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6篇“ 升降浮沉“的相关文章
- 从“药类法象”角度解读气机的升降浮沉
- 2024年
- “药类法象”之理由张元素首次提出,是根据每种药物气味各异而升降、功用不同,法象于自然,将药物分为五大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而人与天地相参,人药相关,人体及药物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以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及药性升降应遵循自然规律,即顺应“神机气立”而得以正常运行。因此“药类法象”是药性升降浮沉的理论基础,可应人体脏腑气机升降,促进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引出对临证用药的启发,为理解气机升降理论提供思路。
- 赵洁茹张效科
- 关键词:升降浮沉脏腑气机
- 刍议中药升降浮沉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 2024年
- 文章认为现行的《中药学》教材中,药物升降浮沉部分的某些内容有待商榷。一是中药升降浮沉概念的界定方面。不宜太绝对地说凡能治疗病势向上、向外,病位在下、在内的药物,就是沉降药;凡能治疗病势向下、向内,病位在上、在外的药物,就是升浮药。二是教材对中药升降浮沉影响因素的概括不够全面,或言之不全,或未言及。内因方面,应该补充上淡味和涩味的升降浮沉属性,以及药用部位、药物形态、药物性情对药物升降浮沉的影响;外因方面,应该补充上药物的用量和采收时间对中药升降浮沉的影响。中药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值得同道不断探讨和深入研究。然而中药升降浮沉特性的判定,历来比较抽象。最好能跨界联合药理研究法、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同位素示踪技术、放射性自显影技术、微量元素分析法、受体学说和环核苷酸检测法等方法和技术进行实验研究,以期用确切的数据更具象、更科学地说明中药的升降浮沉之性。
- 王小兵赵桂芝李春巧
- 关键词:中药升降浮沉影响因素
- 从易水学派升降浮沉理论探讨抑郁症病机和治疗
- 2024年
- 升降浮沉理论是易水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在病机分析、遣方用药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升降浮沉理论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病机分析、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认知症状、躯体症状都与人体内环境升浮不及、降沉太过相关;影响抑郁症发作的时间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与外环境的升降浮沉相关联;在治疗方面,抑郁症的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光照治疗、运动治疗都体现出升降浮沉的规律特点。本文从升降浮沉的规律特点出发,总结出抑郁症的病机为“升浮之气不及,降沉之气太过”,希望能在抑郁症的中医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提供参考。
- 李林赵明坤万爱华于丽燕李玉欣钱立杰韩彦超
- 关键词:抑郁症易水学派升降浮沉病机
- 基于风水水肿大鼠模型的麻黄拆分组分的升降浮沉药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基于风水水肿大鼠模型探讨麻黄拆分组分(生物碱、非生物碱、多糖)的升降浮沉药性物质基础。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物碱组(51.48 mg·kg^(-1))、非生物碱组(215.28 mg·kg^(-1))、多糖组(276.12 mg·kg^(-1))、麻黄组(麻黄水煎液4670 mg·kg^(-1))及通宣理肺丸组(阳性药组,4326 mg·kg^(-1))。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结合吹风刺激的方式建立风水水肿大鼠模型,以大鼠出现四肢浮肿、恶风、弓背、毛松、喷嚏、流涕、小便减少等症状为造模成功。采用灌胃给药(10 mL·kg^(-1)),每日1次,连续给药21 d。通过氨水诱咳实验观察大鼠咳嗽状况;测定大鼠汗腺分泌功能、自主活动次数、睡眠时间;通过旷场实验评估大鼠自主活动情况;采用小动物超声心动仪检测大鼠的心功能指标: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检测大鼠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测定心、肝、脾、肺、肾各脏器系数;生化指标检测:尿液中的尿蛋白(UP)、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血清中的肌酐(CER)、尿素氮(BUN)、一氧化氮(NO)水平,血浆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T)、生长抑素(SS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及其活性氧(ROS)水平;HE染色法观察相关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呼吸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咳嗽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咳嗽次数显著减少(P<0.05,P<0.01),其中生物碱和多糖组分的效果接近麻黄;肺泡壁肿胀减轻,肺泡内炎症细胞浸润及上皮细胞脱落现象有所缓解,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其中生物碱组分改善效果最为显著;BALF中的IL-4、IgE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IFN-γ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其中生物碱组分的改善效果最接近麻黄;肺组织细胞
- 张宇涵徐瑞齐曾梦楠吴媛媛叶珊李本科曹兵冯卫生冯卫生郑晓珂
