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96篇“ 周围型肺癌“的相关文章
早期周围肺癌CT诊断及其影像学特征探讨
2025年
分析针对早期周围肺癌患者实施CT诊断的效果及其影像学特征。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五医院接受诊断的50例疑似周围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疾病各种征象的检出率(厚壁空洞、肿块、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气象征、分叶征、胸腔积液)。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以此作为金标准,探讨CT检查对疾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CT检查对病灶外部指标的检出情况(病灶部位、病灶周围情况、病灶边缘情况)。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检查对疾病各种征象的检出率比X线检查高(P<0.05);多层螺旋CT对早期周围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分别为95.00%(38/40)、90.00%(9/10)、94.00%(47/50)。研究发现,针对早期周围肺癌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较高,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张小孟
关键词:早期周围型肺癌CT检查影像学特征
多模态超声引导消融治疗周围肺癌研究进展
2025年
多模态超声引导消融治疗周围肺癌通过整合二维/三维超声、弹性成像及靶向超声造影技术,提升了肿瘤定位与疗效监测的精准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图像分割、4D超声呼吸门控系统及双极射频消融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消融范围与安全性。多模态超声引导消融治疗对早期周围肺癌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与手术切除相当,并发症发生率低。电磁导航超声(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ultrasound,EMN⁃US)联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影像融合技术,降低消融针定位误差,低功率脉冲消融方案可减少肺功能损伤。未来多模态超声引导消融治疗主要发展方向为智能化(AI实时规划消融路径)、多模态影像融合(超声⁃CT/MRI)及个性化治疗(基于基因组学)。远程5G操控系统已实现亚毫米级动物实验消融,为基层医疗提供新可能。多模态超声引导消融治疗通过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为周围肺癌提供了精准、安全的替代方案,未来有望成为早期肺癌的一线治疗选择。
夏永旭林元强王辉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消融治疗人工智能
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周围肺癌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2025年
探讨基于临床罹患周围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PLC)、局灶性机化性肺炎( focal organizing pneumonia,FOP)患者,均对其落实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检查手段,分析其对于2种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在2022年7月-2024年7月,回顾性分析在本医院就诊的40例PLC患者、40例FOP患者的资料信息,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均实施MSCT检查。结果 两组病患的基本CT形态结构实施比较,两组在病灶位置状况、与肺组织分界状况、形态状况、密度状况上显示未见差异性(P>0.05),但观察组的分叶状况中的深分叶占比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浅分叶占比高于观察组,其毛刺状况中观察组的短毛刺占比高于对照组,其对照组中的长细毛刺占比高于观察组,比较存在差异化(P<0.05)。组间的MSCT 影像专有征象实施比较,两组晕征专有征象、纵隔淋巴结肿大专有征象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管集束征专有征象检出情况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的棘状突出征专有征象、支气管充气征专有征象检出数据高于观察组,具备统计意义(P<0.05)。比较两组病患的CT影像增强特点,观察组动脉期、静脉期、平扫时的CT值分别为(19.55±2.96)HU、(19.69±2.28)HU、(24.17±5.17)HU,对照组对应分别为(28.34±3.99)HU、(20.17±2.31)HU、(23.42±4.32)HU,两组之间静脉期CT值、平扫时的CT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动脉期CT值显著对于对照组(P<0.05)。结论 MSCT检查通过观察形态结构、影像专有征象和影像增强特点,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鉴别诊断PLC和FOP的可靠依据。
李春宁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多层螺旋CT
探究DR和MSCT对肺内炎症肿块、2cm以下周围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比较数字化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肺内炎症肿块、2cm以下周围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PLC)的鉴别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3年7月本院放射科94例肺内炎症肿块或2cm以下PLC患者(经病理确诊)纳入研究,并进行DR和MSCT检查(两次检查时间间隔不得超过1周)。两位主治医师独立进行图像阅读和诊断,根据DR和MSCT的表现对炎症肿块和PLC进行鉴别。以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案的鉴别价值。结果:94例患者中肺内炎性肿块患者65例、2cm以下PLC者29例。DR对肺内炎症肿块的鉴别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45%、75.86%,MSCT诊断分别为92.31%、75.86%,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DR、MSCT联合鉴别的精确度为96.81%(91/94),高于单独检测(P<0.05)。影像学形态可见,DR显示肺内炎症肿块多为不典肿块、边缘模糊。MSCT平扫下肺内炎症肿块征象与DR相似,增强扫描下多为不显著增强。2cm以下PLC,MSCT、DR检测均显示为外侧边缘清晰、典肿块,同时分叶征、毛刺、胸膜凹陷征的检出率高于肺内炎症肿块。MSCT增强扫描下,肺癌结节多为明显增强。肺内炎症肿块、2cm以下PLC在DR、MSCT两种检测方式下,征象存在明显差异(P<0.05)。DR、MSCT单独甄别和联合甄别的AUC为0.787(95%CI:0.690~0.865)、0.875(95%CI:0.791~0.934)和0.958(95%CI:0.895~0.988)。结论:DR、MSCT在肺内炎症肿块和2cm以下PLC的鉴别诊断中均具有一定价值,同时综合应用两种方法或可提高肺部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实现早期诊断与干预。
姚丽清苏小蓉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周围型肺癌
周围肺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技术诊断的检出率比较
2025年
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技术在周围肺癌诊断中的检出率和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统计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评估多排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周围肺癌诊断中不同边缘征象的出现率及其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表1显示多排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高密度点条征和短毛刺征上的差异,表2揭示了两种CT扫描方式在病理结果阳性和阴性诊断中的准确度、敏感度与特异度比较。结果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高密度点条征的识别上优于CT平扫(53.57% vs 0%),而短毛刺征在平扫中更易识别(67.86% vs 10.71%)。增强扫描在病理结果阳性领域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92.86%)与特异度(90.00%),明显高于CT平扫的敏感度(69.64%)和特异度(70.00%)。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检测周围肺癌时较高分辨率CT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特异度,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诊断周围肺癌病灶,建议在临床中作为优选的影像诊断技术。
