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0篇“ 双心室起搏“的相关文章
左束支区域起搏心室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心室起搏(BVP)对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CRT的所有患者, 按照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LBBAP组和BVP组。所有患者在植入后1、3、6个月以及之后每年随访1次。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 次级终点是全因死亡。结果共入选患者324例, 男207例, 女117例, 年龄(64.74±10.35)岁, 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其中LBBAP组152例, BVP组172例。LBBAP组20例(13.16%, 20/152)、BVP组39例(22.67%, 39/172)患者达到主要终点,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64, HR=0.61, 95%CI 0.35~1.04, P=0.069];LBBAP组有9例(5.92%, 9/152)、BVP组有16例(9.30%, 16/172)患者达到次级终点,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398, HR=0.70, 95%CI 0.31~1.60, P=0.401)。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 LBBAP组和BVP组之间主要终点和次级终点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56, 95%CI 0.31~1.00, P=0.051;HR=0.55, 95%CI 0.22~1.38, P=0.204)。结论在接受CRT的患者中, LBBAP对预后的影响与BVP相当。
黄珍珍肖子龙禹子清鲍佩汪菁峰陈学颖梁义秀宿燕岗葛均波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双心室起搏全因死亡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3年
目的评估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与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7月至2021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根据采用起搏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心室起搏组和HPCSP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QRS时限以及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心功能(NYHA分级)、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等指标。结果共入选116例患者,年龄(69.6±12.3)岁,其中男74例。与心室起搏组(62例)相比,HPCSP组(54例)的总手术时间[(103.1±40.0)min对(119.8±45.8)min,P=0.041]和X线曝光时间[(11.8±7.6)min对(15.0±8.5)min,P=0.036]明显缩短,术后QRS时限也明显缩短[(120.5±14.6)ms对(146.5±18.2)ms,P<0.001];两组患者围术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HPCSP组和心室起搏组患者LVEF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9%±8.1%对45.8%±8.7%,P=0.182);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心功能、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HPCSP和心室起搏均可有效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提高LVEF,两种起搏方案1年的临床预后类似。
吴功林徐伟白剑吉文庆蓝荣芳韩钟霖吴翔陈慧
关键词: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双心室起搏
希浦系统起搏心室起搏在慢性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HPSP-CRT(包括HBP-CRT和LBBP-CRT)和BVP-CRT的起搏参数、心电图和超声相关指标、术前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并观察术中并发症和手术后再住院率,探究希浦氏系统起搏在CRT治...
罗鑫淼
关键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心衰
心室起搏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重构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对射血分数保留合并左室扩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植入起搏器的不同分为观察组(CRT组)与对照组(DDD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脏彩超相关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变化情况。将术后LVEDD<55 mm定义为左室逆重构(LVRR),比较两组患者LVRR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LVRR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SD、LVEDV、LVESV指标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射血分数保留合并左室扩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起搏可逆转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
徐昂罗剑锋胡凯陈康玉徐健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重构
心室起搏模式下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电-机械耦联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模式下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电-机械耦联的数量关系,设置理想VV间期。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9年4月准备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心力衰竭患者20例,标测电极导管于左心室后游离壁、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前间隔及右心室前间隔4个部位,通过Ensite Array非接触式标测球囊多电极导管记录电同步性,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向量速度显像记录机械同步性,分析电活动及机械运动的耦联关系。结果ΔT_(电机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且与心室解剖部位密切相关(P<0.001),心室起搏引起的机械收缩同时到达中心部位的VV间期可表述为0.5(LVPace~P-RVPace~A)。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电与机械活动存在不同步性,利用电-机械耦联原理可设计较为理想的VV间期。
汪汉蔡琳邓晓奇李锦童琳刘汉雄
关键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室起搏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电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2022年
目的 评估心室起搏模式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电机械同步性的影响,寻找最佳的起搏模式,以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实践。方法 纳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6月—2009年4月准备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心力衰竭病例。标测电极导管于左心室后游离壁、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前间隔和右心室前间隔,通过Ensite Array非接触式标测球囊多电极导管记录电同步性,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向量速度显像记录机械同步性。经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分析心室起搏模式下心力衰竭患者的最佳起搏模式。结果 共纳入受试者20例。电同步性分析显示起搏模式(右心室前间隔-左心室后游离壁)的QRS波群宽度最窄(P<0.05),且与自身心律QRS波群形态比较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最小(P<0.05);机械同步性分析显示起搏模式是影响机械同步性的最重要因素,起搏模式(右心室前间隔-左心室后游离壁)的室壁峰值收缩速度达峰时间的离散度最小,机械同步性最好,且与其他各模式比较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前间隔-左心室后游离壁起搏可能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最佳起搏模式。
汪汉蔡琳邓晓奇李锦童琳刘汉雄
关键词:双心室起搏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束支起搏心室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左束支起搏(LBB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心室起搏(BVP)的起搏参数、心脏功能、心脏结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和临床预后,分析慢性心力衰竭(HF)患者行LB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
张鹏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结构心脏功能
心室起搏对射血分数保留合并左室扩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射血分数保留合并左室扩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和心脏结构的影响;比较行心室起搏的患者中,不同右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
徐昂
关键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双心室起搏心室重构
左束支区域起搏心室起搏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中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是一种较新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技术。我们的目的是比较LBBaP和心室起搏(biventricular pacing,BVP)...
梁秀媛
关键词:双心室起搏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束支起搏心室起搏对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心室起搏(BVP)对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急性电同步和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性入选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且合并LBBB的心衰患者。术中随机交叉接受LBBP和BVP,对比两种起搏模式下电同步与血流动力学的指标。电同步指标为QRS时限与QRS面积,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左心室压强升高速率峰值(dP/dtmax)的增幅。结果最终1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67.00±9.82)岁,年龄范围47~81岁。LBBP和BVP与基线相比电同步和血流动力学均有显著改善。与BVP相比,LBBP时的QRS时限显著缩短(-12.83 ms,95%CI-20.24~-5.43 ms,P=0.002),QRS面积显著减小(-89.86μVs,95%CI-120.54~-59.17μVs,P<0.001),LBBP的左心室dP/dtmax的增幅显著高于BVP(6.86%,95%CI 3.11%~10.61%,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合并LBBB的心衰患者,LBBP产生的电同步性和急性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显著优于BVP。
黄珍珍梁义秀汪菁峰巩雪肖子龙王素华宿燕岗葛均波
关键词:心力衰竭双心室起搏血流动力学

相关作者

郭涛
作品数:488被引量:1,316H指数:16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冠心病 心律失常 体外心脏震波 心血管病学 射频消融
王方正
作品数:388被引量:2,818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心脏起搏 心脏起搏器
华伟
作品数:512被引量:2,916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赵玲
作品数:269被引量:608H指数:10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射频消融 房室延迟 2型糖尿病
张澍
作品数:823被引量:5,324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