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04篇“ 历史记忆“的相关文章
唤醒古建历史记忆 彰显崭新时代价值
2024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2019-2021年,北京市分3批次公布共1056栋(座)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这些建筑建成时间跨度达700年,承载功能多样,建筑风格多元,是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将历史建筑列为法定保护对象。与对文物建筑保护维持原貌的要求不同,《条例》明确鼓励支持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如何解决好历史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成为做好这项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推动试点先行和健全“政策工具包”等方式,不断探索历史建筑保护更新的实施路径,让越来越多的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建筑保护历史记忆保护传承
民国时期有关固始县的历史记忆
2024年
民国时期有关固始县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灾荒与救灾、匪患与治匪、文化教育与社会风气、军事、经济等方面。灾荒、匪患频发且情况复杂,政府(包括军队)、社会组织是治理这些问题的重要力量。教育方面,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风气优劣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军事方面,长期受战事侵扰,并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方面,偏向于传统经济,主要由农业和工商业构成,发展水平不高,其中,交通与通信业取得了一定发展。
苏全有秦琛
关键词:民国
赓续历史记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4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形成于中华民族长期大一统的历史传统,而中华民族对于历史的集体记忆,正是统一性在文化上得以延绵不断和持续夯实的重要因素。因此,坚持“两个结合”,以过去、当下和未来为三重向度,着力续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铸牢中华民族统一性,是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门径。
高豫来
关键词:文化使命历史记忆现代文明集体记忆
近代早期至20世纪伊朗对波斯帝国历史记忆的发现
2024年
历史记忆的形塑在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波斯帝国历史记忆的发现与重建是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产物,其中既有东方学家释读碑文与考古挖掘的实证研究,也有民族主义驱动下伊朗精英的政治构建与宗教诠释。波斯帝国历史记忆在现代伊朗的发现与重建是通过两个方面完成的:一是解构了中古波斯人的神圣历史观,使《列王纪》中凯扬王朝从“信史”转化为后世层累创作的民族史诗;二是将阿契尼美德王朝重新纳入伊朗历史传统之中。通过梳理波斯帝国历史记忆在不同时期的挖掘过程,不仅可以重现波斯帝国遗产在现代伊朗社会乃至全球学术中得以被构建和接受的历史过程,亦可以管窥古代历史与建构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逻辑。
马超黄民兴
关键词:波斯帝国历史记忆民族主义东方学
历史记忆与“神话”制造:1899年沈鹏上书事件再研究
2024年
1899年沈鹏上书事件震动朝野。学界以往多结合时局,从新旧、满汉、忠奸关系等角度加以考察,予以肯定和认同。详细梳理沈鹏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史,会发现其人虽有家国情怀与匡救时弊之志,但上书更多是在家事刺激下精神疾患加重,无法自控,产生的希图泄愤求名的极端行为。上书事件发生后,各大势力出于不同的现实需要,掩盖上书的真实动机,将其包装为反抗暴政的“神话”。沈鹏案表明,政治人物的个性特质、家庭氛围、情感关系网络会对政治事件产生重大影响,引入情感视角有助于实现“总体史”的史学研究目标。
常嵩涛
关键词:翁同龢历史记忆
知识与仪式之间的历史记忆:对三月十九日“太阳生日”传奇的再考察
2024年
崇祯帝自杀的三月十九日曾被清初的明遗民广泛接受为悼念明朝的纪念日,并被认为经由明遗民的创造而化为东南沿海民间信仰中的“太阳生日”,在清代承载着与“反清复明”有关的历史记忆。本文在学者既往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试图从两个面向——太阳生日的传奇作为一项关于历史记忆的“知识”的流衍,以及民间信仰仪式承载历史记忆的独特逻辑——重构这一传奇的生命史,以期加深对清中叶以来知识传播的认识,并丰富与民间信仰和历史记忆有关的讨论。
王兆珅
关键词:反清复明民间信仰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辛亥叙事与城市想象——论马伯庸小说《大医》的武汉书写
2024年
“鬼才作家”马伯庸的长篇小说《大医》是一部展现中国近代医疗故事的历史小说,曾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首批“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项目。《大医》分为上部“破晓篇”与下部“日出篇”,是马伯庸擅长的历史题材小说,主要讲述了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孤儿方三响。
徐迅
关键词:历史小说历史题材小说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的形成:大脑记忆与共情神经网络的互动——一项历史学与脑科学的交叉研究
2024年
记忆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并因其主体差异,分为个体历史记忆、群体历史记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文化历史记忆,而大脑的“共情”功能会引发“感同身受”的情绪,得以连接起三种记忆。研究对不同学历、性别和历史知识水平的被试者开展实验,利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被试者观看战争图片时的大脑反应,揭示了高级认知功能网络、视觉信息处理网络及负性情绪脑区激活水平的变化。被试者在观看抗日战争图片组时,大脑中负责“共情”的核心区域与调控区域的激活水平显著增加,直接调动了大脑的“历史记忆”,突显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群体间的文化性记忆的联系,从而强固国家认同感与爱国情怀。此外,不同性别与受教育程度的被试者,在大脑激活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水平高的女性大脑呈现出的“共情”水平最为活跃,更能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态度。研究不仅展现了个体差异在感知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性,也证明了历史记忆在维系社会共识与凝聚群体上的作用。
尤淑君沈婷张露月唐文新赖欣怡
关键词:历史记忆共情抗日战争
文物修复:留住历史记忆和文明密码
2024年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传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精美绝伦的建筑群、遗址,也有文化遗产文物,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表演艺术、语言、仪式、节庆活动、社会实践等。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及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物质文化遗产刻录着我国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的审美及价值理念,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载体,而文物又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文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受到损坏在所难免,但适当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是紧迫的,需要人为干预手段。可持续文物修复强调的是在尊重文物原貌、保持其历史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采用环保、可逆的修复技术,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这一理念旨在平衡文物保护、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过度干预导致的文物损伤,并减少修复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常慧
关键词:文物修复民族自信心节庆活动民族凝聚力历史记忆文化根基
遗忘与发掘:历史记忆与西班牙政治发展
2024年
历史记忆关乎一个国家的集体认同,但对于暴力历史记忆则可能激发人们之间的仇恨,对集体认同构成威胁。西班牙在民主转型初期,通过“遗忘公约”为民主转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在政党竞争、央地关系和民间社会的共同推动下,这种缺乏正义的历史记忆策略在民主巩固之后转向“发掘”,2007年通过的《历史记忆法》使历史记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如何把握好历史记忆与正义之间的平衡,仍考验着西班牙人的政治智慧。
谈火生
关键词:历史记忆民主转型

相关作者

郭辉
作品数:110被引量:259H指数:8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抗战时期 纪念日 记忆 话语 历史记忆
邹赞
作品数:114被引量:259H指数:9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
研究主题:文化研究 访谈 博士生导师 历史记忆 大众文化
沈弘
作品数:40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研究主题:老照片 历史记忆 弥尔顿 海外汉学 文化交流
陈爱香
作品数:35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肇庆学院文学院
研究主题:记忆 艾特玛托夫 历史记忆 俄语布克奖 池田大作
赵世瑜
作品数:149被引量:1,881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明清 历史人类学 区域社会史 社会史 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