确定关键构造变革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潜山油气成藏意义。结果表明:(1)加里东运动主要以垂直隆升为主,海西运动期华北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接形成北高南低的不稳定克拉通,印支期SN向强烈挤压作用下板内低角度逆冲褶皱形成了近EW—NWW向向斜背斜相间的隆坳格局。燕山期陆内高角度逆冲和左旋走滑改造形成的NE—NNE向构造体系对印支期构造轴迹横跨叠加改造,形成了渤海海域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2)依据单一构造期次变形特征和多期次构造叠加类型对渤海构造形迹塑造和潜山成山成储的控制作用,确定了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运动为渤海潜山形成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3)印支和燕山两期关键构造运动控制形成的先存基底断裂成为新生代生烃凹陷的主干控凹断裂,新生代断陷期对早期先存断裂的继承活动使古近系烃源岩与潜山对接,为渤海潜山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供烃窗条件;控制构造裂缝产生与后期流体溶蚀改造共同作用形成的规模性网状裂缝体系为潜山内幕提供了有利储集空间;控制形成了渤海地貌残丘型、内幕褶皱型、拉张断垒型和走滑掀斜型等丰富的潜山圈闭类型。
- 胡志伟吕丁友王德英赵婧陈心路程鑫
- 关键词:渤海海域印支运动燕山运动
- 珠江口盆地前新生代先存断裂特征及动力背景——以惠州凹陷和番禺4洼为例被引量:7
- 2022年
- 前人针对珠江口盆地前新生代开展过大量研究,但对盆地的原始构造格局仍缺乏统一认识。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采用“定性+定量”先存断裂综合识别技术,识别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和番禺4洼前新生代基底发育的先存断裂583条。按照断裂是否断穿Tg和断裂倾角大小,将先存断裂分为4类:高角度节理、低角度节理、高角度活化断层和低角度活化断层;按断裂走向划分,将先存断裂分为NW-NWW向和NE-NEE向2组。燕山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南板块沿NW向正向俯冲,形成NE-NEE向逆冲断裂;燕山期晚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南板块斜向俯冲产生左旋挤压应力场导致NWNWW向逆冲断裂形成。这些先存断裂从源头上控制了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格局,为研究盆地后续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 吴婷婷张丽丽吴哲李洪博雷胜兰于飒劳妙姬
-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
- 中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及其油气勘查方向被引量:8
- 2022年
- 经过60年的油气调查与勘探,随着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的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油气发现难度逐渐加大,海洋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开拓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的调查与勘探发现,中国海域前新生代盆地残留地层具有如下特征:(1)厚度大,一般为4 000~6 000 m,最大厚度超过9 000 m;(2)分布广,有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和南海南部5大分布区;(3)存在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下部层系"、中生界"中部层系"和中生界"上部层系"6套地层;(4)可划分东海-南海型和渤海-黄海型两类层型结构,前者仅由"单一"的中生代地层组成,后者由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叠合"构成;(5)发育下寒武统、下志留统、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6套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和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侏罗系烃源岩分布最广;(6)具有孔隙型、裂缝改造型和风化壳型3类储层,其中,孔隙型储层包括白云岩、礁滩相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裂缝型储层与大型断裂带和挤压构造带伴生,风化壳储层可分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中生代碎屑岩4亚类,其物性及分布主要受构造作用、风化淋滤作用和埋藏条件3种因素控制;(7)具备"古生古储"、"古生中储"、"古生新储"、"中生中储"、"中生新储"和"上生下储"6类成藏组合。综合分析认为:中国海域前新生界油气前景广阔,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东海南部-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新生代富生烃凹陷内的潜山是中国海洋油气下一步勘查方向;北黄海盆地坳陷区的中生界和渤海海域的前新生界"自生自储"油气藏值得重视。
- 陈建文杨长清杨长清钟广见张莉钟广见王建强张银国蓝天宇梁杰
- 关键词:中国海域地层分布
- 东海盆地丽水-椒江凹陷前新生代岩石特征及基底新认识被引量:3
- 2021年
- 基底是沉积盆地重要的组成部分,丽水-椒江凹陷前新生界基底较为复杂,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研究,但对于该凹陷基底特征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文章选取典型井的火成岩样品,通过岩石薄片分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前人对区域内基底特征的研究,综合认为研究区基底发育中-酸性岩浆岩,而从构造环境来看可能为板内花岗岩或同碰撞花岗岩,其物质来源为中、上地壳,主要形成时期为三叠纪晚期-侏罗纪早期。该认识的取得,对后续开展凹陷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侯凯文
- 关键词:元素地球化学火成岩
- 南海南部及围区前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 南沙海域由于其丰富的资源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备受许多国家和学者的关注。为了寻找新的油气资源及开拓勘探领域,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勘探要从新生界迈向前新生界。为了给南海中生界、古生界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及地质支撑,迫切需要对南海南...
- 何凯伦
- 关键词:南海南部前新生代
- 文献传递
-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与构造演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刻画了中生界、古生界残余地层分布特征。渤海西部前寒武系为变质岩基底,其年龄大致可以分为2 500 Ma左右和3 000 Ma左右两组,属于前中元古界;郯庐断裂东侧前寒武系古生物分析首次在渤海海域探井中发现新元古代疑源类化石,明确该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为新元古界。郯庐断裂以西普遍残存古生界和局部残存侏罗系,郯庐断裂以东古生界几乎剥蚀殆尽,无侏罗系。南华纪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印支期华南、华北两板块剪刀式碰撞是造成研究区前新生代构造演化“跷跷板”现象的主要原因。
- 高坤顺吴庆勋彭靖淞郭颖马正武
- 关键词:前新生代郯庐断裂锆石U-PB定年疑源类化石
-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被引量:4
- 2019年
- 基于渤海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梳理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岩性、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将渤海基底划分为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个构造层,论述了各个构造层残余地层分布特征,并将基底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型、双层型、三层型。基底构造演化表现为'垂直升降→强烈挤压→局部伸展→强烈伸展反转→整体隆升→‘伸展+走滑’复合改造'6大阶段。结合薄片及物性资料探索了基岩储层发育规律,单层型前寒武系变质岩、双层型顶部的碳酸盐岩或火山岩、三层型顶部中生界火山岩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围绕在富烃凹陷周边的潜山,在岩性和供油窗口耦合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 吴庆勋高坤顺吴昊明郭颖陈心路
- 关键词:渤海海域基底结构油气勘探意义
- 南海南部断裂及前新生代基底岩性分布特征
- 南海是东亚陆缘最大的边缘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澳板块三个板块的交汇处,是现今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南海地区有多个板块之间碰撞汇聚、拉伸裂离、地壳增生及减薄变形等作用强烈,地幔隆拗起伏幅度较大,导致岩石圈断...
- 朱晨曦
- 关键词:中生代磁化率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郝天珧

- 作品数:418被引量:3,090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震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地球物理研究
- 徐亚

- 作品数:148被引量:847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海底 残留盆地 仪器舱 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深部结构
- 刘光鼎

- 作品数:148被引量:1,173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油气资源 地球物理 中国海 中国油气 矿产资源
- 江为为

- 作品数:107被引量:1,075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壳结构 地球物理场特征 地球物理研究 地球物理场 地质构造
- 宋海斌

- 作品数:263被引量:1,818H指数:31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海洋学 南海北部 内孤立波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