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9篇“ 北方昆曲剧院“的相关文章
- 弦歌不辍绘新篇——北方昆曲剧院
- 2024年
- 北方昆曲剧院于1957年6月22日建院,是我国北方唯一的专业昆曲艺术表演团体,现任院长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昆曲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杨凤一担任。剧院秉承“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艺术方针,继承、整理了《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琵琶记》《玉簪记》《宦门子弟错立身》《续琵琶》等传统剧目;创作、改编、移植了《文成公主》《千里送京娘》《飞夺泸定桥》《南唐遗事》《夕鹤》《水淹七军》《贵妃东渡》《百花公主》《关汉卿》《红楼梦》(上下本)《影梅庵忆语——董小宛》《孔子之入卫铭》《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赵氏孤儿》等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
- 无
- 关键词:《赵氏孤儿》《琵琶记》《长生殿》临川四梦北方昆曲剧院
- 唱响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北方昆曲剧院的探索与实践
- 2024年
- 记者:北方昆曲剧院在传统剧目传承、改编移植剧目、原创大戏等方面分别做了哪些努力?杨凤一:北方昆曲剧院是1957年6月22日在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正式成立的,是我国长江以北唯一的专业昆曲表演院团。剧院始终秉承“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艺术方针,每年在传统剧目传承、改编移植剧目和原创大戏上均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传统剧目是昆曲艺术的根基,建院至今,我们继承、整理了《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琵琶记》《玉簪记》等经典传统剧目。通过老一代艺术家的“传帮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艺出众的昆曲新人,这种“以戏带人”的方式,不仅督促青年演员逐渐成长为昆曲艺术的中坚力量,也为传统剧目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 杨凤一
- 关键词: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艺术昆曲表演《琵琶记》《长生殿》
- 以文学性和历史抒情意识重新阐释经典——北方昆曲剧院《汉宫秋》观后被引量:1
- 2024年
- 北方昆曲剧院改编版《汉宫秋》将戏曲史中沉寂了近800年的元杂剧经典以昆曲的方式首次完整再现于当代舞台,使这部作品通过阐释重新获得了当代的生命力,因此是一次致敬传统,更激活经典的创作实践。改编版《汉宫秋》改变了原著中“匈强汉弱”的历史表述,还原了更为真实的历史背景,立足于汉元帝时期汉强匈弱的真实政治与军事力量对比,以古今共通的情感体验为基石,通过对“昭君出塞”的重新讲述来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孙红侠
- 关键词:《汉宫秋》北方昆曲剧院戏曲史昭君出塞元杂剧
- “百戏之母” 昆剧韵长--访北方昆曲剧院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兼秘书长王若皓
- 2024年
- “步虚声度许飞琼,乍听还疑别院风。妙!听凄凄楚楚那声中。谁家夜月琴三弄?细数离情曲未终……”一段《玉簪记》,唱出昆剧的含蓄婉转、细腻悠扬。6月8日,我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邵天帅、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兼秘书长王若皓、国家一级演员翁佳慧等昆曲创作名家、表演名角,赴北京西城、通州等地,以精湛的演技、唯美的唱腔、细致的讲解,为社会公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与宣讲。
- 武凤珠
- 关键词: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玉簪记》昆剧
- 城高见北辰——《北方昆曲剧院图史:1957-2022》评介
- 2023年
- 戏曲院团的历史,多留存于戏曲史论类书籍的只言片语,以及前辈先生的记忆与口述之中,形成专著的不算太多。然而,没有一家院团是会轻视自家历史的。像长安大戏院,有意识地将印有北京京剧院发展历程的宣传图文陈列在大厅两侧,以供观众了解。再比如一些院团,每到逢“五”逢“十”的周年庆,便邀请院团内外名家撰写纪念专题文章,汇编成纪念文集。只有于人力、物力方面略有富余的院团,方能真正去著书修史。
- 张为
- 关键词:北方昆曲剧院
