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分子分型特点、高危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45例BPBC与同期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进行相关变量匹配;采用χ^(2)检验分析BPBC病理分期与免疫表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罹患BPBC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BPBC与UBC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BPBC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成功匹配45对BPBC和UBC患者,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BPBC中,第一癌病理分期越晚,第二癌Ki-67高表达(≥20%)的比例越高(P<0.05);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潮年龄≤12岁、有乳腺癌家族史、有乳腺良性疾病史、BMI≥24 kg/m 2是易患BPBC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第一癌T分期及HER-2状态与疾病特异性生存期相关、第二癌淋巴结分期及Ki-67表达与患者无瘤生存期相关(P<0.05)。结论相较于UBC,有乳腺癌家族史、有乳腺良性疾病史、肥胖及初潮年龄早的女性更易罹患BPBC;第一癌肿瘤T分期晚、HER-2过表达、第二癌淋巴结较高分期、Ki-67高表达是BPBC的预后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0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中73例双侧浸润性乳腺癌(bi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BI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0例BPBC中73例为BIBC,4例为双侧乳腺原位癌,13例为单侧浸润性癌、单侧原位癌,11例患者死亡,均为BIBC组患者。双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倾向一致性。BIBC中第一原发癌的临床分期、肿瘤T分期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第二原发癌(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双侧乳腺癌ER阳性是预后相关保护因素,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是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BPBC中BIBC数量最多,预后最差。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表达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ER一致阳性者预后最佳,ER一致阴性者及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的患者预后最差。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连续收治的105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按照年龄分为年轻组(≤40岁)和中老年组(>40岁),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双侧病灶的病理学类型、分子分型、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或远处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表达的特征及一致性和差异以及总体预后。结果2组患者在第一原发癌灶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第二原发癌Ki-67高表达率、双原发癌的临床分期以及复发或远处转移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组第一原发癌为T3~T4期者占比高、淋巴结转移率高,第二原发癌Ki-67高表达者占比高,双原发癌首诊为Ⅳ期的患者占比高于中老年组且容易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2组双侧癌灶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表达均存在一致性(P<0.05),年轻组的ER和Ki-67表达一致性更好,中老年组的PR和HER-2表达一致性更好。第一原发癌的组织学分级、双侧原发癌的TNM分期以及复发或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不同年龄BPBC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双侧癌灶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表达均具有一致性。第一原发癌的组织学分级可能影响BPBC患者的预后,双侧癌灶TNM分期早的患者预后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