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2篇“ 台湾小说“的相关文章
失身、失声与失常 ——当代台湾小说中的“疯女人”形象研究
在当代台湾小说中女性主义影响深远,“疯女人”形塑了涵义丰富的女性形象画廊,典型代表如桑青、玉卿嫂、娟娟、林市、房思琪。“疯女人”形象颇耐人寻味,她们普遍经历了失身、失声、失常的发展轨迹。面对身体被占有的暴行,传统贞洁观的...
王天然
关键词:台湾小说贞节话语权疯癫
“文学增产”动员与抵抗:《决战台湾小说集》的反殖民叙事策略被引量:1
2022年
《决战台湾小说集》是日本殖民当局文化收编的最极端产物。本研究挖掘以往未曾被研究者注意到的史料,并与日本作家的相关文本作对照,认为:杨逵描写了“产业战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窘迫;吕赫若的书写中农人的劳动被放置在主要位置,足以体现其关怀农工的倾向;张文环回避描写“产业战士”“增产报国”的主题,抽离了“产业战士”,模糊了焦点;龙瑛宗有意祛除了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选择性地记录了两个青年在海军训练所的生活,可见对军国主义的反感以及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怀。在文学被强权收编、几乎没有反抗空间的特殊境况下,台湾地区作家敷衍殖民当局的书写要求,转为书写乡土、民俗传统,歌颂劳动之美,体现了他们反殖民的抗争精神。
林娟芳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去政治化
现实战斗精神与命运共同体 ——论鲁迅小说对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化运动引领了中国台湾新文学运动,可以说中国台湾新文学是五四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其间,以鲁迅为先锋的五四作家陆续被介绍到台湾地区,其先进的思想文化意识,犀利的笔锋和言辞,为长期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作家所...
王鹏霄
关键词:日据时期小说命运共同体
1990年代以来台湾小说中乡土与都市关系的衍异
2021年
"乡土"与"都市"作为一组相互参照的文化系统和理论话语,在乡土文化占据主导优势的社会语境中,逐渐发展出一套以"乡村善/都市恶"为表征的话语结构,并成为许多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模式和潜在价值向度。随着台湾都市化程度日深和文化语境转换,1990年代以来台湾小说中的城乡关系开始呈现出某种新变。首先,"乡村善/都市恶"的二元对立结构趋于解体;其次,一度作为乡土之"背景"和"他者"的都市获得了独立的文学表达,其意象内涵也发生了从道德主义的"罪恶"到后现代意义的"废墟"的转变;最后,在日益废墟化的都市面前,后学思潮对乡土社会内部权力结构的暴露,使得本质主义道德原乡的纯粹性、神话性也随之溃败瓦解。置身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总体脉络中,文学叙事中城与乡的关系逐渐由剑拔弩张的二元对峙变为多元视野下的文化反思,作家城乡情感复杂化的背后,映射的是对都市及乡土社会认知和文学想象的深化。
陈铎
关键词:台湾小说
去帝国——日据末期台湾小说的文化抵制与书写策略
本研究主要从“文化抵制”的视角,以杨逵、吕赫若、张文环、龙瑛宗等实际的文学文本为依归,聚焦考察台湾作家在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里立基于民族、语言、乡土为核心的汉文化意识,运用日语书写中国传统文化与台湾本地文化,与“皇民化运动...