- 我要给青年人机会 访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
- 2015年
- 自2010年以来,北方昆曲剧院的《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相继访沪,一批80后演员在上海粉墨登场。2015年,在院长杨凤一的率领下,北昆以三台大戏《影梅庵忆语·董小宛》、《续琵琶》,《红楼梦》(上下本)于3月首次在沪集结呈现。而4月,北昆青年小生萧向平《四时四赏》两场传统昆曲个人专场将在上海首演,该系列将会在两年内推出四次演出。
- 忻颖
- 关键词:北方昆曲剧院北昆《西厢记》《牡丹亭》董小宛
- 山岳巍兮 幽兰馨兮 北方昆曲剧院优秀演员刘魏印象
- 2015年
- 也许是离古老的昆曲艺术太近的缘故,刘巍很喜欢“人静如兰”这句话,她的性格便是这样——宁静安谧,隐隐地浮动着幽吞。也许这是性格深处的隐秘,不易让外人有太多的察觉,所以当刘巍以女儿身出演素为昆剧界称为“男怕”的高难度剧目《林冲夜奔》时,圈里圈外更多的是惊讶和赞叹:“这小丫头,怎么能把八十万禁军教头描摹得这般沉稳?昆曲艺术真是后继有人!”
- 青白
- 关键词:昆曲艺术演员剧院《林冲夜奔》剧目
- 北方昆曲剧院建院初期演剧史考述(1956—1957)
- 2013年
- 北方昆曲剧院的历史分"北方昆曲代表团"时期和"北方昆曲剧院"时期,前者成立时间不到一年,主要目的是为了参加1956年在上海举行的南北"昆剧观摩演出"活动。其中的几位老艺术家如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魏庆林、白玉珍、侯炳武、李凤云、孟祥生等早在1949年以前就先后在"荣庆"社、"祥庆"社等昆弋班社登台演出昆曲,蜚声北南昆坛。这几位老艺术家是北方昆曲艺术延续到1949后唯一的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是北方昆曲的"火种",是北方昆曲剧院的创建者,新中国成立后,北方昆曲的复苏与再度崛起是从他们身上开始的。因此,梳理、考述、研究北方昆曲剧院演剧史理应从北方昆曲代表团肇始,理应从这些老艺术家身上存留的北方昆曲剧目肇始。
- 胡明明张蕾
- 关键词:北方昆曲剧院
- “文革”前后北方昆曲剧院撤销时间与复院时间文献考
- 2013年
- 北方昆曲剧院于1957年6月22日正式建院,期间先后经历了文革开始前的撤销与文革结束后的复院两个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但目前关于该院撤销与复院在时间表述等方面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版本与模糊混乱的说法,为还原真实的历史,避免继续混乱与讹传,实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详实的文献考证和缜密的梳理。本文以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当时一些相关档案文献为史料依据,试图厘清文革前后北方昆曲剧院撤销与复院的相关历史时间节点,这对研究北方昆曲剧院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张鹏
- 关键词:历史档案历史文献
- 开当代中日昆曲合作剧目之先河——以北方昆曲剧院昆曲《夕鹤》为例
- 2013年
- 北方昆曲剧院于1994年8月上演了根据日本同名话剧改编的昆曲《夕鹤》,跨出了当代中日合作昆曲剧目历史性的一步。早在1928年10月北方昆曲一代名伶韩世昌就东渡扶桑,轰动东瀛,成为了中国昆曲历史上第一位赴日本演出的昆曲名伶,成为了中国昆曲演员最早赴日演出的一代先驱。斗转星移,事隔66年之后,中日两国艺术家携手合作的昆曲《夕鹤》开创了当代中日合作昆曲剧目的先河。本文试图从中日两国昆曲艺术交流的肇兴到中日两国昆曲艺术交流的赓续这两个主要方面探讨中日合作昆曲《夕鹤》一剧的历史过程,总结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冀期在历史脉动的先声中去触摸去聆听当代中日昆曲艺术交流的共鸣。
- 赵柳青
- 关键词:北方昆曲剧院中日文化交流
相关作者
- 欧阳启名

- 作品数:27被引量:44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艺术品 艺术 北方昆曲剧院 红外吸收光谱
- 李玲

- 作品数:42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研究主题:歌舞伎 京剧 中国戏曲 狂言 表演艺术
- 周育德

- 作品数:21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戏曲学院
- 研究主题:汤显祖 越剧 戏曲 戏曲史 昆曲
- 柯凡

- 作品数:23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研究主题:昆曲 戏曲 昆曲艺术 现代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刘轩

- 作品数:7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
- 研究主题:昆剧 表演 《牡丹亭》 上海大剧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