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33篇“ 历史主体“的相关文章
- 马克思历史主体思想的认识论意义
- 2025年
- 历史主体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认识论意义的解读有利于进一步彰显其理论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马克思将实践视为历史主体的活动方式,基于实践活动的属性阐释人类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在认识论意义上实现了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超越,进一步澄清了人类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将“现实的人”理解为历史主体的存在形式,将“现实的人”的认识活动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他对人类认识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强调有利于破解个体理性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对人类认识边界的限制,理论上论说了人类认识的无限性特征。马克思将历史主体的阶级意识视为塑造认识内容的主导因素,强调历史主体认识的社会性,既有利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认识的转变及其内在矛盾,也有利于凸显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困境问题时的重要作用。
- 刘同舫张乾
- 关键词:认识论
- 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主体力量科学判定所生成的人民话语建构
- 2024年
- 人民话语建构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论述特点,但其中的流变性并不是随意为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不同历史时期,主导社会前进的主体性聚合特点各有差异。历史唯物主义化的科学人民话语建构,正是应该着眼不同历史时期的主体性聚合特点,给出关于人民的不同论述的话语实践。以此为视角来综合阐发中国共产党人民话语建构,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逻辑的必经理论环节,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洞察早期西方人民话语建构的理论局限性,也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民话语建构的历史科学性和时代适应性。
- 王浩斌杨梦欣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历史主体
- 马克思“机器体系”思想的历史主体意蕴及当代意义
- 2024年
- 马克思“机器体系”思想内蕴鲜明的资本主义批判指向,涉及对技术控制、社会分工和劳动异化等多重维度的批判分析,核心内容是批判“机器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体现出对历史主体本质异化的揭示、批判性意识的确认以及创造性力量的肯定。马克思“机器体系”思想蕴含对历史主体现实生存境遇的关注和反思,揭示了“个体生产者”“社会个人”以及“总体工人”在资本主义“机器体系”中的生存状况。对智能化时代人的主体地位的分析和思考,需要坚持马克思“机器体系”思想的历史观和批判立场,以总体性视野、辩证性思维和实践性方法审视人机交互过程,探寻当代人机关系难题的破解之道。
- 尹健
- 关键词:历史主体社会关系人机关系
-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主体范畴问题的认识历程与启示
- 2024年
- 历史主体范畴问题即谁是历史主体。基于“人民是历史主体”的总体性回答,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情境下具体规定了“人民”的构成主体范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党对各阶级革命性认识的深入,通过强调阶级成分,“人民”的构成主体范围从最初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人民”的构成主体范围从早期出于国家建设的需要,通过淡化阶级成分获得进一步扩大,而后又因形势变化而收缩。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党在解决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等对象的“人民”属性问题过程中,提出“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概念,广泛扩展了“人民”的构成主体范围。深化对历史主体范畴问题的认识,对于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 张帅段治文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
-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史主体理论的创新与启示
- 2024年
-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主体理论进行了时代性创新。在历史主体建构方面,习近平揭示了“过去”对于历史主体的建构意义,提出了“总结过去、立足当下、开创未来”这一更具贯通性、更为完整的建构逻辑。在历史主体的实践机理方面,习近平指出应在多维视域下探索关于个别国家特定时期的具体演进规律,并据此研判具体趋势、发挥历史主动,使历史主体实践理论更加系统和深化。在历史主体作用方面,习近平深入论证了党的领导在人民发挥历史主体作用中的地位,将其从关键条件上升为根本保障条件。这些创新在当前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启示有:着力深化对“三大规律”的探索与运用;科学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历史合力;坚定历史进步信念与培育历史主动精神;依托“伟大工程”加强优化党的历史引领。
- 李妙辉任君王婷婷王冠茹
-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主体
- 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契合性研究
- 马克思主义是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指导人民实现自身解放和指引人民改造外部世界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纵观党的理论探索史,无一不体现着这一原则。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注重人民,将人民放在重要位置。封建社会中的爱民思...
- 米若彤
- 关键词:人民至上传统文化
- 被压迫民族的“经验”与普遍性再生产——作为李平心的历史主体的“鲁迅”
- 2024年
- 李平心是较早出版鲁迅研究著作的研究者,其研究在1940年代颇具代表性。从对国际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的选择性认知,到以反国际资本主义为主线的中国近现代史叙事,再到为“历史”塑造人格化主体“鲁迅”,李平心塑造的“鲁迅”不是基于文本经验和史料经验形成的,而是一种“修辞化”的主体再造。李平心的“鲁迅”言说实践,呈现了被压迫民族将对特定世界政治结构的选择内化为民族经验的过程。特殊的、地方化的“中国”也许是后殖民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想象”,从对李平心塑造的“鲁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思考被压迫民族以“普遍性再生产”抵抗“普遍化”的问题。
- 李玮
- 关键词:历史主体殖民
- 马克思对历史主体概念的实践证成——基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考察被引量:1
- 2024年
- 历史主体是能够促进社会变革、推动历史进步、深化人类解放的主体存在。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通过对法国革命具体的历史情势分析,实现了对历史主体概念的实践证成。在主体生成层面,历史主体需要根植于社会生产发展变革的物质实际;在主体觉醒层面,历史主体需要在由自在向自为的意识转变中推进“自由的历史的自主运动”;在主体使命层面,历史主体需要自觉肩负起“能使现代革命成为真正的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主体联合层面,历史主体需要团结一切有利的主体力量形成历史合力。马克思对历史主体的实践证成确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主体。
- 崔增辉
- 关键词:历史主体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
- 宁芙:历史主体与影像救赎
- 2024年
- 在《宁芙》一书中,阿甘本继承并发展了瓦尔堡的图像思想。他提出了“图像的宁芙化”概念,将宁芙从具体形象转化为符号化的象征,警示人们不要过度迷恋充满引诱的图像。这一思考源自对景观社会冲击的反思:当历史主体被影像社会影响时,生命逆转的潜能究竟源自何处?阿甘本捕捉到瓦尔堡的极性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图像本身可以让人无意识服从,但也可以“把他引上通往拯救和知识的道路的潜能”。他从《记忆女神图谱》第46版出发,思考了影像与历史主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历史主体与影像救赎”的期望。
- 付藓越
- 关键词:阿甘本影像
- “人民文艺”中农民历史主体性的想象与构建
- 2024年
-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启蒙农民”“改造农民”重任,最后由“人民文艺”逐步实现了。“人民文艺”使农民完成了观念上的转换与更新。要深刻理解“人民文艺”,首先要理解区别于资产阶级现代性文化的无产阶级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无产阶级新文化强调的是反帝反封建;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则将“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文化”一道作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此时,“人民文艺”更突出革命农民对“无产阶级意识”的接受过程;“人民文艺”赋予了农民以新的“人民”品性,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成为其重要职责。
- 阎浩岗
- 关键词:人民文艺
相关作者
- 李抒望

- 作品数:1,151被引量:40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 研究主题: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 领导干部 科学发展观 党的建设
- 王浩斌

- 作品数:608被引量:59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和谐社会 新社会阶层 邓小平
- 赵家祥

- 作品数:197被引量:80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社会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张雄

- 作品数:13被引量:44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 研究主题:历史转折 历史主体 唯物史观 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
- 孙承叔

- 作品数:73被引量:230H指数: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研究主题:资本 哲学思考 《资本论》 历史唯物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