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5篇“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相关文章
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椎管形成术对原发性椎管肿瘤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回植椎管形成术治疗原发性椎管肿瘤(PIT)对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椎管肿瘤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n=32)以及PLC手术组(n=28)。传统手术组接受全椎板切除治疗,PLC手术组接受PLC回植椎管形成术。比较两组手术过程中总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手术时间、手术前后浅感觉、深感觉以及复合感觉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上下肢Fugl-Meye评分。结果:PLC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手术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评分以及上下肢Fugl-Meye评分相比治疗前均升高,且PLC手术组高于传统手术组,而NIHSS评分相比术前均下降,且PLC手术组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C回植椎管形成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且患者预后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改善效果更显著。
李冉
关键词: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疼痛评分后方韧带复合体
PLC回植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原发性椎管肿瘤的疗效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回植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原发性椎管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胸、腰椎椎管原发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LC回植椎管成形术25例(A组),全椎板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固定术20例(B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少[(205.7±55.1) mL vs.(506.6±187.8) mL],术后引流量少[(136.0±31.6) mL vs.(211.0±26.5) mL](P<0.05)。两组术后7 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组ODI评分低于B组[(20.2±2.4)分vs.(22.9±2.9)分](P<0.05)。A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B组发生脑脊液漏5例,其中合并感染3例。结论PLC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管原发性肿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全椎板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固定术比较,有利于远期腰椎功能的恢复。
吴雨璇阴鲁鑫华磊蒋健孟柏屹冯骁袁泉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椎板切除术后方韧带复合体
放大镜下颈胸段原发性椎管肿瘤切除术112例报告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放大镜下颈胸段椎管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112例颈胸段原发性椎管肿瘤的资料,颈段64例,胸段48例;髓25例,髓外硬膜下76例,硬膜外11例;长径1~9 cm,平均3.6 cm。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评级A级6例,B级10例,C级17例,D级77例,E级2例。均在眼镜式2.5倍放大镜下切除,均获1年以上随访。结果肿瘤全切或次全切98例,大部分切除14例。术后病理神经鞘瘤55例,脊膜瘤30例,室管膜瘤9例,星形细胞瘤6例,脂肪瘤和表皮样囊肿各4例,血管瘤和肠源性囊肿各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3.5月。复发16例,其中再手术12例。术前术后均无症状2例,其余110例至末次随访时疼痛麻木症状消失78例,减轻21例,无改善9例,加重2例。ASIA神经功能评级提高1级91例,2级12例,降级2例,不变7例。结论原发性椎管肿瘤大多为良性,手术效果好,放大镜下显微手术能较好地切除肿瘤,同时能以微创方法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干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谢湘涛胡朝晖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放大镜
成人原发性椎管肿瘤的外科治疗与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分析总结成人椎管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69例手术的成人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椎管肿瘤的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前后神经功能ASIA评分变化及预后影响主要因素。结果:成人椎管肿瘤主要分布于髓外硬膜(约占总数的61.3%),肿瘤位于胸椎管比例最高,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及脊膜瘤最多见(两者约占总数的53.5%),采取脊柱后路显露及神经显微外科技术,91%的肿瘤可经全切治愈。ASIA评分显示术后随访神经根性疼痛、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板切除联合神经显微外科技术,是目前椎管肿瘤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
高明勇陶海鹰卫爱林余铃杨博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椎板切除术外科治疗神经功能
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在治疗原发性椎管肿瘤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治疗原发性椎管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1例原发性椎管良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棘突椎板回植治疗,术中保留一侧棘上棘间韧带,摘除肿瘤后将带蒂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双侧微型钛板固定。术后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椎管容积、椎板愈合情况及有无移位。结果手术时间80~140(120±15)min,术中出血量150~500(250±35)ml。所有患者肿瘤切除完整,切口愈合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患者均椎板固定牢靠,无移位,无继发椎管容积减小,回植椎板16例双侧骨愈合,5例单侧骨愈合。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12.4±2.6)分上升至(23.4±3.5)分。结论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治疗原发性椎管肿瘤对重建脊柱的解剖结构及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显著。
刘国强谢垒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回植
原发性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治体会
2014年
目的:对原发性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原发性椎管肿瘤患者中选取2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22例原发性椎管肿瘤患者术后通过病理检查证实,6例为脊膜瘤,7例为神经纤维瘤,9例为神经鞘瘤。1例患者不全瘫, 1例患者 T12~ L3椎管巨大神经鞘瘤,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和 MRI 检查方法效果显著,为手术治疗提供便利条件。
池晓峰姜宏杨东
关键词: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临床诊治
40例原发性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总结椎管肿瘤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对神经外科自2003年11月-2012年9月以来治疗的40例原发性椎管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均经病理证实椎管良性肿瘤,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术前28例出现运动障碍的病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20例感觉障碍病例,术后明显改善16例,4例无明显变化。4例括约肌功能障碍病例,3例明显改善,1例无变化。术前27例疼痛患者,术后明显改善26例。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好转。本组未出现术后症状较术前加重者,无死亡病例。结论椎管肿瘤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MRI检查是最有价值的影像学诊断。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常与患者术前的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直接相关。原发性椎管肿瘤以良性居多,做到早期发现椎管肿瘤,早期手术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汪文兵施正生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原发性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发性椎管肿瘤160例
2012年
椎管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现代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及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应用,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本文就我院行手术切除、具有完整的病历记录、得到了随访的病例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张胜强
关键词:手术治疗肿瘤椎管原发性
原发性椎管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18例原发性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原发性椎管肿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根性痛、四肢感觉异...
梁定顺张成武
关键词: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
文献传递
原发性椎管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18例原发性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原发性椎管肿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根性痛、四肢感觉...
梁定顺张成武
关键词: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谢垒
作品数:128被引量:257H指数:9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关节镜 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治疗 内固定
侯铁胜
作品数:562被引量:3,484H指数:2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外科手术
戴力扬
作品数:318被引量:3,134H指数:2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 生物力学 颈椎 脊髓损伤 骨质疏松
叶根茂
作品数:34被引量:181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研究主题:再造拇指 椎管内肿瘤 急诊 几丁糖 脊髓造影
何雨洁
作品数:24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脑梗死诊断 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