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2篇“ 发作性疾病“的相关文章
- 卵圆孔未闭与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的关系
- 2024年
-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PFO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引起漏诊和误诊。近年来人们发现PFO与多种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有关,如TIA、偏头痛、头晕、晕厥、癫痫发作等。本文就PFO与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及可能机制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PFO的认识,为PFO的诊疗提供思路。
- 岳艳刘亚青王天成
-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神经系统疾病
- 视频脑电图的时频图在快速鉴别诊断发作性疾病中的价值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结合时频图(DSA)在快速鉴别诊断发作性疾病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发作性疾病患者122例,收集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EEG)及长时程视频脑电图监测,进行原始脑电图及时频图分析。结果 122例患者常规EEG出现癫痫样放电发生为33例(27.05%),长时程VEEG癫痫样放电59例(48.36%),长时程VEEG癫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常规EEG(P<0.05)。长时程VEEG 67.80%癫痫样放电见于醒睡各期,32.20%仅出现在睡眠期。全面性放电40.68%,局灶性放电59.32%。监测到痫性发作共18例,全面性8例,局灶性10例。24例全面性放电及18例临床痫性发作的时频图表现为慢波功率增高。结论 长时程的视频脑电图使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结合时频图可快速发现阵发性放电及临床痫性发作,有效节省阅图时间。
- 李婷马娇余敏
-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发作性疾病
- 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与卵圆孔未闭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背景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与卵圆孔未闭(PFO)均具有发作性特点,但目前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与PFO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与PFO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依据主要临床诊断分为偏头痛组(n=266)、癫痫组(n=286)、晕厥组(n=187)、眩晕组(n=6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n=48)。比较各组及组内不同年龄患者PFO阳性率与人群整体PFO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共1030例患者完成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共检出390例PFO患者,阳性率为37.9%。去除无法归类者,340例PFO阳性患者按右向左分流(RLS)分级:RLS 1级109例,占32.1%;RLS 2级148例,占43.5%;RLS 3级83例,占24.4%。各组RL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组、癫痫组、晕厥组、眩晕组、TIA组患者PFO阳性率依次为46.2%、40.6%、35.8%、33.8%、22.9%。偏头痛组、癫痫组与晕厥组患者PFO阳性率高于人群总体PFO阳性率(P<0.05);偏头痛组、癫痫组、晕厥组、眩晕组11~岁、21~岁、31~岁患者PFO阳性率均高于人群总体PFO阳性率(P<0.05)。结论PFO与偏头痛、癫痫及晕厥可能存在临床关联,在年轻患者中进行PFO筛选可能更有意义,但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徐扬舟李亚萍阳衡叶辉张志辉宋治
-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晕厥
- PRRT2相关发作性疾病4例报告被引量:1
- 2021年
- PRRT2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6p11.2,包含4个外显子,全长3794 bp,编码340个氨基酸残基,表达于大脑皮质、基底节和小脑,尤其是锥体外系区域高表达。其相关的发作性疾病包括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epilepsy,BFIE)、伴有婴儿惊厥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with infantile convulsions,PKD/IC)。
- 姚春美王雅洁邓亚仙高宝勤赵成松
- 关键词:发作性疾病锥体外系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INFANTILE基底节婴儿惊厥
- 视频脑电图监测小儿发作性疾病的护理
- 2021年
- 分析在发作性疾病患儿中应用视频脑电图进行监测并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时间段选定为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抽取病例数为76例,抽取疾病类型为发作性疾病,以此作为研究样本,经双盲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儿均需要接受视频脑电图监测,参照组与实验组患儿的干预方法分别为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舌咬伤、摔伤、坠床)与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在视频脑电图监测的发作性疾病患儿中应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可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可保证患儿在院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杨廷坤唐艳崔西琳
-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发作性疾病护理干预护理不良事件
