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3篇“ 历史认知“的相关文章
- 维斯曼纪念碑的存废与20世纪德国的殖民历史认知和反思
- 2024年
- 20世纪的德国历史与殖民问题紧密交织在一起。作为德国东非殖民地的缔造者之一,赫尔曼·冯·维斯曼是德国著名的“殖民英雄”,他的纪念碑见证了德国殖民历史认知的百年变迁。两座维斯曼纪念碑建于德意志帝国扩张时期,彰显了德国沙文主义的民族认同。一战战败后,德国被剥夺殖民地。维斯曼的历史形象先后被魏玛共和国和纳粹政权包装粉饰,分别用于驳斥战胜国的殖民道德指责和宣传扩张战争与极端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二战后,德国的殖民历史被淹没在非纳粹化改造及随后的冷战之下。以纳粹历史反思为主导的记忆文化与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观导致殖民历史长期被忽视。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对本民族历史传统的自省与亚非拉国家的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主义运动才推动德国社会大规模批判性反思殖民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殖民地国家对德国殖民历史的谴责促使德国社会跳出民族国家范式与西方语境,从殖民地与殖民帝国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殖民主义。
- 陈琬睿
-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
- 柯林武德—刘家和命题——关于历史认知的再思考
- 2024年
- 将柯林武德关于欧洲古典本质主义观念的论说和刘家和关于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关系论说结合,可以形成“柯林武德—刘家和命题”:西方古典时代倾向于通过恒定本质理解包括历史在内的一切事物,哲学思维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中国古人通过流变体认常道,历史思维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二者之间有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两种认知路径的差别。基于此一命题,可以察见历史哲学兴起是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结合的结果,古典本质主义是现代历史怀疑主义的远因,关于历史学发生所谓“语言学转向”的言论反映了已经蜕化了的逻辑理性试图吞噬历史理性。在此认识基础上审视当下史学思潮,当确认经验事实的实在性,确认历史并不依赖“书写”而存在,承认经验事实居于历史学对象的核心。进而看到,历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认知以往的经验,也在于拓展理性的空间。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是两种不同的、互补的、相需的思维路径。
- 赵轶峰
- 关键词:逻辑理性历史理性历史认知
- 化解历史认知冲突 破解历史高考试题
- 2024年
- 认知冲突在历史学习和应试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面对试题呈现的历史情境化表述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会不可避免地让考生一时感到茫然无措,产生学习障碍和应考压力,从而影响学习深入和理性解答判断。历史史料的复杂性也增加了认知冲突的可能性,因为历史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 孙武军
- 关键词:情境化高考试题历史史料
- 高中历史多重史料教学对学生历史认知与批判思维的影响研究
- 2024年
-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多重史料教学将历史事件呈现给学生时,通过多 个不同的史料和视角,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更准确、全面的历史认知。多重 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能够辨别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思考历史事件的多种解释和观点,培养学生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 张红果黄晓岩
-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认知批判思维
- 柯林武德—刘家和命题——关于历史认知的再思考
- 2024年
- 柯林武德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历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本质主义。这是一种具有“反历史倾向”的知识观。依据这种观念,“能够成为真正的知识的对象的任何事物都必须是永恒的……如果它是可以认识的,它就必须是确定的;而如果它是确定的,它就必须是如此之完全而截然地是它自己,以至于没有任何内部的变化或外部的势力能够使得它变成另外的某种东西”。在这种观念中,只有关于事物不变属性的认识才构成真正的知识。
- 赵轶峰
- 关键词:柯林武德历史认知本质主义知识观历史学古希腊
- 中国人对西沙群岛历史认知与风力、潮流、海浪作用下的变迁研究
- 2024年
- 通过研究西沙群岛的历史认识和地理环境演变,强调了地理特征和稳定性的重要性,以及风力、潮流和海浪对其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人至迟在汉代对“岛”和“沙洲”就有了较为理性的认知,岛屿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于4000年以上,地势相对较高,不易被海水淹没。相反,沙洲是相对年轻的地貌,其地势较低,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2)风力、潮流和巨浪对西沙群岛地貌的变化有重要影响。风力和巨浪堆积沙洲,但同时也能导致其消失在海平面以下。潮流的周期性变化也对这些岛屿和沙洲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变迁不仅是地貌的动态展现,也与海洋生物数量下降趋势密切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岛和沙洲在地理特征和稳定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沙群岛地貌的变迁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文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西沙群岛的演化过程,以及保护和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实际需求。
- 阎根齐吴昊
- 关键词:环境演变历史认知
- 文化自信视域下舞剧人物赏析对提升青少年历史认知的影响——以《李白》《杜甫》为例
- 2024年
- 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对青少年群体而言,培养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舞剧作为一种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传播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李白》和《杜甫》两部经典舞剧为例,从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叙事构成、塑造手法以及个性化形象建构来具体剖析舞剧人物形象对青少年提升历史认知的影响,传递给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守住文化根脉,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刘青飞
- 关键词:舞剧舞蹈教育历史认知
- “永恒轮回”与历史认知——尼采时间美学的观念生成及其人文意义
- 2024年
- 尼采的《不合时宜的沉思》在批判“历史学”中呈现其时间美学的生成。如同歌德重视“自然”的历史观,布克哈特的文化史研究注重直观和艺术感受力,并因其保守立场而强调对历史的持续性考察。而尼采基于“现代教养”导致人格削弱等问题,重点批判了“历史学的过量”。他提出“非历史”和“超历史”的认知方式,主张通过遗忘和封闭自身视域乃至将目光转向永恒的存在,克服“科学统治生活”对现代人的身心困扰。因而不同于布克哈特的悲观主义,尼采进一步发现了叔本华的“真诚的英雄主义”,即能够把握自身的形而上学性,在每一刻的翻转与肯定中提升生活情感。这标示着尼采“永恒轮回”时间美学观念的生成,其人文意义在于推动现代主体形成理解自我、把握现时、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契机。
- 姚思宇
- 关键词:尼采布克哈特
- 公共卫生中若干问题的历史认知与哲学反思
- 2024年
- 对公共卫生中的部分认知理念或研究方法,如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方法、隔离、健康共同体等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力求探寻其诞生的原因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与应对。认为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应将定性观察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寻求最合适的调查方法;统计方法是力图在不确定因素中寻找确定规律,但所谓的确定也是相对而非绝对的;隔离虽有益于控制疫情,但仍需在自由与安全间作出平衡;而世界卫生组织能否在面对全球疫情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人们对于健康共同体的理念范围是否真正跳脱于一个国家的概念,而落脚于全人类。
- 夏媛媛
- 关键词: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调查
- 运用自制手绘图片教具培养初中学生历史认知能力 ——以贵州省独山县为例
- 郭品雪
相关作者
- 武向平

- 作品数:34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满铁 侵华战争 历史认知 关东军 九一八事变
- 牟佳

- 作品数:27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慰安妇 历史认知 英美文学 高校 题材小说
- 张国荣

- 作品数:10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 研究主题:历史教科书 历史知识 专制政治 专制 民族主义
- 陈颖

- 作品数:87被引量:237H指数:7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 研究主题:抗日小说 高校学报 中国战争小说 战争小说 模糊语义
- 刘忠波

- 作品数:111被引量:205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
- 研究主题: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 电视纪录片 日本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