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0篇“ 可脱卸弹簧圈“的相关文章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与电解脱卸弹簧圈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与电解脱卸弹簧圈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7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5例。实验组给予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电解脱卸弹簧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两组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Raymond分级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后即时填塞率、复发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分别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Raymond分级评估均低于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GOS评分均高于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即时填塞率为74.29%(26/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43%(18/35)(P<0.05);术后跟踪随访期间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为5.71%(2/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4%(6/35)(P<0.05);实验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较电解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好,其有效增加脑血管供血与促进血栓形成,且患者术后即时填塞率高、复发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郑达理杨建雄林立超
关键词:电解可脱卸弹簧圈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
电解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电解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该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O17年7月收治的150例行电解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163个动脉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例为非单一性动脉瘤患者。对动脉瘤的大小、部位、行栓塞治疗时机、栓塞程度以及对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GCS评分、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50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早期手术(≤72 h) 123例,中期手术(4~10 d) 19例,晚期手术(> 10 d) 8例。Hunt-Hess分级中,预后良好(GOS> 3分)者Ⅰ~Ⅱ级患者为100%,Ⅲ级患者为83. 3%,Ⅳ~Ⅴ级患者为54. 5%;完全栓塞(100%)的为134例,部分栓塞(> 90%)的为11例,小部分栓塞(≤90%)的为5例。GCS评分术前与首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则无明显的关系(P> 0. 05)。结论:电解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疗效与手术时机、动脉瘤的栓塞程度、Hunt-Hess分级、GCS评分均相关。
李东海董明毛海军华续明孙辉
关键词:电解可脱卸弹簧圈颅内动脉瘤破裂栓塞术
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年
目的对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32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348个动脉瘤)行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观察总结治疗效果。结果 348个动脉瘤中,100%栓塞180个,95%栓塞152个,90%栓塞16个。327例患者恢复良好者309例,中残7例,重残6例,植物状态生存4例,死亡1例。随访227例,206例恢复良好,16例患者遗留神经功能障碍,5例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李陈
关键词:可脱卸弹簧圈颅内动脉瘤破裂栓塞术
电解脱卸弹簧圈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对比电解脱卸弹簧圈(GDC)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接受GDC栓塞治疗(栓塞组)14例,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夹闭组)19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动脉瘤闭塞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栓塞组预后良好9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而夹闭组分别为10例、4例、2例、2例、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64.3%(9/14),明显低于夹闭组的94.7%(18/19)(P<0.05)。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1/14),明显低于夹闭组的36.8%(7/19)(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夹闭组(P<0.05)。结论 GDC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相似,但GD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
陆弘盈陆伟水覃重桥余松祚谭适张文佳周铭臻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显微手术夹闭疗效并发症
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2015年
目的探讨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动脉瘤122个)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动脉瘤61个)。观察组患者采用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平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破裂动脉瘤的闭塞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破裂动脉瘤的100%闭塞率明显提高(58.3%和40.0%,P=0.04),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93.3%和78.3%,P=0.02),表明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能够提高闭塞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应用脱卸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破裂动脉瘤的闭塞率,减少再次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杨春祥张兆辉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
电解脱卸弹簧圈联合多种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电解脱卸弹簧圈联合多种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19例脑动脉瘤患者,11例应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电解脱卸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采用双导管、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及高血容量、高血压、高血液稀释度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 19例脑动脉瘤全部栓塞成功,术中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14例,近致密栓塞4例,不全栓塞1例。结论多种介入治疗方法提高脑动脉瘤栓塞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翟德忠王建伟王文学
关键词:脑动脉瘤弹簧圈微导丝微导管
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首次破裂198例,2次破裂10例;动脉瘤的位置: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45例,前交通动脉瘤56例,后交通动脉瘤78例,眼动脉瘤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1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5例。病人分级:Hunt-HessⅠ级12例,Ⅱ级114例,Ⅲ级76例,Ⅳ级5例,Ⅴ级1例。Fisher CT分级Ⅰ级2例,Ⅱ级17例,Ⅲ级164例,Ⅳ级25例。采用脱卸弹簧圈(GDC、EDC、DCS、NXT、MicroPlex、HydroCoil)早期栓塞治疗,185例于3d内治疗,23例于6d内治疗。结果 208例中213个动脉瘤,100%栓塞113个,95%栓塞89个,90%栓塞11个。疗效按GOS分级:恢复良好者(Ⅴ级)196例(94.23%)。中残(Ⅳ级)4例(1.92%);重残(Ⅲ级)3例(0.96%);植物状态生存(Ⅱ级)2例(0.96%),死亡(Ⅰ级)3例(1.44%)。结论采用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李平安罗小林刘保国何黎明肖罡陈海杰张亮黄瑶群
关键词:可脱卸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脱卸弹簧圈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2011年
脱卸弹簧圈栓塞术已成为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技术,有效防止再出血。我科近年来开展了此项新技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周建伟
关键词:护理
电解脱卸弹簧圈栓塞破裂动脉瘤患者3H治疗的护理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电解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破裂动脉瘤后3H(hypertensiv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 triple,3H)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Hunt-Hess I^III级并在发病后72 h内进行GDC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共63例。其中,13例(20.6%)发生血管痉挛。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有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TCD)和(或)脑血管造影的证据。对13例患者实施系统的3H治疗及护理。结果13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9例,中度致残3例,重度致残1例。结论3H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生命指标监测及加强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王丹玲赵丽萍杨晓艳张宇琼吴琼
关键词:电解可脱卸弹簧圈脑动脉瘤脑血管痉挛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泵注在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卸弹簧圈栓塞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持续泵注应用于电解脱卸弹簧圈栓塞术的行性。方法:选择择期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R、F两组(各15例),R组行丙泊酚4~6 mg/(kg·h)和瑞芬太尼0.1~0.2μg/(kg·min)持续泵注维持麻醉,F组行单纯丙泊酚持续泵注4~6 mg/(kg·h),间断追加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两组麻醉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股动脉置管后1 min(T3)、拔出气管导管时(T4)的血压(MBP)、心率(HR),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1)、睁眼时间(t2)、拔管时间(t3)。结果:F组在气管插管后、股动脉置管后及拔出气管导管时的血压及心率显著高于R组,F组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显著长于R组。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泵注,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卸弹簧圈栓塞术操作简单、麻醉诱导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而平稳,是理想的麻醉方法。
张咸虎鲁应军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相关作者

刘建民
作品数:962被引量:5,695H指数:2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许奕
作品数:416被引量:2,130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栓塞 介入治疗
洪波
作品数:472被引量:2,340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赵文元
作品数:257被引量:1,552H指数:21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介入治疗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黄清海
作品数:547被引量:2,801H指数:2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介入治疗 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