- 关键词:中药药性升降浮沉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 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升降浮沉药性规律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用药的升降浮沉药性规律,传承其宝贵学术经验。方法以4本颜正华教授弟子为主编的著作为主要来源,系统收集、分析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处方,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处方的辨病、证型,中药的升降浮沉药性、用量及常用药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08首,涉及中药178味、君药64味,药性多趋向沉降,全方以沉降方居多;处方平均用药13.2味,且大部分用量点在常规用量范围内;后下药中使用频数最高的中药为鱼腥草。常用药对有紫菀-白前、白前-百部、紫菀-百部,沉降方中常用苦杏仁、浙贝母、紫菀等药。结论颜正华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喜用沉降药,配以趋向升浮和具有双重趋向的药物调理气机的升降,且具有孟河医派“用药轻灵”的特点。
- 杨宛君李丝雨徐兆宁李易轩高琰高琰
-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 牡蛎药性升降浮沉与功效的本草考证
- 2024年
- 本文通过对古代本草典籍中有关牡蛎名称、药性、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功用、炮制进行本草考证,梳理出牡蛎性微寒,气薄味厚,降沉优于升浮。牡蛎的功效早期涉及方面较广泛,包括伤寒、温疟、虚劳、盗汗、鼠瘘等;金元时期,重点向软坚与收敛方向转移;明清时期,牡蛎功效体系较为完善,并且深入探究牡蛎功效背后的隐喻含义。牡蛎炮制方面,为分别发挥牡蛎软坚散结和收敛固涩两方面的功效,古代常用火煅、生研、盐水煮、裹泥煅、童便淬的炮制方法;而现代牡蛎炮制方法仅保留了煅赤法。
- 张睿彤李文林段金廒
- 关键词:牡蛎药性
- 升麻升降浮沉药性本草文献考证
- 2023年
- 本研究通过梳理先秦至清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的升麻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药物性能及功能主治的相关描述记载,系统厘清升麻升降浮沉药性产生的历史沿革及演变历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识差异的内涵和形成根源,为深化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文献基础。
- 张美晴李佳欣马丽萍丁丽琴邱峰张德芹
- 关键词: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本草考证
- 经典名方中升麻升降浮沉药性应用考证
- 2023年
- 研究通过梳理古代医学典籍中含升麻经典名方的应用情况,以考证升麻升降浮沉药性及其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功效及主治病证在古代医学典籍及方书中的应用历史渊源。确认不同时期医家对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识差异的内涵和形成根源,为深化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文献基础。
- 李佳欣张美晴马丽萍丁丽琴邱峰张德芹
- 关键词:升麻药性理论升降浮沉经典名方
- 疏调气机法与药物的升降浮沉
- 2023年
- 国医大师张震立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证,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予疏调汤治之。而升降浮沉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的气味厚薄、质地等因素决定了药物的升降浮沉,而药物的用药部位、炮制、配伍、煎法等因素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临床中以药物升降浮沉理论为基础,灵活运用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症,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 何逵何云长
- 关键词:升降浮沉
-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升降浮沉用药规律研究
- 目的:李东垣十分重视人体气机的升降。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机升降变化会影响到脏腑的生理功能,调理脾胃气机升降功能亦能调整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所以当疾病发生的时候,以升降浮沉用药法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能够达到调治五脏六...
- 曾倩伦
- 关键词:升降浮沉用药规律
相关作者
- 郑晓珂

- 作品数:695被引量:3,162H指数:29
-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研究 卷柏 葶苈子 桑白皮
- 仲宗亮

- 作品数:14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升降浮沉 清半夏 生大黄 中药 Β-EP
- 冯卫生

- 作品数:836被引量:3,846H指数:31
-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研究 葶苈子 卷柏 甲醇
- 王树荣

- 作品数:70被引量:199H指数:8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中药 小鼠 解热 药效 抗炎
- 金国泰

- 作品数:15被引量:76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升降浮沉 解热 清半夏 生大黄 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