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7篇“ 后税费时代“的相关文章
- 后税费时代乡村基层治理研究范式嬗变
- 2024年
- 后税费时代的国家体制从汲取型向给予型转变,表现为对乡村公共资源输入的政策调整,资源输入后的乡村基层治理有效性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主流研究从乡村精英这一主体分析视角来探究后税费时代乡村基层治理困境,经历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再复归单一中心的主体拓展格局,存在治理主体分析的去道德化、治理主体研究叙事的宏观化、治理主体研究场域的“国家回嵌”的三维变化。随着“治理规则”研究议题的引入与扩张,以治理规则为切入点来把握乡村基层治理样态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嬗变由此凸显:从“主体分析”到“规则研究”。后税费时代乡村基层治理研究从“主体分析”演变历程切入,进而探讨“规则研究”的兴起及其与“主体分析”存在的逻辑差异。
- 何云婷
- 关键词:乡村治理
- 通过公共产品治理——后税费时代的财政转移支付与村庄公共产品不平等
- 2023年
- 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失去了以往通过收取农业税费建立的与农民的制度化联系,不少学者据此认为国家在农村的权力因而下降。本文通过考察财政转移支付与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指出,国家通过转移支付资金“反哺”农村,国家在农村的权力由提取性权力变为分配权力。通过对全国村社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在分配中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维持了村庄日常运转,具有公平效应;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则促进了村庄新建公共产品,体现了发展效应。这意味着国家日益渗透到农村基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建设中,可以说是“通过公共产品治理”。文章最后讨论了国家通过公共产品参与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指出它为农村基层治理带来了新挑战。
- 李雪肖唐镖
- 关键词:取消农业税公共产品财政转移支付
- 后税费时代“国家-中间地带-农民” 三重互动模式研究——以鄂北L村为例
- 2022年
- 在以国家反哺农村为主要特征的后税费时代背景下,由于国家直接与单个农民互动的成本过高,加上农民自身缺乏独立承接国家资源的能力和条件,因而制度运作成本的约束和农民主体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互动离不开“中间地带”的连接。当以村干部为主体的乡村体制内精英因行政化转向而无法继续发挥“中间地带”的作用时,以新乡贤为代表的乡村体制外精英借助国家政党统合的力量,有效地弥补了村干部过度行政化而出现的农民偏向缺失,并与之共同构成实现国家与农民良性互动的“中间地带”。本文通过对鄂北L村“乡贤治村”实践的研究,重新审视当前中国乡村场域中国家与农民的互动关系变迁,继而重构“国家-中间地带-农民”三重互动的新形态。
- 王东
- 土地产权秩序转型 后税费时代江东镇的农村地权研究
- 本书基于后税费时代江东镇农村若干地权冲突案例的分析,认为这一时期地权冲突增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村社会结构之间不断互构、共变的结果。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正经历着“政治属性衰落,而经济属性凸显”的秩序转型。...
- 黄鹏进作
- 找回“中间地带”:后税费时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模式重构--基于李家岗“乡贤治村”实践的个案研究
- 作为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乃至历史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之一,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脱胎于“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中国的研究实践,同时也是海内外中国研究者用以描述和解读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的一种主流研究策略。围绕国家与农民的...
- 王东
- 乡村治理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后税费时代豫东农村的民族志考察
- 2019年
- 取消农业税后村庄治理的状况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话题,论者多认为税改给村庄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指出“汲取-悬浮”框架存在的不足,提出财政-治理二维模型。其次,在对豫东某村的田野调查进行分析之后,本文认为当前农村治理面临的关键性难题是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当基层政权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时,忽略了对社会信任的建设,使得社会成员间互不信任,基层政权与普通农民之间陷入到修昔底德陷阱中,加大了社会疏离,社会治理成本陡增,乡村良性秩序难以生成。
- 澜清
- 关键词:税费改革村庄治理
- 后税费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与内涵——以200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例被引量:2
- 2019年
