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32篇“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相关文章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命运被引量:11
2020年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的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断离过程及其产生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青藏高原南部地质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存在极大争议的问题.分析了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上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用于限制板片断离过程的岩石学方法.对拉萨地块南部典型地区早新生代镁铁质岩石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厘定了~57 Ma和~50 Ma与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密切相关的两套岩石.~57 Ma的镁铁质岩石显示出高的Zr/Y和Ti/Y比值,不同于拉萨地块南部广泛分布的岛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形成于板内伸展背景下,很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板片断离的开始.~50 Ma的镁铁质岩石为富闪深成岩,反映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南拉萨地块岩石圈中的富水环境,暗示大洋板片断离后仍然持续释放流体至上覆岩石圈地幔中.结合拉萨地块上已有的镁铁质岩石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新特提斯洋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从初始撕裂至板片完全断离的全过程,即新特提斯板片在~57 Ma开始发生初始撕裂,随后以高角度俯冲并与印度大陆岩石圈脱离,导致中拉萨和南拉萨地块同时出现广泛的镁铁质岩浆作用,在~50 Ma大洋板片完全断离.拉萨地块内部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组成存在极大的不均一性,中拉萨地块和南拉萨地块东部的局部地区存在古老的岩石圈物质组成,而南拉萨地块中部主要为亏损的岩石圈.拉萨地块内局部古老富集岩石圈可能受到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后深部地幔物质上涌的影响转变为新生的亏损岩石圈,这一过程很可能促进了拉萨地块的中酸性岩浆大爆发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
黄丰许继峰许继峰王保弟曾云川刘希军刘函
关键词: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镁铁质岩石拉萨地块地质年代学
东冈瓦纳大陆裂解及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古地磁学约束
东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及印度板块的北向漂移标志着印度洋的形成,而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及后续的持续挤压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这些地质过程对全球古气候、古地理以及生命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前人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拉萨地块开展...
边伟伟
关键词:特提斯喜马拉雅拉萨地块古地磁学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文献传递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海沟沉积:藏东南宗卓组沉积岩石学与物源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混杂岩是汇聚板块边缘的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的背景下。本文对藏东南浪卡子地区宗卓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研究和物源分析。野外调查表明,宗卓组与下伏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的原始接触关系为逐渐过渡的沉积接触,后期构造作用多呈断层接触。界线附近,宗卓组滑塌的岩块长轴沿页岩片理方向展布,显示沉积混杂的特征;宗卓组多数地层受后期构造作用的改造。宗卓组的混杂岩由岩块和"基质"组成,岩块包括砂岩、灰岩、硅质岩,"基质"以硅质页岩、泥岩为主。砂岩岩块碎屑成分多为火成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88~140 Ma,中生代的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20~17)。这些特征表明岩块的物源为亚洲活动大陆边缘。结合宗卓组的基底为印度大陆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因此宗卓组沉积混杂岩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沉积。由于宗卓组砂岩岩块缺乏冈底斯弧中古近纪年轻(<60 Ma)年龄,推测这些砂岩岩块的碎屑并非直接来自冈底斯弧及拉萨地体,而是来自洋壳俯冲时期形成的增生楔修康混杂岩。由此,宗卓组为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初期,深水环境下侧向搬运形成的一套沉积混杂岩,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的修康混杂岩。宗卓组代表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最早期的海沟沉积,其分布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缝合带位置。
周博胡修棉安慰马安林赖文
关键词:混杂岩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物源分析
利用沉积记录精确约束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间与过程被引量:42
2017年
精确约束印度-亚洲初始碰撞时间对于认识喜马拉雅造山过程、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其对环境、气候和生物的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两侧沉积记录的研究,对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探讨了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的穿时性,重建了大陆碰撞的沉积演化.在接受以大陆间洋壳消失、陆壳-陆壳初始接触作为初始碰撞定义的前提下,利用两种方法:(1)缝合带附近深水浊积岩物源区由印度物源向亚洲物源转变的时间,(2)喜马拉雅欠充填前陆盆地启动在缝合带两侧造成的沉积环境突变或不整合的时间,精确限定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为古新世中期((5 9±1)Ma).从喜马拉雅造山带来看,真正的初始碰撞时间比正常海相沉积结束要早20~25Ma,而磨拉石出现比初始碰撞要晚30~40Ma.基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古近系沉积记录,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在喜马拉雅中部和西部不存在明显的穿时性.本文从喜马拉雅地区的沉积记录角度出发,将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划分为四个阶段:(1)始喜马拉雅初始阶段,古新世中期-早始新世(59~52Ma),初始碰撞发生,同碰撞盆地存在深海环境,印度大陆一侧发育碳酸盐缓坡;(2)始喜马拉雅早期阶段,始新世早-中期(52~41Ma或35Ma),以发育残留的浅海沉积为特征,新特提斯海湾自西向东逐渐消亡;(3)始喜马拉雅晚期阶段,始新世末期-渐新世(41~26Ma),整个喜马拉雅和藏南地区缺乏沉积作用;(4)新喜马拉雅早期阶段,渐新世末期-早中新世(2 6~17Ma),喜马拉雅隆升,陆相磨拉石快速堆积,沿缝合带东西向发育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斯河.
