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72篇“ 古脊椎动物“的相关文章
“龙”和脊椎动物
2024年
何为“龙”众所周知“龙”并非实际存在过的动物,而是人类想象创造的,并且还存在诸多不同的形象。国内有些人主张“(中国)龙”和“西方龙”存在诸多差异,前者是哺乳动物,而后者是爬行动物,因此应该在翻译中加以区别。
赵岳
关键词:古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滑翔的脊椎动物
2023年
脊椎动物在空中运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飞行和滑翔。飞行是一种借助动力和空气浮力在空中运动的方式,而滑翔则是一种借助空气浮力在空中运动的方式。在脊椎动物中,飞行存在于鸟类、翼龙和哺乳类蝙蝠中,而滑翔则存在于鱼类、早期爬行类、有鳞类和哺乳类等类群中。
殷亚磊
关键词:古脊椎动物滑翔哺乳类爬行类飞行
近5年全球脊椎动物新分类单元研究概况被引量:1
2023年
脊椎动物多样性数据资源是研究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脊椎动物物种名录是研究脊椎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及时了解脊椎动物分类单元数据的更新,可以实时掌握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基于“深骨”数据库,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5年脊椎动物不同类群新分类单元的年变化特征、分布地、发表期刊以及主要贡献的机构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全球新增脊椎动物分类单元2662个,涉及文献1946篇,在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后,脊椎动物新分类单元和文章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近5年全球脊椎动物新分类单元模式标本主要分布在脊椎动物化石资源丰富、经济和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新西兰、阿根廷和德国。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Cretaceous Research、Historical Biology、PeerJ和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等刊物是新分类单元发表的主要载刊,而贡献度最高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且各机构的研究合作十分密切。中国脊椎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未来还应该继续加强脊椎动物多样性基础数据积累,为探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支撑。
王浩瀚朱敏朱敏朱敏
关键词:古脊椎动物文献计量分析
费城自然科学院脊椎动物展示散记
2023年
美国是自然博物馆大国,华盛顿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和纽约市的美国自然博物馆等都为世界级博物馆。不过这两座并不能跻身美国最老自然博物馆之列,美国乃至整个美洲的首座自然博物馆成立于1812年。
金文驰
关键词:古脊椎动物博物馆
瑞典脊椎动物学奠基人维曼教授和中国脊椎动物学的不解之缘
2022年
瑞典生物学家卡尔•维曼(Carl Johan Josef Ernst Wiman,1867-1944)是瑞典的第一位生物及历史地质学教授,被誉为是瑞典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维曼在他长达52年的研究生涯中,一共发表过132篇文章,其中56篇是关于脊椎动物化石的。维曼是描述中国蜥臀类恐龙(师氏盘足龙)的第一人,和中国脊椎动物学的发展有着难忘的不解之缘。维曼曾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合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在乌普萨拉大学建立起中国境外最大的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收藏。维曼本人和他的许多学生为研究不同门类的中国化石做出过不朽的贡献。维曼的学术遗产远远超过他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
于小波
关键词:古生物学家古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化石安特生
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第60卷 2022年 总目次
2022年
生物学家一起,穿越时间探索生命——访中科院脊椎动物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托马斯·斯坦哈姆
2022年
2022年7月29日晚,在中国动物馆,中科院脊椎动物人类学研究所(IVPP)教授托马斯·斯坦哈姆(Thomas A.Stidham)以“鸟类——会飞的神奇恐龙”为题,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他介绍了“鸟类是恐龙后裔”的多种证据,比如它们如何站立行走、相似的骨骼结构和形状、羽毛和蛋的特点,等等。
张晓(文/译)
关键词: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家科普讲座
走进恐龙时代的“病房”--中国脊椎动物病理学小记
2021年
中国中生代的沉积地层分布广泛。随着亚洲洋的消亡,在中三叠世以后,中国绝大部分区域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形成了大量的陆相沉积盆地,为脊椎动物化石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在化石标本中发现了一些病变案例,使得中国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占病理学开始发展。
王董浩
关键词:古脊椎动物陆相沉积盆地沉积地层古亚洲洋脊椎动物化石病理学
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第59卷 2021年 总目次
2021年
国内外脊椎动物数据库综述被引量:5
2020年
近20万年来地球生物多样性及地球环境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尤其是过去11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快速消亡,有部分学者提出人类正经历地质历史上的第六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融通,将现代生物多样性问题放进地质历史的框架中分析,是认识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预估人类、生态系统以及地球环境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依赖于数据积累的一门新型学科:保育生物学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化石数据资料的积累,并建立了多种门类和不同用途的数据库,如启动于1998年的PBDB(Paleobiology Database)等。这些优秀的数据库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免费服务,并已产出不少重要成果。文章介绍了国内外脊椎动物学领域的相关数据库及数据驱动下的重要研究实例,希望借此为深时数字地球计划(Deep-time Digital Earth)整合和共享开源的脊椎动物大数据提供参考。
潘照晖朱敏
关键词:古脊椎动物学数据库大数据

相关作者

朱敏
作品数:166被引量:32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声通信 水声 载人潜水器 相干通信 蛟龙
高文
作品数:876被引量:4,953H指数:3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图像 视频 视频编码 宏块 AVS
楮波
作品数: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环球科学编辑部
研究主题:古脊椎动物 研究员 北京人 学问 古人类
杜湘珂
作品数:197被引量:1,248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 CT MRI 磁共振质子波谱
陈玉萍
作品数:62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科技创新与品牌》
研究主题: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记者采访 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