- 不同类型发作性疾病行VEEG监测在病因筛查中的意义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在发作性疾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于德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的210例发作性疾病患者,对其进行VEEG及常规脑电图(REEG)监测。记录210例临床发作性疾病患者的诊断情况,对不同类型发作性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癫痫组与疑似癫痫组患者间VEEG、REEG放电检出情况;比较癫痫治疗效果分组,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VEEG波形。结果120例为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为59例,全面性发作患者为54例,7例无法有效分类;疑似癫痫56例;非癫痫疾病34例。疑似癫痫组、非癫痫疾病组、非癫痫疾病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者VEEG癫样放电检出率为77.50%,明显高于REEG的3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疑似癫痫组患者VEEG癫样放电检出率为39.29%,明显高于REEG的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疗效结果分为有效组76例和无效组44例。癫痫治疗有效和无效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β波变化值、α波变化值和δ波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治疗有效组患者θ波变化值为(-11.29±1.41)Hz,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8.21±1.15)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θ波变化值的癫痫疗效预测价值的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58,截断值为-9.28 Hz,灵敏度、特异度则为88.60%、94.70%。结论VEEG监测是一种具有较高效能的发作性疾病诊断办法,同时还可一定程度预测患者治疗效果。
- 付美芝李聪聪葛怀廷
-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常规脑电图癫痫
- 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的分类及癫痫发作的相关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分析西藏地区人群常见发作性疾病的类型及特征,以助于提高发病类型的诊断,分析西藏地区人群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8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10例发作性疾病并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在510例发作性疾病患者中,发作性疾病类型共计35种,主要类型为:癫痫335例(65.69%)、心因性非痫性发作(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PNES)86例(16.86%)。癫痫在男女性别中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癫痫发病率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血红蛋白浓度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部分患者的发作病程超过2年(P<0.05);癫痫在发作频率及发作年龄中无差异性,但该地区癫痫患者以青年为主(34.51%)。结论在西藏地区人群中发作性疾病种类多样,癫痫性发作是其主要类型。癫痫患者发病和海拔高度存在一定性关系,癫痫发病率不会因血红蛋白升高而增加,发作病程多超过2年。
- 何世华卓玛赵玉华赵玉华
- 关键词:发作性疾病癫痫海拔
- MIR101或MIR128在治疗发作性疾病中的用途
- 提供了治疗有相应需要的患者中的发作性疾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患者递送有效量的增加患者脑细胞中的微小RNA‑101分子的水平的组合物。提供了治疗有相应需要的患者中的发作性疾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患者递送有效量的增加患者...
- 马修·杜林
- 文献传递
- 600例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患者VEEG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
-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的病种,明确需要进行录像脑电图监测的发作性疾病种类。分析常见发作性疾病即癫痫发作及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高原地区、高海拔及高血红蛋白是否对癫痫发作产生影响。以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
- 何世华
- 关键词:发作性疾病癫痫
- 文献传递
- ATP1A3基因相关发作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总结ATP1A3基因相关发作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探讨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例ATP1A3基因变异相关发作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4例患儿均为男性,中位起病年龄5个月(20日龄~9月龄);临床诊断分别为儿童交替性偏瘫(AHC),AHC并癫痫,癫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反射消失、高弓足、视神经萎缩和感觉神经性听力减退(CAPOS)。患儿首发症状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又有重叠相似之处。所有患儿均存在ATP1A3基因杂合变异,共发现4种错义变异;3例为新发变异,1例来源于其母亲。除外c.2423C>T,p.P808L未见报道,其余3种(c.2839G>C,p.G 947R;c.2401G>A,p.D 801N;c.2452G>A,p.E 818K)均为已报道的致病性变异。结论ATP1A3基因变异可引起AHC、CAPOS综合征、癫痫等不同临床表型,c.2423C>T,p.P808L为新发现的致病性变异。
- 孙于林杨光万林李志超张凡王静石秀玉邹丽萍
- 关键词:儿童交替性偏瘫癫痫
相关作者
- 梁东

- 作品数:145被引量:38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癫痫 肺炎支原体 病毒性脑炎 小儿
- 韩虹

- 作品数:85被引量:291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儿童 癫痫 文献复习 儿童癫痫 癫痫患儿
- 王江涛

- 作品数:104被引量:144H指数:7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婴儿痉挛 视频脑电图 脑电图 脑电图分析 视频
- 郝青英

- 作品数:54被引量:179H指数:8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脑性瘫痪 脑瘫 脑瘫患儿 癫痫 患儿
- 贾飞勇

- 作品数:175被引量:74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脑性瘫痪 维生素D 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