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3篇“ 同震形变“的相关文章
- 芦山M_(S)7.0地震同震形变的地形效应
- 2024年
- 基于平面断层几何模型,以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为例,采用谱元法探究地形对同震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效应对不同方向同震形变的影响不同,对水平同震形变分量而言,沿断层走向的影响最大约为10.3%,垂直断层走向的影响最大约为12.4%;对垂直同震形变分量的影响最大约为11.9%。因此,在计算地表同震形变或有限断层反演时应充分考虑地形效应的影响。
- 王金驰段虎荣张成浩梁文康刘鹏
- 关键词:地形效应同震形变谱元法位错理论
- 基于InSAR的2022年四川泸定地震同震形变与震源模型
- 2024年
-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 6.8级地震。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数据得到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之后基于DEM拟合以大气延迟为主的噪声分布模型并对整个形变场进行观测误差校正,得出升降轨地表最大形变分别达到13 cm和13.5 cm。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得出此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和同震滑动分布,并基于滑动分布计算出震中附近空间区域库伦应力变化。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左旋走滑地震,主要滑动集中在深度为2~12 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2.25 m,发生在主断层面深度约为5.8 km处。库伦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在鲜水河断裂及安宁河断裂有应力增加,应注意后期强震风险。
- 白希选湛舒文张兵强郭爱智边晓亚陈疆丞
- 关键词:INSAR同震形变震源参数
- 高频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
- 2024年
-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0年阿拉斯加矩震级(MW)7.8地震同震形变获取及震级预估,提出一种高频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方法:利用双差动态定位方法处理震中周边9个高频GPS测站数据,并解算得到这些测站的三维位移波形;最后获取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并对震级结果进行预估分析。结果表明,近场GPS测站位移波形变化幅度显著,波动幅度变化不仅受震中距的影响,也可能受破裂断层、地震波传播路径及场地效应等的影响;距震中最近的AC12测站水平地面峰值位移约为40 cm,永久水平位移约为24 cm,垂向抬升约30.6 cm,震中140 km范围内的GPS测站均能够监测到量值大于1 cm的永久水平形变,330 km范围内的GPS测站能够监测到毫米级以上的永久水平形变,除AC12测站与AC45测站外,此次地震造成其余测站明显的永久沉降。这些结果反映出此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表现为逆冲性质,也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利用这些高频GPS地面峰值位移(PGD)预估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8,与实际震级基本一致,表明利用高频GPS数据进行强震震级快速预估的可靠性。
- 李波高志钰曾致李亚芳李金香
- 关键词:同震形变
- 基于InSAR技术分析2023年积石山地震同震形变及断层滑动分布被引量:1
- 2024年
-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自该区域地震观测以来的首次大地震,研究本次地震的地表形变和地震机制,可以为了解该区域的断层活动特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A降轨影像,在SAR影像几何畸变评估和干涉图大气延迟校正的基础上,提取了地震LOS向同震形变场,并利用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了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及其滑动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所用Sentinel-1A降轨影像在研究区域受几何畸变影响面积占3.6%,适用于该区域形变场提取;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近似呈椭圆形隆升,最大雷达视线LOS方向形变量为8.5 cm;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在走向、倾角等几何参数上与拉脊山南缘断裂带较吻合,因此倾向于认为发震断层与拉脊山南缘断裂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匡力
- 关键词:INSAR同震形变
- 2022年泸定M_(S)6.8地震震前区域变形背景及同震形变特征
- 2024年
- 文中利用Sentinel-1 SAR影像获取了2022年泸定6.8级地震的震间形变场(2014—2020年)和同震形变场,估算了泸定地震的震间断层滑动速率、闭锁深度和同震滑动分布,分析了此次地震对周边断裂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泸定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磨西断裂及其周边断裂的未来地震发生趋势。震间InSAR形变场及InSAR和GNSS融合的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了2022年泸定地震发震断层的长期滑动特征,滑动速率为(5.9±1.8)mm/a,主要表现为剪切变形明显且应变集中的特征,震前磨西断裂存在明显闭锁,具有强震发生背景。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泸定地震是以左旋走滑为主的高倾角走滑地震,最大滑动量可达1.71m,最大滑动位于10km深处。基于文中获得的同震滑动分布计算了同震位错效应引起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磨西断裂南段的地震破裂段形成应力影区,而在此次地震中未破裂的北段的库仑应力显著升高,同时,折多塘断裂南东部分、安宁河断裂带石棉—冕宁段北西部分、大凉山断裂竹马段南东部分和公益海段南东部分的断层面库仑应力显著增加。2022年泸定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鲜水河断裂带的磨西断裂,此次泸定地震的发生并没有完全降低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风险,仍需重点关注磨西断裂未破裂段及其周边具有大地震发生背景的强震破裂空段。
- 徐晶季灵运季灵运
-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库仑应力变化地震危险性
