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7篇“ 北黄海“的相关文章
-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记录连续,是重建过去周边流域变化与黄海海洋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目前围绕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有机碳的研究工作多局限于通过表层沉积物揭示其现代分布特征,对于该泥质区长时间尺度沉积有机碳埋藏过程与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北黄海西部泥质区W03岩芯的总有机碳指标,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北黄海西部沉积有机碳的埋藏特征,探讨了气候及海洋环境变化对北黄海西部沉积有机碳埋藏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的停滞期(10.3~9.8 cal.kaBP),发育硬质黏土层,有机碳以陆源输入为主(60.7%),动荡的沉积环境导致总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含量仅为0.22%;海平面上升期(9.8~7.0 cal.kaBP),海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加(47.7%),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该时期有机碳的埋藏;高海平面以来(7.0 cal.kaBP至今),黄海环流体系逐渐形成,陆源有机碳输入随着东亚冬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强度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海源有机碳的贡献继续增加(50.0%),总有机碳的含量升高至0.58%。北黄海西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和海洋环流体系的运动。
- 王培杰胡利民胡利民王厚杰王厚杰毕乃双王楠张洋
- 关键词:泥质区全新世北黄海
- 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2024年
- 根据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5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和7条主要入海河流沉积物样品粒度和稀土元素(REE)测试结果,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和稀土元素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大致呈由近岸向海粒度变细的特征。研究区稀土元素含量普遍高于长江、黄河和中国黄土等地区,总体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受粒度特征、矿物成分、风化作用及物质来源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矿物成分对研究区稀土元素的影响较为显著,稀土元素的高含量可能与陆源碎屑矿物(长石类矿物、含钛矿物等)的富集有关;粒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重稀土元素更容易富集在细粒组分含量较高的沉积物中;风化作用对稀土元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多种物源混合完成。研究区稀土元素所指示的物质来源以黄河为主。
- 于世磊朱龙海胡日军胡日军林超然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稀土元素
- 北黄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 2024年
- 通过分析北黄海南部海域13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1.47Φ~6.56Φ,主要沉积物类型为砂质粉砂、粉砂和粉砂质砂。Pejrup三角图解显示,区内沉积动力整体较强,特别是成山头近岸的深水区。黏土矿物组成主要是伊利石(61.08%)和蒙脱石(19.78%),其次是绿泥石(10.92%)和高岭石(8.22%)。物源分析表明,北黄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携带的陆源碎屑物质,对是否存在鸭绿江物源存疑。山东半岛沿岸流和冬季北上的黄海暖流为区内主要水动力来源,二者决定了沉积物的运移趋势,主导了研究区沉积物的空间分布。
- 李佳林冯永财褚宏宪郝连成姜文钦黄杏远继东陈玉海
- 关键词:粒度特征黏土矿物
- 北黄海生物短链和中链氯化石蜡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 2024年
- 氯化石蜡(chlorinated paraffins,CPs)是一类广泛使用的工业化学品,常用作阻燃剂、增塑剂等添加到塑料及其制品中。其中,短链氯化石蜡(short-chain CPs,SCCPs)和中链氯化石蜡(mediumchain CPs,MCCPs)因其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水生生物毒性受到全球关注。我国是氯化石蜡生产和使用的大国,SCCPs和MCCPs在海洋环境的赋存和生态风险尤其值得关注。本研究采集了北黄海12种海洋生物,采用稳定氮/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确定其营养级。基于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static field orbitrap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GC-Orbitrap-HRMS)对SCCPs和MCCPs进行定量分析,探究中国北黄海海域海洋生物体内SCCPs和MCCPs的分布特征,并对其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SCCPs和MCCPs在所有采集样本中普遍存在,SCCPs浓度为29.2~2450.4 ng/g dw,略高于MCCPs(12.1~1362.8 ng/g dw)。