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2篇“ 原型意象“的相关文章
《阿拉比》中的原型意象解读
2024年
目的: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的伟大作家之一,在其早期短篇小说《阿拉比》中,圣经原型意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探讨该作品中圣经原型意象的意义与作用,揭示作品的深层主题与文化内涵。方法:在原型批评理论的指导下,以弗莱的“文学原型”为切入点,通过细读找出《阿拉比》中与圣经原型相关的元素并加以对比,分析小说中原型意象的深层含义。结果:乔伊斯在小说中对圣经原型意象的移位体现在三方面:“我”作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现代对应,遭遇了与他们相似的诱惑与放逐经历,最终只能向现实妥协,拾起自我重新生活;曼根的姐姐虽自带“神圣之光”,但这神秘之身也是诱惑与欲望之体,充满张力的并置使得曼根的姐姐展现出一个异教式的圣母形象;阿拉比原本是一个令人憧憬的东方集市,但随着“我”不断充盈的欲望投射其身,以及“我”在集市的所见所闻,阿拉比作为“想象中的伊甸园”最终覆灭。结论:作者通过对圣经原型的想象与置换,在表层故事叙述之下巧妙揭示了爱尔兰现代社会的“空心”状态,表明了人类的救赎之道不在上帝,而在自身。
康明丽
关键词:《阿拉比》原型意象詹姆斯·乔伊斯
吕翼小说《马嘶》中“马”的原型意象研究
2024年
吕翼小说《马嘶》中的“马”意象是健硕自然的生命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精神象征。从四个角色研究小说中“马”的原型意象:“马”是人生命运的转折,“马”是具象化的马铁,物性“马”是对生命力量的向往,灵性“马”是英雄梦的回响,最终得出了将原型意象与历史叙事相结合的现代化书写方式。
何欢
关键词:原型意象马意象
“红色经典”诗性隐喻的原型意象与中华文化传承
2024年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红色经典”具有颤动心灵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来自其独特的太阳/光明、中心/边缘的诗性隐喻。这种诗性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文本建构要素,隐喻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像太阳的升起那样不可阻挡。这种诗性隐喻来自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意象,并通过民间民俗文化小传统传承下来。通过这种诗性隐喻,“红色经典”接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讲好了中国红色革命故事,传承了红色基因,赓续了红色血脉。
李茂民
关键词:诗性隐喻原型意象中华文化传承
新主流电影中基于语境生成的原型意象
2023年
21世纪以来,新主流电影从重“说教”到现在重“认同”,这一关于视觉图像的阐释转向,势必伴随着电影文本内部修辞策略的转变。基于视觉修辞中的原型意象策略,新主流电影注重对母亲、家园、祖国三种原型意象的运用,借助影像构筑起“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现实主义文化语境,使观众基于“影像体认”经验最终达成从被劝服到认同的嬗变。新主流电影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效果。
王建祎周悦
关键词:视觉修辞原型意象文化语境
浅析传统文化中“和”的原型意象及对身心的影响
2023年
中国文化中,汉字“和”逐步成为最基本的一个象征符号,其原型的心理功能可以唤醒文化自信和自愈力。本文尝试进入“和”字原型心理学的立体意象中,探讨“和”字本身的符号功能和中和身心的价值空间。
刘玲张艳萃
关键词:意象身心观
她们仍在故事途中——布林克长篇小说中女性原型意象研究
2022年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于1994年土崩瓦解,给南非文学带来了自由,对南非著名作家安德烈·布林克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始探索与审视那些被掩埋和被禁言的历史,叩问男性主导叙事下边缘化的女性的故事,试图用笔的力量,通过文学中的经典原型意象,重塑女性在南非历史中的存在,让她们从受支配地位变为故事的主体和叙事主体。本文试图以原型意象为经,以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为纬,借助希腊悲剧美狄亚杀子、法国英雄圣女贞德和《天方夜谭》里的故事高手舍赫拉查德三大原型意象,隐喻布林克后期的四部长篇小说《沙漠随想》《魔鬼山谷》《沉默的反面》《菲莉达》中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的女性人物,揭露在南非种族主义政治和性别政治驳杂的景深之下,女性悲惨的命运、遭受压迫后的奋起反抗和对主导命运的无限渴求,镜映出女性在南非历史和现实语境中的文化历史内涵和主导叙事欲望。
张甜蔡圣勤
关键词:原型意象女性人物
寻找“被埋葬的词”——论吉狄马加诗歌的原型意象
2022年
原型意象是吉狄马加诗歌独特的意象词汇符码。本文选取吉狄马加诗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鹰、火和黑色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分析,讨论原型意象在诗歌使用过程中随着诗人个体情感体验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意蕴,体现原型意象丰富的增殖性,从而进一步探析诗人采用原型意象写作的意义是有利于人类返回生命的最深源泉,找到灵魂的精神家园。
赵锐
关键词:原型意象增殖性
论潘军近期小说中的戏剧原型意象及其审美功能——以《断桥》《知白者说》《十一点零八分的火车》为例
2022年
有关戏剧的早年经验,一直存在于小说家潘军的知识和审美结构之中。这种审美情结,在潘军过去的小说叙述中,就曾起到过很大的作用,而在新近创作的《断桥》《知白者说》《十一点零八分的火车》等三篇小说中,戏剧意象的叙述功能和审美作用再次得到集中的呈现。戏剧中的人物动作造型、人物形象和故事等,以原型意象的形式化入小说叙述中,使其不但在小说的情节铺展、人物塑造和意义抽象等方面发挥结构性的叙述作用;同时,作为被充分意象化的原型和虚设的线索,也使得小说呈现出兼具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美感的诗性文本。
方维保
关键词:戏剧原型意象
“隐喻之魅”: 论中国西部电影的神话原型意象书写被引量:1
2021年
弗莱结合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以及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建立起了以神话原型为理论基础的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不仅在西方,国内许多作家在作品创作中都承袭了这种对神话思维的探寻意识。1920年起,我国陆续出现了一些神话书写作品,神话原型作为一种特殊符号进入文学作品当中,成为代替作者表达忧国忧民、救亡图存和讽喻时政的工具,这类文学题材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十分成熟。在电影这门艺术出现之后,不少导演也开始尝试将神话原型这种符号系统代入影片用以深化叙事含义。
吉平古岩
关键词:神话原型原型意象文学题材文学批评理论精神分析学说
《楚辞》西译本中原型意象的翻译策略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楚辞》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第一部由个体诗人创作而成的诗歌集,与《诗经》一同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从草木山川到六神五帝,《楚辞》中大量使用自然人文中的经典意象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这些意象不断地出现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与作者以及读者共同的“集体无意识”产生共鸣,获得了重要的原型意义,成为了《楚辞》乃至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原型意象。本文依据荣格的原型理论以及弗莱对其在文学领域的扩展,借助韦努蒂对异化、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阐释,对《楚辞》中重要原型意象的翻译进行了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本书时更多地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更大程度地保留原语文化内涵并尽力向文化翻译靠拢,促进文化传播。
张艺格
关键词:楚辞原型意象翻译策略

相关作者

萧兵
作品数:55被引量:175H指数:7
供职机构: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人类学 人类学 红山文化 神话学 神话
雷锋莲
作品数:5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医学院
研究主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白鲸》 原型主题 原型意象 《圣经》
刘奇
作品数:10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研究主题:《传统作曲技法》 历史进程 创作技法 群化 原型意象
程金城
作品数:79被引量:182H指数:8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丝绸之路 艺术 文学人类学 文学 范式
刘奇
作品数:5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研究主题:音块 亚文化 比利 发响 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