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18篇“ 动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章
- 一种大鼠股动脉血栓形成装置
- 一种大鼠股动脉血栓形成装置,包括:底板,作为底层支撑;设于底板上的溶液腔室,用于盛放血栓诱导溶液;设于溶液腔室上的可开合上盖,用于盖合并固定大鼠股动脉血管;设于上盖内部、溶液腔室上部的海绵块,用于充分浸泡并保护大鼠股动脉...
- 王启会潘志强谢珊李思源杨莹菲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1例
- 2024年
- 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白血病发生血栓并发症,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警惕性和认识,本研究报道1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诱导治疗过程中并发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系64岁老年男性,2022年2月就诊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诱导治疗后期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出现剧烈腹痛,临床症状严重,而临床体征不明显,高度怀疑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通过腹部增强CT和腹主动脉CTA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经过积极抗凝治疗,患者闭塞血栓部分再通,临床症状获得缓解。急性白血病不仅易出血,也有可能发生血栓风险,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相符的腹痛要高度警惕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发生,及早发现,尽早治疗。
- 韦中玲黄辰王娜娜黄君黄东平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化疗血栓
- 群蜂蜇伤致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2024年
- 马蜂蜇伤致急性肢体动脉血栓形成较罕见.笔者通过整理1例重度马蜂蜇伤并发双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研究发现,肢体动脉栓塞事件常发生在蜇伤后数小时内,上肢动脉和下肢动脉均有可能发生,主要为肢体的急性缺血表现,如麻木、疼痛、青紫等,严重者可出现肢体组织坏死.蜂毒本身含有的组胺、血栓素、白三烯等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介质,可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激活、血管内膜损伤、血管收缩等,从而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 魏延焕董庆林范艳艳
- 关键词:马蜂蜇伤血栓形成急性肢体缺血
- 超声血流动力学预测移植肝动脉血栓形成及溶栓效果的初步研究
- 2024年
- 目的阐明肝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肝动脉血栓(HAT)发生前及治疗后肝内超声血流动力学变化, 为临床提供HAT预警及抗凝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22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47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HAT列入血栓组;另纳入71例术后未出现各种血管并发症的移植肝患者为非血栓组。分析两组患者移植肝动脉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门静脉流速(PVV)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PSV下降与HAT发生的关系, 同时采用ROC曲线确定临界值并评价诊断效能。血栓组患者根据经数次手术取栓或溶栓治疗后血流是否恢复, 分为治疗效果不佳组及治疗效果良好组,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或溶栓治疗后早期肝内超声血流动力变化。结果①HAT发生前1 d超声可测及移植肝动脉PSV降低, 以PSV<0.39 m/s预测1 d后即将发生的HAT, 敏感性为0.70, 特异性为0.86, AUC为0.83。②HAT患者治疗后PSV值迅速升高, 治疗后第2 d即可恢复正常(非血栓组)水平;治疗效果良好组治疗后首日PSV及PVV即可达到正常(非血栓组)水平, 明显高于治疗效果不佳组(P=0.030、0.021)。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 PSV<0.39 m/s与1 d后即将发生HAT有关。HAT治疗后首日超声检查发现肝动脉PSV升高显著, 提示治疗效果良好, 无需进一步DSA复查及增加溶栓次数。
- 杨雨辰朱宇莉沈文王文平徐辉雄韩红
- 关键词:肝移植肝动脉血栓
- 川芎挥发油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机理研究
- 2024年
- 目的:本研究探讨川芎挥发油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机理。方法:取SD雄性大鼠,运用大鼠颈总动脉局部贴敷三氯化铁(FeCl_(3))联合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探索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的发生在血栓形成中的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评价川芎挥发油对该模型的预防作用;以电刺激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以及角叉菜胶致小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进一步从体外探索川芎挥发油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理。结果:腹腔注射LPS可显著协同增强颈总动脉局部贴敷FeCl_(3)致血栓形成的效果,其最佳比例为腹腔注射LPS 3 mg/kg与9%FeCl_(3)颈总动脉局部贴敷。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联合FeCl_(3)贴敷能明显促进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P<0.05),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1)、升高纤维蛋白原(FIB)浓度(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川芎挥发油可明显改善LPS联合FeCl_(3)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血流量变化(P<0.05)、显著减少血栓质量、缩短血栓长度(P<0.01),明显减少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增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P<0.05或P<0.01),缩短APTT、延长凝血酶时间TT(P<0.05或P<0.01),降低FIB浓度(P<0.05),明显延长电刺激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时间(P<0.05或P<0.01),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致小鼠尾部血栓形成(P<0.01),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AA)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与局部炎症的发生在动脉血栓形成中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川芎挥发油可有效预防动脉血栓的形成,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具有较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详细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 李琳熊静悦曾丝丝杜仕静赵丰娟曾青山谭正怀
- 关键词:川芎挥发油动脉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角叉菜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辅助穿透型胎盘植入剖宫产术后并发急性髂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
- 2024年
