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7篇“ 右膈下动脉“的相关文章
- 导管开窗技术在右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癌TACE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导管开窗技术在右膈下动脉(right inferior phrenic artery,RIPA)供血的肝癌TACE超选择插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23年3月至2023年5月烟台毓璜顶医院对5例合并RIPA供血的肝癌患者进行TACE中采用常规插管技术微导管RIPA超选择插管失败后,应用导管开窗技术完成RIPA的超选插管。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RIPA超选择插管及TACE治疗,手术成功率100%,超选择插管时间(3.2±2.39)min。术后肝肿瘤指标较前下降,肝功能指标无明显下降,按照mRECIST标准进行评估疗效,其中3例达到部分缓解(PR),2例达到完全缓解(CR)。5例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导管开窗技术可提高RIPA供血的肝癌患者TACE时RIPA超选择插管的成功率,安全有效。
- 王如建姜雨田付强盛忠峰陈勇姜文进
- 关键词:右膈下动脉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 背侧入路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尾叶癌致右膈下动脉损伤并发大出血一例被引量:1
- 2020年
- 射频消融(RFA)是治疗肝尾叶癌的常用手段。右背侧入路是经皮穿刺的常用路径。右膈下动脉(RIPA)及其分支位于膈肌的后部和下部,右背侧入路与其走行关系密切。本文介绍一例62岁女性患者,其诊断为肝尾状突肝细胞癌,行右背侧入路经皮RFA,术中发生大出血,通过对膈肌穿刺处行RFA获得止血。提示右背侧入路经皮RFA具有RIPA穿刺损伤并发大出血的潜在风险。
- 宁纯民国士刚丁彦彬李卫军刘海生史海军孙文兵
- 关键词:背侧入路穿刺损伤肝尾叶右膈下动脉经皮射频消融大出血
- 胎儿变异右膈下动脉一肝静脉瘘的产前超声表现及解剖学对比分析1例被引量:1
- 2016年
- 孕妇25岁,孕2产1,妊娠25周。第1胎身体健康,无家族病史和毒性药物接触史。产前外院系统检查提示胎儿心脏扩大,遂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进一步检查。超声检查显示: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和肱骨超声测值与末次月经预测孕周基本相符,心脏各房室明显增大,心胸比44%。
- 黎海莉白晖王海东王岳恒
- 关键词:右膈下动脉超声表现肝静脉瘘胎儿解剖学产前
- 右膈下动脉分支参与原发性肝癌供血的影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右膈下动脉分支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供血时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9至2013年行经动脉插管栓塞治疗时造影发现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之原发性肝癌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整理RIPA分支参与肿瘤供血时的影像特征,并统计分析是否初次治疗、肿瘤大小、肿瘤生长方式、生长位置等因素与RIPA分支参与供血的相关性。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患者140例,初次治疗组(A组)63例,再/多次治疗R组(B组)77例,两组间RIPA各分支供血情况(P=0.645)及单次治疗RIPA供血分支数(尸=0.5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中不同大小的肿瘤之间单次治疗RIPA供血分支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病灶部分或全部位于肝裸区者占50.8%(32/63),其中RIPA后支参与供血者占81.2%(26/32)。位于不同位置的肿瘤,RIPA各分支所占供血比例不同:前、外侧支参与S7、S8段肿瘤分别为91.7%(55/60)、95.1%(98/103);后支参与S6、S7段供血为92.5%(98/106);膈脚支参与S4、8段病灶供血为85%(17/20);右肾上腺上动脉参与s6段病灶比例为71.4%(10/14),各供血分支造影图像各有特征。结论R1PA各分支参与供血概率及数量与是否初治无明显关系,其与肿瘤所在位置、大小、是否侵犯包膜密切相关。单次治疗参与供血R1PA分支数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1PA各分支供血概率与病灶所处位置有关,且造影图像各有特征。
- 王宇西罗小平刘曦何明菊杨伟
- 关键词:肝细胞动脉造影右膈下动脉
- 右膈下动脉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右侧膈下动脉(RIPA)在多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中的表现,探查其解剖与变异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35例患者行腹部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3种方法进行血管重建,总结RIPA的起源和分布对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指导意义。结果:935例进行右膈下动脉螺旋CT三维重建的病例均可成功显示膈下动脉起源(占100%),其中发自于双侧膈下动脉共干者为163例(占17.4%),单独发自于RIPA者为772例,其中发自于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干、右侧肾及副肾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肝动脉分别为367(占39.3%)、320例(占34.2%)、196例(占21.0%)、27例(占2.9%)、11例(占1.1%)和14例(占1.5%)。RIPA参与原发性肝癌(HCC)供血者达12.5%(32/25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可在介入术前了解右膈下动脉的起源与分布,并判断有无肝癌侧枝供血,对于临床TACE具有指导意义。
- 刘长春董景辉安维民宿贝贝高原智李勇武马威
