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460篇“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文章
- 基于思维模型构建的单元教学设计--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例被引量:3
- 2022年
- 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例,依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提炼大概念,实施单元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实现思维过程可视化,进而构建思维模型并迁移应用,分析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 贾玉涛黄艳荣
- 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林业科技支撑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思路初探——以中国林科院实用技术成果支撑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生态建设为例被引量:3
- 2022年
- 对中国林科院科技支撑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的有关情况进行了系统总结,从顶层设计、特色资源挖掘利用、生态监测、人才培训等方面,介绍了中国林科院科技支撑重点区域的基本情况和创新点,以期为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地方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 孙钊刘定洲曹苗
-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中国林科院
- 基于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为例
- 2021年
- 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与常规的教学设计不同,它是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设定教学评价,最后进行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聚焦教学目标,细化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关注教学计划,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文章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为例,运用UBD理论进行了尝试性的逆向教学设计。
- 张燕燕叶茂
- 利用地理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人教版必修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例被引量:2
- 2021年
-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法。文章"以案例教学为手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的",探索了地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施流程,并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例,展示了地理案例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 罗琴
- 关键词:地理案例教学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2020年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森林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干涸、生物多样性锐减。由于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不同,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是西北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石漠化是云贵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等等。
- 赵成勇
-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地理要素水土流失主要环境问题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地理时空综合思维培养——以人教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例
- 2020年
-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导向,基于时空综合思维培养中所出现的问题,采用"情境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设具有时空维度、贴近现实的地理情境,建立问题链条作为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助力时空综合思维以及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
- 钟子盈刘恭祥
- 关键词:情境教学问题式教学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
- 2019年
- 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1.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2)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土地沙漠化——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 杨涛
- 关键词:专题复习半干旱地区荒漠化土地沙漠化喀斯特地貌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
- 2018年
- 【知识总结】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1.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 杨涛
-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荒漠化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
- 2017年
- 三、图表剖析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1)水土流失的成因(如图2)。(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系统统一变化的过程,如图3所示。
- 徐焰华龙海英艾志华
-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黄土高原水文系统
-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
- 2017年
-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区域的特征(1)差异性各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 冯春艳
- 关键词: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