- 预防性球囊阻断术虽然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严重胎盘植入等产科危重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有效性毋庸置疑,但安全性仍存在隐患,应用于孕产妇这类特殊人群可能产生一些并发症,动脉血栓形成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报道了1例急性髂股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妊娠期诊断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穿透性胎盘植入,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联合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术后并发急性动脉血栓及下肢缺血,幸而发现、诊断及治疗均较为及时,预后良好,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在其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预防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分析。
- 魏翎艺
- 关键词:球囊阻断动脉血栓胎盘植入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处理(附1例报告)
- 2024年
- 目的总结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对1例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突发头晕、意识丧失入院,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可能,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破裂,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过程中,因左椎动脉严重迂曲上行困难,术中反复操作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术中造影见左侧椎动脉V4段内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堵塞基底动脉。因反复尝试导引导管及颅内支撑导管均不能通过左侧椎动脉起始部,术中讨论后改为经肱动脉入路经右侧椎动脉进入基底动脉内将血栓取出。抽吸出暗红色坚硬血栓及部分红色血栓后,可见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通畅。继续释放支架覆盖瘤颈部、放置弹簧圈入动脉瘤内栓塞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再次造影示动脉瘤填塞致密,瘤颈部无残留,支架贴壁良好,血流通畅。术后应用替罗非班预防再次发生梗塞,患者好转后康复出院。结论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属严重并发症,需结合术中造影结果迅速判断,抽出血栓或药物溶栓,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围术期安全。
- 丁立山郑鸣梁昊申猛李照军陈清亮
-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颅内动脉瘤
- CT平扫对脑动脉血栓形成性急性脑梗死治疗后血管再通的预测效能
- 2024年
- 目的研究CT平扫对脑动脉血栓形成性急性脑梗死(ACI)治疗后血管再通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动脉血栓形成性ACI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是否成功分为成功组44例、未成功组36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CT平扫结果、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其改善率,分析CT平扫结果对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及预测效能。结果未成功组发病至溶栓时间长于成功组,无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占比高于成功组(P<0.01);未成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NIHSS评分高于成功组,NIHSS评分改善率低于成功组(P<0.01);未成功组血栓CT值低于成功组,靶血管等/低密度占比、梗死体积大于成功组(P<0.01)。2组的血栓CT值、靶血管表现、梗死体积均与NIHSS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栓CT值、靶血管等/低密度、梗死体积是ACI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未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栓CT值、靶血管等/低密度、梗死体积联合预测ACI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的曲线下面积为0.932,大于三者单独预测(P<0.05),敏感度为86.36%,特异度为86.11%。结论血栓CT值、靶血管等/低密度、梗死体积与脑血栓形成性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有关,CT平扫参数可作为预测血管再通的有效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 王婷董健顾雪村石光侯青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脑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再通静脉溶栓
- 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与开放取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对比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与开放取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Rotarex PMT(PMT组)及45例接受经股动脉切开取栓(开放组)治疗的急性单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对比组间球囊使用率及支架植入率,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踝肱指数(ABI)变化、疼痛缓解及血管恢复通畅情况,以及截肢率及死亡率。结果对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PMT组球囊使用率及支架植入率均高于开放组(P均<0.05)。组间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1/32)vs.13.33%(6/45),χ^(2)=2.358,P=0.229]。治疗前组间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PMT组ABI低于开放组[(0.77±0.01)vs.(0.84±0.17),P=0.013],治疗后1个月PMT组ABI高于开放组[(0.80±0.15)vs.(0.72±0.12),P=0.010]。治疗后1个月,PMT组疼痛改善率为90.63%(29/32),高于开放组[77.78%(35/45),P=0.033]。治疗后1、3、6及12个月,组间血管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2个月,PMT组截肢率及死亡率[9.38%(3/32)、3.13%(1/32)]与开放组[8.89%(4/45)、4.44%(2/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otarex PM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与开放取栓效果相当,且更利于缓解症状。
- 哈力木拉提·木尔提扎哈尔满·阿吉汗王护国李新喜田野
- 关键词:血栓形成下肢血栓切除术
- 一种毛蕊花糖苷化合物在制备抗动脉血栓形成的药物中的应用
- 本申请提供一种毛蕊花糖苷化合物在制备抗动脉血栓形成的药物中的应用,应用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其中,应用FeCl<Sub>3</Sub>诱导的颈动脉血栓模型,通过大鼠激光散斑与血流测定,应用激光散斑仪检测放置FeCl<Sub...
- 王志勇马彤祁良倩史航马淑梅
相关作者
- 周宁新

- 作品数:342被引量:2,794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肝门部胆管癌 腹腔镜 胆管癌 外科手术 外科治疗
- 曾志贵

- 作品数:173被引量:361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儿童 儿童肝移植 活体肝移植
- 朱志军

- 作品数:539被引量:1,224H指数:1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儿童 活体肝移植 供肝
- 沈中阳

- 作品数:899被引量:2,239H指数:17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供肝 儿童 肝移植治疗
- 高伟

- 作品数:336被引量:70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儿童 肝移植术后 胆道闭锁 儿童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