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94 篇“ 历史必然性 “的相关文章
深刻把握军委主席负责制的历史 必然性 2024年 军委主席负责制,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建军治军的先进理念、基因传承和制度创新,作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体系中的根本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军事领导制度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 演化的结果。把握历史 脉动、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 、勇于创造历史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锚定扣牢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需要更加坚定历史 自信、极大提升历史 自觉、持续增强历史 主动,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牢牢把握军委主席负责制的历史 必然性 。 魏畅 赵庭杰关键词:历史自觉 历史必然性 早期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必然性 2024年 在当今时代下,研究早期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必然性 对于培养新时代有志青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近代中国饱受屈辱和危难的关键时刻,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中国先进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时代动因、历史 机遇、工人阶级日益壮大和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优势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自然而然走进了先进分子的视野并最终被先进分子所接受。 刘莹莹 李洁关键词:先进分子 马克思主义 历史必然性 数字经济全球化:历史 必然性 、显著特征及战略选择 被引量:7 2024年 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如何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 必然性 ?如何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如何依据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历史 必然性 和显著特征进行国家战略的正确选择?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学理上进行全面系统完整地探究。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把经济全球化细分为农业经济全球化、工业经济全球化和数字经济全球化,依次阐述它们的区别联系、相互依赖和依次递进,进而论证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演进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客观规律基础上,论证数字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自然历史 过程的结晶,阐述数字经济全球化的历史 必然性 ;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显著特征基础上,结合经济全球化客观演进规律,阐述了数字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最后,基于数字经济全球化历史 必然性 及其显著特征,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参与、引领和主导数字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战略选择方略。 李正图 朱秋关键词:数字技术 数字经济 历史必然性 1917—1928年间语文课程定位定性 问题研究——兼论工具性 质观延续的历史 必然性 2024年 1917—1928年间,语文课程学科定位出现了“形式的学科”“实质的学科”“形式的学科与实质的学科并重”,以及“以形式的学科为主与以实质的学科为副”等不同定位观。相比而言,“形式的学科”定位观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规范实施、有助于认识语文知识课程价值、有助于明确语文课程本体、有助于建设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同时,“形式的学科”定位观也反映出工具性 质观,表明这一性 质观在晚清民初出现后并得以延续是有其历史 必然性 的。 解光穆关键词:语文课程 学科定位 历史必然 论大病保险回归基本医疗保险的历史 必然性 被引量:7 2024年 2009年内生于新农合的高额费用保障政策,于2012年演变为与基本医保分离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下称大病保险)。尽管目标和资金来源与基本医保相同,却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并最终将大病保险定位于与职工相互保险相对应的补充层次,形成了“同一筹资两个制度层次”的结构。本文分析了将居民基本医保一分为二的大病保险在理论逻辑和实践中不可解的困境,指出大病保险在公平和效率两方面都会产生损失,与社会保险的价值观及大病保险制度安排的愿望相悖。本文指出“有限政府、有效市场”在医疗保险领域的局限性 ,认为现阶段内生于基本医保制度的高额费用保障政策是必要的,但基于公平统一、高效医保的要求,大病保险回归基本医保制度是理论逻辑和历史 的必然 。 李珍关键词:大病保险 以支定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 必然性 探析 2024年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始终将民族工作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 发展的必然 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民族政策和措施,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经验,也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更为我国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李贵 邢徐迎关键词:民族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 必然性 论析 2024年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逻辑,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体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历史 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 要求、重要内容、鲜明特征和根本目标。本质属性 的一致性 、内在逻辑的关联性 、发展方式的契合性 、目标追求的同向性 ,共同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 必然性 。 张艳艳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共同富裕 从马克思自由劳动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 必然性 被引量:1 2024年 唯物史观中,现代化不是单纯意识、观念或机器的更新,而是物质生产对自由劳动的肯定关系。“现代化”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促进实现人自由劳动的现实进程。资本主义因为建基于异化劳动,所以同现代化的本质相背离,它并非现代化的真正代表者。中国式现代化就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美好生活的旨向而言,与现代化的本质高度契合,因而能够在当代历史 背景下代表真正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实践原则是要为自由劳动创造现实条件,为此,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需要强调劳动幸福,注重劳动尊严和深层民生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超越资本主义文化价值体系。 吴荣 何云峰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 必然性 2024年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与中华传统智慧的结合逻辑,分析了它们在理念、价值观和行动上的相互作用。文章深入解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精髓,并探讨了这种融合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以及引导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两者的契合点,揭示了这一结合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ogic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core theory of Marxism and the wisdo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alyzing their interplay in terms of concepts, values, and actions.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essence of Marxism and Chinese culture,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ntegration in enhancing nat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horizons of Marxism, and guid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our society. By analyzing the points of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two, the paper reveals th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f this integ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our country. 田昕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 中华文化 文化融合 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实现自我革命的历史 必然性 ——红军长征出发前有备无备问题的启示 被引量:1 2024年 长征,是中国南方的各路红军历时两年辗转向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次战略大迁徙。参加长征的有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总人数高达20万(沿途扩红数不计),四支部队的总行程达6.5万余里,途经约2亿人口的大半个中国;长征是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直接率领下进行的,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也随之迁徙,这是一个“国家”的迁徙。这场巨大的社会变动,不仅给苏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苏区人民带来极大的震撼,而且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红军长征出发史,是研究这场社会巨变的开端。 蒋建农关键词:中革军委 中华苏维埃 红二十五军 红二方面军 红军长征 红六军团
相关作者
龚培河 作品数:57 被引量:142 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历史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逻辑 马克思主义 韩振峰 作品数:466 被引量:797 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李杨 作品数:4 被引量:2 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研究主题: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必然性 现象学 历史性 决断 刘芳 作品数:133 被引量:316 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中小企业 邓小平 曾长秋 作品数:483 被引量:1,381 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毛泽东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 邓小平 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