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4篇“ 华北降水“的相关文章
2021年秋季华北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
2025年
2021年秋季华北地区降水量为自196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采用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降水数据、ERA5再分析数据和NOAA海温资料,结合拉格朗日水汽后向追踪分析方法,对降水异常偏多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华北区域2021秋季共经历了5次强降水过程,总降水量达284 mm,较气候态年平均(105.5 mm)偏多169.2%。2021年秋季华北地区水汽最大源地为中国东部海域,水汽输送贡献达到41%,远大于气候平均态的21%。(2)2021年秋季中纬度异常偏强的东北亚高压引导的偏东气流使得来自东海、黄海和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明显偏强。北半球欧亚大陆表现为一槽一脊环流型特征,华北地区位于低槽后方,北方冷空气活跃且不断影响华北。(3)弱La Niña事件造成华北区域近地面气压较常年异常偏低,冬季风环流系统迟迟未建立,夏季风环流系统尚稳定维持,导致异常的偏东气流带来更多的水汽输送,最终造成华北秋季降水异常偏多。
王艳裴育李晶晶赵尚卓张卉
关键词:秋季降水水汽输送大气环流海温异常
基于飞机观测的华北降水云系上升气流区微结构研究
2024年
上升气流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利用河北省2017年5月一次层积混合云的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测量资料,研究了云中上升气流速度分布,云微结构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中上升气流速度随高度呈抛物线型分布,云底部较小(0.75±0.52 m s^(−1)),云中部最大(3.64±2 m s^(−1)),云顶部最小(0.32±0.29 m s^(−1));发现随高度增加,云中上升气流区内冰粒子形状依次以片状、针状、柱状为主;暖云上升气流区中,上升气流速度与液态含水量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强垂直气流条件下云滴数浓度、最大云滴尺度大于弱垂直气流相应的数值,强垂直气流云粒子谱更符合Г函数分布。
王心怡牛生杰吕晶晶吕晶晶王元邬昊鹏
关键词:降水云系飞机观测
华北降水日循环与陆气耦合和气溶胶联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降水日循环是气候系统中多种动力和热力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水循环和陆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在华北地区,降水日循环受到山谷风环流、边界层惯性振荡和海陆风环流等影响,主要表现为凌晨和下午两个峰值。同时,人为排放导致的较高的气溶胶浓度也对降水日循环有一定影响。介绍了华北降水日循环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总结了近期在华北降水日循环与陆气耦合的联系、华北降水日循环的模式模拟及气溶胶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归纳了已有的科学认知,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总之,深入研究降水日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降水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提高降水精细化预报能力提供科学支撑。
魏江峰宋媛媛逯博延
关键词:气溶胶
2021年华北雨季气候特征及华北降水偏多成因初探被引量:9
2022年
根据近60年华北地区236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2021年夏季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中国华北雨季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华北雨季于7月12日开始,较常年偏早6 d;于9月9日结束,较常年偏晚22 d;平均雨量为276.4 mm,较常年偏多103.2%;雨季长度为59 d,为1961年以来的第2长。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的拉尼娜事件是2021年华北雨季偏强的重要外因,也是最重要的年际预测信号;另外,2020年冬季和2021年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是2021年我国北方降水偏多的另一年际预测信号。而造成2021年华北雨季偏强的直接原因则是大气环流异常,500 hPa东亚中高纬呈现“东高西低”的距平环流分布,贝加尔湖至我国长江下游的大槽非常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850 hPa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受到异常气旋环流东北侧的偏南风距平控制,给北方地区带来良好的水汽输送。冷暖空气在北方地区交汇,造成华北东部等地降水偏多。
赵琳孙林海竺夏英张永涛崔童李威艾婉秀尹宜舟
关键词:降水气候特征
基于飞机观测的华北降水云系上升气流区微结构研究
上升气流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利用河北省2017年5月22日、2018年5月16日、2018年5月21日三次降水云系的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测量资料,详细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云系的云微物理参量分布、垂直结构特征及降水形...