- 关键词:右膈下动脉多排螺旋CT化疗栓塞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右膈下动脉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右膈下动脉(RIPA)的显示能力。方法 210例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右膈下动脉(RIPA)血管成像,分别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成像,观察RIPA的起源、走行及分布。结果 210例CTA能显示RIPA起源,起源于腹主动脉89支(42.4%%),腹腔干73支(34.8%),右肾动脉39支(18.6%),右副肾动脉7支(3.3%),胃左动脉2支(0.95%),左右共干23支(10.9%),41例肝细胞癌患者中,7例(17.1%)可见RIPA参与肿瘤供血,CTA显示RIPA较左侧增粗,并供血至肿瘤内部。210例横轴面CT、MPR和MIP图像均能显示RIPA,MIP显示RIPA能力明显优于MPR及VR,MPR显示能力优于VR。结论CTA能清晰地显示RIPA的起源、走行及分支,准确评价其参与肝细胞癌供血情况,为临床外科提供解剖学依据。
- 唐勇曹林德林薇
- 关键词:膈下动脉血管成像
- 右膈下动脉起源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观察右膈下动脉的起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0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并记录右膈下动脉起源、部位及开口朝向等。结果本研究105例中97例右膈下动脉起始部位清晰可见,显示率为92.4%;起自腹腔动脉35例,腹主动脉34例.右肾动脉24例,2例与胃左动脉、左膈下动脉共干,2例与左膈下动脉共干。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术前获得右膈下动脉起源的信息,为介入术者提供参考。
- 殷亮赵双全梁久平林堆贤徐茂盛
- 关键词:螺旋CT血管成像右膈下动脉
- 初次TACE治疗时存在右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细胞癌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的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及RIPA的解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于初次TACE治疗时行RIPA造影的HCC患者的MDCT及DSA资料,分析RIPA参与供血的HCC的生长特点及RIPA的解剖结构。结果 106例中46例发现RIPA参与HCC供血,肿瘤位于肝脏第Ⅳ~Ⅷ段;其中45例HCC呈外生型生长,28例为巨块型,肝动脉均处于开放状态。22例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22/46,47.83%),8例起源于腹腔干动脉(8/46,17.39%),10例起源于右肾动脉(10/46,21.74%),3例起源于肝固有动脉(3/46,6.52%),3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46,6.52%)。结论对位于肝脏裸区或接近右侧横膈的肝段呈外生型、巨块状生长的HCC,初次TACE治疗时应行RIPA造影,以明确其是否参与肿瘤供血。
- 陈振李明省刘继营马南金洁胡晓波管生
- 关键词:肝细胞化学栓塞治疗性膈下动脉
- 原发性肝癌右膈下动脉的栓塞治疗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肝癌(PLC)右膈下动脉供血介入治疗(TAC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的36例PLC患者的介入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RIPA造影,观察RIPA的解剖及供血情况,对参与供血的RIPA行超选择性TACE治疗。结果 36例中RIPA起自腹主动脉前壁17例;起自腹腔动脉开口处9例;起自右肾动脉开口处4例;起自右肾动脉主干6例。RIPA供血PLC表现为病灶对比剂染色淡薄或残缺不全有17例(47.2%);表现为碘油沉积有缺损者有10例(27.8%);表现为肝动脉狭窄、变细或闭塞有6例(16.7%);表现为巨大肿瘤位于右膈下有23例(63.9%);表现为术后AFP不降甚至升高有21例(58.3%)。结论在PLC治疗过程中,重视寻找和栓塞参与PLC供血的RIPA,对提高右膈下动脉供血介入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傅晓明刘圣施海彬周卫忠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
- 256层螺旋CT分步组合后处理技术评价右膈下动脉价值初探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分步组合后处理技术在右膈下动脉(RIPA)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对98例患者行腹部双期增强扫描,其中肝细胞癌12例,分别用A组: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B组:MPR+容积再现(VR);C组:MPR+曲面重组(CPR)3种不同后处理组合方式观察RIPA。结果:98例患者的RIPA均能显示,A组对于RIPA起源及大体解剖的显示高于B组和C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MPR+MIP分步组合后处理技术能很好的显示RIPA,可以作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准确评估其参与肝细胞癌肝外供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 宫凤玲杨冬生于鹏张惠英陈伟彬李盖
- 关键词:肝肿瘤腹腔动脉
相关作者
- 张士宁

- 作品数:9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研究主题:弥散加权成像 肝癌 右膈下动脉 成像研究 磁共振动态增强
- 杨立

- 作品数:288被引量:2,121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 X线计算机 CT 多层螺旋CT 体层摄影术
- 蔡祖龙

- 作品数:175被引量:2,275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CT CT诊断 肺肿瘤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赵红

- 作品数:76被引量:824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CT 多层螺旋CT X线计算机 螺旋CT CT诊断
- 赵绍宏

- 作品数:173被引量:2,047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肺肿瘤 X线计算机 CT CT表现 体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