生物体内SCCPs和MCCPs干重浓度与脂质含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2=0.61,p<0.05)。SCCPs同系物分布以C10-CPs和C11-CPs为主,MCCPs以C14-CPs为主。SCCPs和MCCPs中均为Cl7-8同系物丰度最高。SCCPs及MCCPs同系物的生物放大因子(biomagnification factors,BMF)随着辛醇-水分配系数(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log Kow)的增加呈下降趋势。SCCPs(BMF=0.23)和MCCPs(BMF=0.14)在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与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之间表现出生物稀释作用。此外,还对食用鱼类中SCCPs和MCCPs的潜在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其风险熵(hazard quotient,HQ)最大值分别为0.04和0.06,均无风险。对于农村和城镇居民而言,通过食用这些鱼类而摄入的SCCPs和MCCPs水平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影响。
- 高梦浩栗笑迎陈吉平张海军高媛
- 关键词:短链氯化石蜡北黄海生物放大
- 渤海和北黄海溶解N_(2)O浓度与通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2024年
- 本文于2021年4、7和10月对渤海和北黄海海域进行调查与样品采集,测定其溶解N_(2)O浓度,并估算了其海气交换通量,分析了其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1年4、7、10月渤海溶解N_(2)O平均浓度分别为(12.6±0.5)、(9.1±1.0)和(8.9±0.5)nmol/L,北黄海为(12.5±0.6)、(11.5±1.7)和(9.3±0.8)nmol/L,溶解N_(2)O浓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高于夏、秋季。N_(2)O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渤海西部和渤海海峡附近。春季和秋季水体垂直混合均匀,底层N_(2)O略高于表层。夏季水体层化导致N_(2)O浓度自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温度及陆源输入是影响渤海和北黄海N_(2)O浓度及通量分布的重要因素。2021年黄河向渤海输入N_(2)O总量约为8.07×10^(5)mol。三个航次渤海、北黄海表层N_(2)O总体呈现过饱和状态,夏季饱和度和通量高于春、秋季,4、7、10月渤海N_(2)O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0.6±1.1)、(2.3±2.1)和(0.3±1.8)μmol·m^(-2)·d^(-1),北黄海为(0.3±0.5)、(0.9±1.2)和(0.1±0.2)μmol·m^(-2)·d^(-1)。结合文献报道结果,估算出渤海N_(2)O年释放量为6.5×10^(-4)Tg,占全球海洋N_(2)O年释放量的0.010%,低于渤海在全球海洋面积的占比(0.021%),这对准确评估近海对大气N_(2)O的区域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 王翎羽简慧敏王雲仟罗畅宋国栋宋国栋张桂玲
- 关键词:北黄海黄河氧化亚氮
- 夏季北黄海贝类养殖区环境因子、长牡蛎糖原和免疫指标变化的调查被引量:1
- 2024年
- 为解析夏季环境胁迫和长牡蛎机体响应特征,实验针对2021年北黄海夏季高温降雨期的长牡蛎养殖海区开展了2次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海区表层水温分别为25.3和24.9℃,盐度分别为26.41和27.87;表层海水中硅藻丰度分别为3.6×10^(3)和3×10^(3)个/L,低于往年平均水平,甲藻多样性增加,表层海水中细菌的总丰度分别为2.10×10^(9)和2.77×10^(10)个/L,弧菌丰度分别为3.37×10^(8)和5.40×10^(8)个/L;长牡蛎肝胰腺糖原含量分别为40.96和31.58 mg/g、闭壳肌糖原含量分别为6.63和8.91 mg/g;鳃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13.74和8.69 nmol/mg prot、鳃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为0.46和0.77 U/mg prot;海区养殖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CgIL17-5和CgTNF-1的mRNA表达量在第一次调查时相对室内暂养长牡蛎均剧烈升高;血淋巴细胞中CgCaspase3的mRNA表达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2021年北黄海贝类养殖区在经历6—7月夏季高温降雨期后出现水温升高和盐度降低现象,硅藻丰度较往年平均水平下降而甲藻多样性增加,细菌总丰度较入夏前水平降低而弧菌丰度显著升高。与室内暂养对照组长牡蛎相比,海区养殖长牡蛎的糖原含量下降,并发生轻度氧化应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夏季养殖环境的变化规律和长牡蛎机体响应特征,为预防夏季大规模死亡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高磊孔宁刘冉阳赵俊彦邢镇张子杨赵宝李庆嵩付强王文彪李磊王玲玲宋林生
- 关键词:长牡蛎糖原免疫北黄海
- 2022年8月北黄海北部溶解甲烷分布、海-气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
- 2024年