- 以2004—2019年16份中央一号文件为考察文本,系统分析了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产生的背景、历史演进路径以及主要内涵。依据不同时期我国“三农”战略目标的转换,将乡村治理划分为农业税费改革、城乡统筹、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等4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涉及治理主体、领导力量、治理基础、治理机制以及治理体系等五大方面。乡村治理目的主要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为基础,以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主线,以构建新型乡村治理格局为落脚点,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了乡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 尹小恩
- 关键词:后税费时代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治理
- 后税费时代农村地权冲突行为主体的内在逻辑分析
- 2019年
- 该文以浙江D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权冲突事件为例,分析了土地产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内在行为逻辑。研究表明,当前无论是基层政府、村级组织、村民小组还是普通村民,这些土地利益主体都有着参与分享农民土地利益的行为面向。具体而言,基层政府通过土地征用制度赋予的土地一级市场中的垄断地位,成为了当前农村土地利益最重要的"攫取者"。对村级组织而言,一方面,农地制度对村级组织的限权使村级组织丧失了解决村庄内部土地纠纷的基本能力,这导致了农村地权冲突的增多;另一方面,村级组织也会参与一些由外力启动的村庄土地利益的分配,并引发地权冲突。村民小组在当前村庄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虽然被虚化,但是其仍能够凭借其农村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在农村地权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普通村民而言,"权大责小"土地权利配置格局使农民能够积极利用政策、法律捍卫自身利益,甚至表现出了主动谋利的特点。当下中国农村正在进入了一个土地多元利益主体进行全方位地利争夺的时代,这也构成了后税费时代中国农村地权冲突的最主要特征。
- 黄鹏进
- 关键词:土地产权产权制度行为逻辑
- 共治到离治:后税费时代下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治理研究——基于“赣州模式”的实证调查被引量:2
- 2019年
- 当前各地正在实践与探索的新型社会组织建设为农村基层治理开辟了新途径,闻名全国的"赣州模式"率先实现了传统民间组织的成功转型。基于对赣州两乡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实证调查,后税费时代下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经历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政府—社会"全面合作,政府替代性主导的三大发展阶段,并潜伏着从"共治"到"离治"的乡村治理危机。前期,新村建设理事会所具有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合情性"共同塑造了地方社会共治的格局;后期,在"分利秩序"下组织精英的分化、村民个体的分裂和地方政策的私性偏向,都导致了新村建设理事会的信任危机,新型社会组织出现了离治的趋势。治理思维的行政化色彩,治理领域的权力失衡和治理结构的"寡头化"倾向,都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时期所需要注意和警惕的。
- 许龙飞
- 关键词:共治代理人
- 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问题与治理措施——基于文献的讨论被引量:31
- 2018年
- 伴随农业税费的取消,我国乡村由农业税费时期进入后税费时代,然而乡村治理却出现了新一轮的问题。基于文献,本文梳理出后税费时代基层政权面临治理资源内卷化、公共服务缺位化、驻村干部离村化等问题;基层组织面临制度运行形式化、干群关系离心化和乡村治理谋私化等问题;农民群体面临集体合作困难化、参与治理冷漠化和刁民群体主流化等问题。而造成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基层政权异化为高谋利型、维稳型和悬浮型角色,行为异化为频繁运用私权手段、选择性治理和不出事不作为的逻辑;基层组织异化为去政治化、不在场的角色,行为异化为硬指标化、怕得罪的逻辑;农民群体异化为原子化、边缘化和灰化角色,行为异化为不配合、消极者和谋利型上访的逻辑。基于后税费时代问题表征和成因的分析,本文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时期应加强对基层政权权力的监控、重新定位基层政权的职能、规范基层干部的行政行为;健全乡村基层组织的治理体系、转变村干部观念和职能、搭好基层组织乡村振兴的班子;重塑农民集体化观念、调动农民全方位参与积极性、建立农民权利义务关联纽带。
- 吴蓉施国庆
- 关键词:基层政权乡村基层组织农民
相关作者
- 田先红

- 作品数:96被引量:1,351H指数:21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信访 信访制度 信访治理 农民 农民上访
- 傅琼

- 作品数:87被引量:185H指数:6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礼仪文化 礼仪 乡村权力 乡村 文化网络
- 马元

- 作品数:17被引量:57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
- 研究主题:后税费时代 农地制度 农地流转 专有性 专用性
- 张静

- 作品数:84被引量:132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黑胫病菌 灰葡萄孢 油菜种子 种子处理剂 BV
- 赵晓峰

- 作品数:149被引量:1,654H指数:22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合作社 农民合作社 新农村建设 税费改革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