- 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滑动分布被引量:1
- 2024年
-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降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6 cm。断层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最优发震断层走向为131.1°、倾角为85.7°,同震主滑移区分布在深度10~30 km范围内,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滑移位置位于地下约20 km深度处,滑移量为3.49 m,未破裂至地表,矩震级为M_(W)7.16。库仑应力结果显示,该区域库仑应力符合帕米尔高原已有的应力场及地质学研究结果,随着深度增加,其影响范围以发震断层为中心向外扩张,且自5 km深度往下,应力加载区逐渐侵蚀应力卸载区,并开始以加载区为主,在约10 km深度处开始发生余震活动,与本次发震断层相邻的2条断层未来短时间内地震风险性较小。
- 字城岱滕兴发关舒丹闫高翔刘森平白运峰
- 基于光学卫星影像的同震形变提取技术及形变梯度的地学意义
- 2024年
- 介绍光学同震形变提取的关键技术、优化流程和主流软件包的差异性,并基于光学同震形变场推导具有地学意义的位移梯度、旋度、膨胀量、剪切应变等算子;以2021年青海玛多M W7.4地震为例,检验基于Sentinel-2光学影像的同震形变场提取优化流程以及算子的地学意义。结果表明,对亚像素相关性匹配结果的后处理可有效消除轨道误差、条带误差、场地和传感器因素导致的白噪声和加性噪声,突出形变细节,更加客观地描述同震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
- 黄宇刘小利莫昕宇邓德贝尔阮巧喆贾治革
- 关键词:同震形变SOBEL算子
- 基于Sentinel-1的门源Ms 6.9三维同震形变提取与分析
- 2024年
- 基于Sentinel-1升、降轨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利用SAR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像素偏移量追踪(POT)技术,获取了2022-01-08青海门源Ms 6.9地震多角度地表形变,并采用三维形变估算模型提取了三维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1)升、降轨D-InSAR最大形变分别为0.56 m和0.6 m,POT最大形变分别为0.65 m和0.72 m;(2)地震导致的地表破裂带长度超过20 km,整体呈NWW方向分布,同震形变场呈蝴蝶状,形变按幅度大小相近,方向相反的规律沿对称轴分布;(3)此次地震以东西向位移为主,水平最大位移超过1.1 m,垂直最大位移幅度约为0.5 m,符合走滑地震的特征。本文结果与实地踏勘结果较为吻合,丰富了该地震同震形变观测结果,并补充查明了地表破碎带的特征。
- 蒲颂文闻鑫周志伟汪汉胜江利明李晨程
- 2023年土耳其“双大震”InSAR同震形变观测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 2024年
- 为研究2023-02-06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系中“双大震”地震序列的同震形变及发震断层滑动特征,对欧空局发布的Sentinel-1 A影像进行D-InSAR和POT处理,获取此次地震序列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四叉树”法进行数据降采样,以构建的分布式滑动模型为基础进行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及精细化滑动分布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双大震”同震形变场的形变态势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发震断层均位于以左旋走滑为主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系中,M W7.8地震破裂在主断裂带上,最大滑动量约10.5 m,平均滑动角为3.74°;M W7.5地震破裂以索尔古分支断层为主,最大滑动量约11.8 m,平均滑动角为1.05°。与USGS和GCMT的震源机制解联合分析可知,两次大震均表现为左旋走滑为主兼少量倾滑分量,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现今构造运动的一大重要体现。
- 郝小叶张永志柳姣姣程雅雯吴文强周甜
-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 2024年新疆乌什Ms 7.1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 2024年
- 2024年1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发生Ms 7.1地震,快速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发震断层滑动特征,有助于科学认识此次地震发震机理。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而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了本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升、降轨同震形变场沿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5 cm和4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4.2 m,主要集中在地下3~20 km区域;模型正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在垂直方向最大抬升约53 cm,最大沉降约12 cm;发震断层运动以逆冲为主,兼具少量左旋走滑,根据InSAR结果及地质资料综合判断,本次发震断层为迈丹断裂。
- 李雨森李为乐许强许强
-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同震形变
相关作者
- 单新建

- 作品数:386被引量:2,207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汶川地震 形变
- 张国宏

- 作品数:88被引量:480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INSAR 同震形变 地震 汶川地震 M
- 屈春燕

- 作品数:157被引量:892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INSAR 地震 同震形变 汶川地震 M
- 乔学军

- 作品数:144被引量:1,562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研究主题:GPS 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地壳形变
- 谭凯

- 作品数:75被引量:425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GPS 同震形变 汶川地震 IN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