- 科学评估陆架边缘海溶解甲烷(CH_(4))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对于认识陆架边缘海CH_(4)的释放对大气CH_(4)的区域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8月的现场调查数据和资料,研究北黄海北部海水溶解CH_(4)的分布、海-气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溶解CH_(4)浓度为4.0~63.3 nmol/L,饱和度为168%~2 360%,高值区位于鸭绿江口附近海域,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表层海水溶解CH_(4)浓度迅速降低。鸭绿江等陆源冲淡水的输入耦合海水及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致使近岸海域海水CH_(4)升高;陆源冲淡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海水CH_(4)的氧化消耗也是控制CH_(4)浓度和分布不容忽视的重要过程。离岸海域海水及沉积物有机质厌氧降解耦合黄海冷水团的作用使得底层海水溶解CH_(4)浓度高于表层海水。研究海域海-气CH_(4)交换通量为18.4~578.8μmol/(m^(2)·d),是大气CH_(4)的源;鸭绿江口附近海域海-气CH_(4)交换通量高于离岸海域。由此可见,受陆源冲淡水输入的影响研究海域溶解CH_(4)浓度和海-气交换通量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且变幅高于世界其他海域;加强河口以及近海调查研究对于准确评估陆架边缘海CH_(4)的排放,明确CH_(4)排放源项的构成及制定CH_(4)减排的有效措施至关重要。
- 徐雪梅王明丽何宗财韩建波邢庆会王心怡陈虹
- 关键词:北黄海
- 北黄海辽宁沿海风暴潮增水数值模拟分析
- 2024年
- 基于FVCOM三维有限体积海洋模型,结合Jelesnianski经验风场模型与ECWMF背景风场叠加形成的合成风场,研究了台风“温比亚”过境期间的北黄海辽宁沿岸的水动力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台风路径、移动速度、最大风速半径、中心气压和最大风速的台风参数对黄海北部海域风暴潮增水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研究海域,风暴潮增水极值随着台风路径向西平移减小;台风移速增大,风暴潮增水极值减小,高水位时长大幅减小;风暴潮增水极值和高水位时长随最大风速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增水极值与最大风速呈正相关,最大风速的变动对风暴潮增水维持高位时间无明显影响;风暴潮增水随着中心气压的降低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北黄海辽宁沿岸的风暴潮灾害防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 郭凯元王煜嘉秦梦恩张明亮
- 关键词:风暴潮
-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构造热机制与成烃效应
- 2024年
-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属于中新生代小型叠合断陷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盆地,对其经历的复杂构造-热演化史尚未有相关研究。本文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_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两种古温标进行多方法的热史模拟,获得了盆地中新生界的热流史及地温梯度的变化,并恢复了盆地的剥蚀量及抬升剥蚀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盆地内烃源岩的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东部次盆地从中侏罗世至今,经历了古热流由高(75~90 mW/m^(2),120~100 Ma)到低(60 mW/m^(2),40 Ma),然后再升高至现今(70 mW/m^(2))的过程,且早期(100~70 Ma)降温缓慢,后期(70~40 Ma)降温快速。古地温梯度相应地呈现由高(34~36℃/km)到低(23℃/km),再升高(28℃/km)的变化趋势。东部次盆地晚白垩世之前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高于现今的地温梯度和热流,这与盆地由断陷阶段-坳陷阶段的演化过程一致。东部次盆地晚白垩世—始新世经历了较强的抬升剥蚀,地层的剥蚀厚度为1.0~1.5 km,在100~90 Ma地层沉积开始缓慢或停止,明显的剥蚀过程发生在85~40 Ma,其中70~40 Ma为快速剥蚀阶段。东部次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史影响了盆地内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中上侏罗统两套烃源岩都存在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生烃过程,在中部坳陷内的主体生烃坳陷,晚白垩世—始新世地层剥蚀厚度较小,且渐新世之后地层沉积厚度较大,现今能够达到的地温也越高,有利于烃源岩晚期生烃,证实了该盆地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应围绕主体生烃坳陷寻找有利成藏区。
- 刘金萍刘金萍简晓玲王改云胡小强简晓玲朱传庆
-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
- 北黄海北部海水文石饱和度季节变化及其调控机制
- 王心怡
相关作者
- 石晓勇

- 作品数:206被引量:1,823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研究主题:营养盐 浒苔 浮游植物 春季 夏季
- 吴淑玉

- 作品数:51被引量:15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南黄海 北黄海 南黄海盆地 储层预测 古生界
- 张传松

- 作品数:98被引量:1,057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营养盐 赤潮 夏季 赤潮高发区 春季
- 杨桂朋

- 作品数:302被引量:1,264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二甲基硫 海-气通量 挥发性卤代烃 内盐 DMSP
- 李日辉

- 作品数:141被引量:836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南黄海 表层沉积物 晚更新世以来 沉积物 早白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