王心怡
关键词:降水云系飞机观测
夏季中国华北降水、印度降水与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耦合关系被引量:7
2018年
本文基于1951~2014年的站点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应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法(MEOF)研究了年际尺度上华北夏季降水、印度夏季降水与海表面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主要模态)。结果表明:当印度夏季降水偏强时,若同期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表现为LaNi?a位相,则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加强,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有利于华北夏季降水与印度夏季降水一致增强。反之,当印度大部降水偏弱时,若同期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表现为ElNi?o位相,则华北夏季降水和印度夏季降水一致减弱。然而,两地夏季降水的协同变化关系并不总是成立。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随时间演变表现为冬春El Ni?o衰减型时,伴随着印度洋偶极子(IOD)正位相的衰减过程,这会减弱东亚夏季风,使得华北夏季降水偏少。此时印度半岛夏季降水增强区集中在其西部,无法形成连接印度和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环半球遥相关(CGT)波列,可能使得华北夏季降水异常与全印度夏季降水异常成相反形势。这些结论揭示了中国华北夏季降水、印度夏季降水和海表面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海温外强迫对两地夏季降水之间相关关系的作用,从而对华北夏季降水的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林大伟布和朝鲁布和朝鲁
关键词:华北夏季降水
唐代华北降水与黄河下游河道决溢的相关性分析
2016年
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回归分析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唐代黄河下游河道的决溢与华北地区的降水之间的相关性。从年代分布上来看,二者在公元698—838年这一时段内的线性相关性很强,黄河决溢次数累计值与降水等级平均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季节分布上来看,二者多发生于夏秋之季,伏秋汛期时华北地区的集中降水使得黄河下游河道径流量增加而引发决溢。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唐代黄河下游河道的决溢多发生于华北地区降水集中且降水等级偏高的区域,尤其是支流汇入段与河口段。
龚俊文
关键词:唐代华北降水
2012年7月华北降水异常成因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2012年7月,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近45%,期间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本文利用中国台站降水等资料,对华北降水异常现象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因子共同作用可能造成了7月华北降水异常偏多。2012年7月,欧亚中高纬地区维持两脊一槽环流型,贝加尔湖附近低槽活动造成冷空气频繁南下。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明显偏北带来的充沛水汽与北方冷空气持续交汇于华北地区,共同构成了华北地区降水偏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分析还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偏暖,产生的强盛对流活动使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同时,受北太平洋地区海温偏暖影响,东亚东北部—北太平洋地区盛行低层反气旋异常环流,也造成副高位置偏北。
金炜昕孙丞虎李维京
关键词:华北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海温
中世纪温暖期华北降水与黄河泛滥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利用文献记载建立了五代至北宋时期(中世纪温暖期)的降水等级指数,指数表明这个时期华北地区大范围降水比较多见,在百年尺度上有两次峰值,第一次出现在970s年代,第二次出现在1080s年代。降水等级的波动与黄河决溢次有数很好的相关关系,尤其是降水的峰值年代与黄河决溢的峰值年代完全匹配。因此华北地区汛期大范围强降水是当时黄河决溢的主要原因。中世纪温暖期华北地区出现了降水增加、洪涝多发,是整个时期的基本特征,而两者年代际的变化并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但有寒冷事件记载代表冬季寒冷的年份通常夏秋汛不发生大范围降水
满志敏
关键词:历史时期华北降水
2012年夏季华北降水和环流形势的低频振荡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对2012年夏季华北降水的低频振荡特征和相应的低频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华北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10~13 d低频振荡周期,振荡的演变和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过程基本发生在振荡的波峰处。强降水发生前,对流层低层在孟加拉湾地区首先出现低频反气旋式环流并逐渐加强,菲律宾至我国南海地区的低频环流系统逐渐向西北方向传播,中高纬西风带上有负低频高度距平东移,其伴随西风槽加深东移。对流层上层伊朗高原低频气旋式环流减弱,随后青藏高原东部低频反气旋式环流加强东移。强降水发生时,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低频偏南风和西风槽东移携带的低频水汽,为华北地区提供了充沛的低频水汽。同时对流层高层青藏高原的低频反气旋式环流东移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华北至东北地区为强烈的低频辐散中心,上升运动加强,为降水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对流层各层低频系统的相互配合对华北降水的发生和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宁芳康志明赖芬芬

相关作者

刘海文
作品数:49被引量:412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民航大学
研究主题:年代际变化 夏季降水 降水 华北降水 年际关系
丁一汇
作品数:431被引量:12,658H指数:68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降水 季风 夏季 气候模式
郝立生
作品数:54被引量:485H指数:13
供职机构:天津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降水 冬小麦 气候 夏季降水
孙旭光
作品数:66被引量:628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气候预测 人工智能 季节气候 模态 气候
杨修群
作品数:240被引量:2,698H指数:2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ENSO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北太平洋 模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