林娟芳
关键词:中华文化
缺乏反思的对抗——20世纪90年代台湾小说日据历史书写的一种面向被引量:1
2018年
台湾解严后掀起了对日据历史重新评价和书写的浪潮。尤其在解严初期,经历过日据时代的老一辈作家钟肇政和李乔,各自在历史小说领域已享有盛名,在此时也投入到以小说重建日据历史的大潮中。《怒涛》和《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分别是钟肇政和李乔在解严之后的历史小说。两部作品描写了台湾光复初期的故事,但涉及日据时期留下的政治、文化阴影。通过对比两位老作家在"戒严"时期的大河小说,不难发现《怒涛》和《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中对殖民历史的接受和认同,是为了对抗国民政府书写的殖民历史和国族建构,呈现出为了反抗而接受日本文化的倾向,并没有更深层的文化意涵。李昂的《迷园》也有着相似的表现。《迷园》中呈现出的台湾意识,通过挥之不去的殖民记忆和对传统的叛逆呈现出来,与《怒涛》和《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有着相似的倾向:文化认同流于表面,意在对抗国民政府建构的历史,并没有做到对殖民文化的深层反思。
王璇
关键词:文化认同
专题研究:深化台湾新文学研究的最佳路径——以“1926-2016:台湾小说中的‘中华叙事’研究”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书写整体性的中国新文学史的前提,是对台湾文学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并在两岸文学平行研究基础上完成文学史编年对接。通过梳理1926 2016年间台湾小说的代际特征我们发现:台湾小说的题材变化、艺术进步、文体嬗变、观念变革等具有明显阶段性,既有面向世界艺术的开放性,也与大陆文学形成了源流、融会、反哺与互动关系,总体上与大陆文学发展历程同步;台湾"中华叙事"小说的中国意识和中国文化精神从未中断,其代表作品也具有超越时代、地域、党派和阶级意识局限的审美经典性。总之,两岸文学历史并非异质且可以化约,以生态文化学为方法论,以穿越思维勘察思潮流派,以人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三维坐标来发现和评审经典作品,即可展开两岸文学的平行研究和编年对接,书写真正具有整体观念的中国新文学史。
李钧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史台湾小说生态文化学
历史叙事·成长书写·乡土情怀——五十年代台湾小说再解读
台湾五十年代小说在当时两岸对峙的紧张氛围和国民党官方政策的引导下,普遍流于“政治的附庸”。由于文学书写的政治目的性和功利性,书写内容的公式化、模式化、同质化,大部分五十年代小说不过是“反共八股”,几乎没有艺术价值可言。但...
杨婷婷
关键词:乡土情怀
文献传递
日据时期台湾小说“反殖民”质素考辨——以三个选本为中心
2016年
常见日据时期台湾小说有三个选本,施淑主编的《日据时代台湾小说选》①、向阳主编的《20世纪台湾文学金典·小说卷·日治时期》②及许俊雅主编的《日治时期台湾小说选读》③,选者政治认同存在明显差异。④仅以选本名称而论,“日据”“日治”一字之差,前者含有“窃据”的春秋笔法,后者则有弱化价值判断的意涵。⑤自这一角度而言,三个选本理应“异”大于“同”。但检视三个选本收录的作品,其中3个选本同时收录的有7篇,2个选本同时收录的有6篇,仅为1个选本独立收录的有9篇。去掉施淑本容量较大的误差因素(总量为16篇,余二个选本均为13篇),三个选本的面貌显然“同”大于“异”。
李竹筠
关键词:台湾小说日据时期选本考辨殖民台湾文学
全球化的不满——台湾小说的三种切片考察
2016年
全球化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是文化的同一性,而这种同一性在后发展地区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不仅造成世界范围内都市景观的趋同,也同质化了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自然引起了极大的不满与反思,并由此在后发展国家与地区产生了怀旧、记忆、认同与本土书写的热潮。台湾当代作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深具"理论自觉"的台湾作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开书写,以思索、对抗后现代都市的发展。朱天心以老灵魂的姿态检索台北层层叠叠的记忆,希望找到珍惜这个城市的理由;林俊颖以返魅的乡土与后现代都市相映照,为的是衬出后现代都市台北的苛薄,而这也让人思索台湾"新乡土小说"发生的缘由与对话的对象;而骆以军则在台北与九江这两个城市的时间差当中,发现后现代与现代、前现代皆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卡夫卡城堡"。
曾丽琴
关键词:台湾小说

相关作者

萧成
作品数:49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日据时期 台湾小说 管窥 华文文学研究 小说创作
曾丽琴
作品数:29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研究主题:小说 台湾小说 文化 旅游 朱天心
朱双一
作品数:138被引量:251H指数:7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研究主题:台湾文学 台湾文坛 文学 保钓运动 日据时期
张帆
作品数:67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闽台 历史书写 80后 小说 解严
肖成
作品数:28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福建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日据时期 小说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研究 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