胡修棉王建刚安慰Eduardo GARZANTI李娟
关键词: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喜马拉雅造山带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海沟沉积:藏东南宗卓组沉积岩石学与物源分析
特提斯洋关闭以及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是中生代以来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雅鲁藏布缝合带即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缝合线,主要是由沉积岩系、蛇绿岩套和混杂岩带组成。缝合带内的混杂岩带研究程度一直较低,本文基于扎实的野外资料...
周博
关键词:混杂岩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物源分析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被引量:8
2013年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作用的产物,正在进行造山作用,是研究板块构造的天然实验室。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分布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核部。这些变质岩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形成时间和形成过程,为印度亚洲碰撞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提供了重要的限定。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变质岩产出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西段,它们形成在古新世与始新世之间(53~46Ma),为印度大陆西北边缘高角度超深俯冲作用的产物,并经历了快速俯冲与快速折返过程。在约5Myr内,超高压变质岩从>100km的地幔深度折返到了中地壳深度,且仅仅叠加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高压榴辉岩产出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形成时间约为45Ma,为印度大陆低角度深俯冲作用的产物,经历了至少20Myr的长期折返过程,叠加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高压麻粒岩产出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是印度大陆东北缘近平俯冲作用的产物,峰期变质作用时间约为35Ma,经历了约20Myr的长期折返过程,叠加了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并伴随有多期部分熔融。因此,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与空间变化,显示出大陆深俯冲与折返过程的差异性,以及大陆碰撞造山带形成机制的多样性。
张泽明董昕贺振宇向华
关键词:陆-陆碰撞喜马拉雅造山带青藏高原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间和青藏高原初始隆升:藏南柳区砾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制约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导致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并促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但关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间和青藏高原的初始隆升,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广泛分布的中晚始新世柳区砾岩是喜马拉雅造...
王建刚胡修棉吴福元
关键词:碎屑锆石U-PB年龄
文献传递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成矿作用主要研究进展被引量:77
2008年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成矿作用”973项目(2002-2008年)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以构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为总体科学目标,经过70多位科技人员历经5年研究,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笔者初步总结了项目在成矿动力学背景、壳/幔深部过程、大陆成矿作用及战略新区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项目详细再塑了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创新性提出了碰撞造山三阶段演化模式,即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转换(40-26Ma)、后碰撞伸展(25-0Ma)三阶段连续演变历程,发现主碰撞期发生岩浆大规模底侵与地壳垂向增生,晚碰撞期出现地幔物质测向流动与幔源钾质岩浆组合,后碰撞期出现岩石圈减薄与伸展岩浆组合。伴随碰撞过程,应力场出现自挤压(压扭)到伸展(张扭)交替更迭变化。综合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地球动力学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新框架,包括三大碰撞成矿作用(主碰撞汇聚成矿作用、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和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10种重要的成矿系统和12种大陆特色的矿床类型,揭示了大陆碰撞带的区域成矿规律。初步提出了以大陆型斑岩铜矿新理论为代表的5类矿床成矿新模型,揭示了大陆碰撞带金属成矿机制。在系列地质、矿产综合编图和数据库建设基础上,提出了成矿预测新思路和新方法,提交了7处找矿战略新区,并在若干靶区取得找矿突破,探索出一条科研带动勘查突破、勘查提升理论认识的新路。
侯增谦王二七
关键词: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成矿模式成矿预测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限被引量:136
2007年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是国际地学界争论的热点,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从主张晚白垩世(约70Ma)到主张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等各种观点都有。根据主碰撞带中具同碰撞性质的林子宗火山岩(40.84~64.47Ma)、南冈底斯花岗岩(47~52.5Ma,峰值50Ma左右)、白云母型强过铝花岗岩(56~50Ma),以及沉积学和地层学的综合证据,特别是横贯整个冈底斯带延伸达1500km的巨大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时间(约65Ma),认为印度-亚洲大陆开始碰撞的时间在西藏为65Ma左右,完成碰撞的时间在40/45Ma左右。
莫宣学赵志丹周肃董国臣廖忠礼
关键词: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青藏高原林子宗火山岩
再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启动时间被引量:82
2003年
利用沉积响应来识别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启动时间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西藏仲巴错江顶群被甄别为碰撞型三角洲沉积,由下组可能代表了碰撞启动时期的建造。藏南定日的海相白垩-古近系沉积演化、锶和碳同位素变化也支持两大陆碰撞启动时间大约在K/T界线时期。对比喜马拉雅西段碰撞启动时间并考虑大印度北缘失掉的宽度,提出两大陆最可能的碰撞启动时间是65Ma左右。
王成善李祥辉胡修棉
关键词: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碳同位素锶同位素地球化学

相关作者

胡修棉
作品数:155被引量:929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藏南 白垩纪 晚白垩世 大洋红层 砂岩
莫宣学
作品数:455被引量:7,359H指数:6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青藏高原 花岗岩 东昆仑 火山岩
董国臣
作品数:191被引量:2,421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特征 自然重砂 年代学 岩石成因
安慰
作品数:10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藏南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海沟 物源分析 喜马拉雅造山带
王建刚
作品数:33被引量:27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藏南 物源区分析 淡色花岗岩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晚白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