吕鹏辉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高分辨率CT增强扫描技术
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与周围肺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2025年
目的初步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与周围肺癌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及线性关系,为后续超声及时评价动态监测肺癌疗效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5例行超声引导肺穿刺活检证实为肺癌的病人相关资料。在穿刺活检前对病灶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并将病灶血流丰富程度分为0~Ⅲ级;随后对病灶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对所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病灶的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CDFI血流分级与MVD的相关性及线性关系。结果105例病人中,病灶最大径:≤5 cm者34例、>5 cm者71例;CDFI血流分级:0级4例、Ⅰ级25例、Ⅱ级28例、Ⅲ级48例;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5 cm组与>5 cm组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流分级与MVD具有正相关关系(r_(s)=0.31,P<0.001);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示血流分级与MVD存在线性关系,(F=14.55,P<0.001),回归方程:MVD=18.349+4.990×血流分级(r^(2)=0.12)。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与周围肺癌MVD呈正相关,有望成为一项无创性、及时评价、动态监测肺癌疗效的指标。
陈武羲李昱萱韦东君李茂涵何炼图汤庆
关键词:肺肿瘤局部血流血流分级微血管密度
早期周围肺癌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2024年
周围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早期临床表现隐匿,很多患者在影像检查发现或者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晚期,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影像学在该病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作者就早期周围肺癌的影像学诊断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灵敏有效的诊断方案。
赵金兰杨茜杨茜沈诚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X线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影像学
早期周围肺癌CT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征研究
2024年
探讨CT用于早期周围肺癌(PLC)诊断中所表现出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设置为60例疑似PLC患者,均来自于2018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公安县人民医院所接收,上述参与者均行X线、螺旋CT(MSCT)诊断,选择研究对照为病理学检查结果(即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技术);分析上述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疾病的诊断效能,和对主要影像征象的检出情况。结果 MSCT对PLC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X线(P<0.05);MSCT主要征象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P<0.05);对比两种方法对病灶转移的检出情况,结果显示,MSCT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MSCT可准确诊断PLC,诊断效能高,通过病变常见影像学征象的判定,可辅助临床更为准确的诊断疾病,表现出无创、高安全性、可重复等突出的应用优势。
周杰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CT影像学特征
早期周围肺癌CT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评估CT在早期周围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为早期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87例早期周围肺癌患者,对其进行CT影像学特征分析,同时选取87例正常肺组织研究人员,对两组受试者检查情况采用对比分析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发现,CT影像学特征包括X光密度、肿瘤直径、形状、边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分布分析和检验结果均表明这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T在早期周围肺癌的诊断中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CT影像学特征对于早期周围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CT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准确性,有助于早期治疗和患者预后。
马兵元
关键词:早期周围型肺癌CT诊断影像学特征
CT诊断早期周围肺癌的价值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CT诊断早期周围肺癌的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4年3月收治的57例疑似早期周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的诊断价值及良恶性影像学特征。结果:CT对57例疑似早期周围肺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8.42%(39/57)、85.71%(36/42)、20.00%(3/15);CT检查早期周围肺癌临床TNM分期检查结果与金标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可见早期周围肺癌肿块形态以圆形、不规则形为主,且多边界模糊不清。组间统计表明,恶性肿块患者空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分叶征等影像学表现占比均高于良性肿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期周围肺癌患者,CT检查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且可明确反映影像学特征,为肿瘤分期与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贺海峰
关键词:早期周围型肺癌CT检查影像学特征

相关作者

刘士远
作品数:639被引量:4,874H指数:3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肺癌 CT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CT表现
马大庆
作品数:435被引量:3,672H指数:3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研究主题:CT 影像诊断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表现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肖湘生
作品数:631被引量:4,789H指数:3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CT 肺癌 磁共振成像 支气管动脉 孤立性肺结节
范丽
作品数:188被引量:1,286H指数:21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低剂量 肺腺癌
黎海亮
作品数:263被引量:821H指数:15
供职机构:河南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CT CT引导 原发性肝癌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