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3篇“ 合作翻译“的相关文章
行动者网络视域下的译者-读者合作翻译--以《大唐双龙传》英译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随着翻译社交平台的发展,翻译活动呈现出即时互动和反馈的社交化特征。本文以译者和读者互动频率较高的《大唐双龙传》的网络翻译为例,探讨了互联网社交平台翻译行动者网络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译者-读者合作翻译网络得以构建并实现动态稳定主要依赖于“问题化”“兴趣化”“招募”和“动员”四个步骤的循环往复。在此过程中,译者和读者共同修正翻译错误、弥补译文信息并解决翻译难题。另外,随着深度交流的增加,合作翻译网络逐渐发展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合作网络。合作翻译行动者网络弥补了译者在源语和源语文化方面的知识欠缺,使得译文的质量得到一定监督和保障,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徐雪英周丹丹
关键词:合作翻译行动者网络理论
明末清初科学著作的合作翻译方式及当代启示
2024年
明末清初,许多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士大夫密切合作,通过“西士口授,华士笔录”“西士笔译,华士润色”“西士译述,华士作序”三种合作翻译方式,将大批西方科学著作译介到中国。这一时期的中外合作翻译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有许多借鉴意义,如精准选择志同道合的合译者、结合目标语的需求精心选择翻译对象、译本应适当契合目标语的出版传播环境等。
石春让陈浩宇
关键词:合译科技翻译西学东渐
马克·本德尔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合作翻译
2024年
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以下简称本德尔)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杰出学者,其学术生涯深深植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丰饶土壤之中。凭借卓越的研究成果与独树一帜的翻译策略,他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认可。早年,他便踏上了探索中国文化的征途。他深入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潜心研究那些鲜为人知却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口头传统。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也让他成了连接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学术贡献方面,本德尔教授尤为注重对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推广工作。他精心翻译了彝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经典口传文学作品,如《苗族史诗》与《勒俄特依》等,这些译作不仅精准再现了原作的精神风貌与艺术特色,还通过详尽的注释与序言,帮助读者跨越文化鸿沟,深刻领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这一系列的翻译实践,不仅极大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德尔在翻译实践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合作翻译理念,即“我们译”,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与知识共享,旨在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与合作,提升翻译作品质量,进而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这一创新性的翻译模式,不仅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也为跨文化翻译领域的合作机制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因此,本文拟对本德尔的合作翻译观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以期深化对跨文化翻译合作机制的理解与认识,并为民族文学翻译实践、跨文化交流以及国际合作模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张若楠
中国翻译史中的合作翻译模式探究
2023年
回顾中国翻译史,合作翻译一直占据着翻译历史中的重要位置。在不同时期,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译者个人修养的差异,合作翻译的策略也表现出多样化,独具其时代特色。展望充满希望的新时代的翻译盛事,合作翻译由于其独特的优势,仍然应在翻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旨在剖析中国翻译史中的合作翻译模式以及不同时期的合作翻译模式的特点,以进一步加深对翻译事业的认知。
唐佩芸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合作翻译
合作翻译中的译者惯习研究——以“西京三部曲”英译为考察中心被引量:1
2023年
陈彦的“西京三部曲”具有鲜明的陕西文化特色,其英译向译语读者生动展现了三秦文明与陕西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文依托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以2021年胡宗锋与罗宾·吉尔班克的“西京三部曲”合译活动为研究案例,探讨二者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译者惯习。研究发现,胡宗锋与吉尔班克的译者惯习在合作翻译中呈现出“立足本土、调和中西”的整体特征,这对他们的翻译思想、翻译选材与翻译策略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同时从二人的合作翻译实践中归纳文学译介经验,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冯正斌吴康明
关键词:合作翻译
基于合作翻译模式的《汉字意象》英译研究
《汉字意象》是贵州作家喻子涵先生所著的散文诗集,诗人通过语言艺术的形式来体现人的精神境界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对于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借助翻译这一必经之道,所谓的翻译并不是将字词对应,而是在考虑不同的...
刘康第
关键词:翻译策略互文性功能等值
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翻译策略研究——以越南语为例
2023年
中越两国在农业资源、市场和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随着双方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近年来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除农业贸易外,科技合作也是中越农业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基于此,文章对农业科技合作中的越南语词汇、句式特点及翻译难点进行了整理和介绍,并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探讨相关翻译的策略,提出译者应掌握扎实的越南语专业知识和翻译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农业领域相关知识;保持与我国和越南当地农业专家、译者的联系并不断交流分享农业领域翻译文本和心得体会;合理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善于应用现代技术等提升农业科技合作越南语翻译质量的建议,以期为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越南语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杨锋昌
关键词:农业科技合作越南语翻译
合作翻译中的主体合作行为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多元主体之间的有机合作是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策略手段。本文通过对翻译合作翻译的属性特征分析,说明二者之间的属种关系以及合作翻译有别于个体翻译的典型性特征,并根据主体与合作的词典学意义,从合作翻译中行为主体的合作关系与角色地位具体阐述合作翻译的主体合作行为特征。
王政伟
关键词:翻译合作翻译
从独立翻译合作翻译——王红公英译李清照诗词的翻译修改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翻译修改研究有利于揭示翻译文本的复杂生成过程,尤其是在合作翻译模式中。本文以王红公四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本中收录两次及以上的李清照诗词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译者的翻译修改,发现王红公独立翻译的诗词往往诗意盎然,情感冲击力很强,但存在误译、创译以及偏离原文的现象,后期与钟玲合作翻译的诗词整体忠实度则大大提高,在忠实性与审美性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翻译忠实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钟玲的介入与合作,同时与王红公本人翻译策略的转变也不无关联。
冯全功王娅婷
关键词:合作翻译李清照诗词
国际合作翻译的典范之作:评狄金森诗歌最新译作《栖居于可能性》
由复旦大学王柏华和Martha Nell Smith共同主持的诗集翻译《栖居于可能性》是国内狄金森诗歌的最新译作。该译作组建国际合作翻译团队对狄金森诗歌进行翻译。译者阵容强大,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译文质量上佳,堪称国际合...
李冬青马辉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合作翻译

相关作者

刘杰辉
作品数:134被引量:193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翻译 生态翻译学 典籍外译 《巴黎茶花女遗事》 切削力
辛红娟
作品数:83被引量:442H指数:12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研究主题:翻译 《道德经》 翻译学 杨宪益 英译
舒春霞
作品数: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四川外语学院
研究主题:译者主体性 译者 合作翻译 混血 译本
蒋阳建
作品数:17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高职英语 课程开发 商务翻译 英语教学 英语
马晶晶
作品数:10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合作翻译 翻译 口头文学 口头 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