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24篇“ 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相关文章
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研究分析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11月收治的隐匿性骨折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DR检查,实验组采用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诊断有效性。结果 实验组诊断有效性增高,P<0.05,差异显著。结论 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价值较好。
田浩
关键词:64排螺旋CT随机对照研究隐匿性骨折
复杂部位骨折诊断中128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评估复杂部位骨折患者实施128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检查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疑似复杂部位骨折患者57例,全部患者均予以常规X线检查、128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检查,总结两种检查结果,针对其准确性实施组间对照。结果①疑似复杂部位骨折患者确诊结果阳性39例,占比68.42%;阴性18例,占比31.58%。常规X线检查结果阳性36例,占比63.16%;阴性21例,占比36.84%。128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检查结果阳性38例,占比66.67%;阴性19例,占比33.33%。②疑似复杂部位骨折患者128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检查结果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97.44%、100.00%、98.25%、100.00%、94.74%)高于常规X线检查(79.49%、72.22%、77.19%、86.11%、61.90%),期间校验值显示为P<0.05,结果充分证实组间差异存在。结论复杂部位骨折患者采用128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检查准确性较高。
周国东魏强
关键词:图像后处理技术
多层螺旋CT轴位与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层螺旋CT轴位与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我院入住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肋骨骨折患者80例,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组别设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使用多层螺旋CT轴位检查,观察组在多层螺旋CT轴位检查的基础上加入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比两组检验准确率以及检验各项指标。结果 以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观察组检验准确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90.00%,P<0.05;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观察组骨折不同部位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合并其他损伤检出率为87.50%,较对照组检出率55.56%得到显著提升,P<0.05;观察组检查时间与对照组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诊断图像处理时间、诊断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肋骨骨折诊断的过程中使用多层螺旋CT轴位检查具有较高的检验准确率,可以对骨折类型进行判断,但是对于隐匿性骨折检验的准确率不足,因此加入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通过VR、SSD三维重建,对图像进行更加科学的处理,提升诊断质量,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谢宇飞赵宏伟刘志春徐来成
关键词:轴位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肋骨骨折
多层螺旋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诊断中的研究
2024年
目的:分析在气管支气管结核疾病确诊中应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龙岩市第二医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存在有咳痰、发烧、盗汗、呼吸困难、咯血等临床症状且接受多层螺旋CT高度怀疑气管支气管结核疾病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多层螺旋CT支气管检查,将未经处理的原始图像资料作为对照组,将经图像后处理技术图像资料作为观察组,以术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对比两组图像资料阳性率、诊断效能以及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支气管管腔扩张、支气管钙化、肺损毁等影像学征象的显示率。结果:观察组图像后处理技术阳性率98.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图像资料阳性率92.64%;且在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以及Kappa等诊断效能的对比上,观察组更高,而在影像学管壁增厚、狭窄、扩张等显示率上,同样为观察组更高,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管支气管结核疾病确诊中应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提高阳性检测率,同时对气管支气管结核影像征象有较好显示,诊断价值接近病理学检查金标准,利于临床确诊气管支气管结核,尽早开展对患者的相关诊治。
阙文娟廖德泳沈凤珍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气管支气管结核影像学
MSCT动态增强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术前影像学评价的临床应用
2024年
目的评价MSCT动态增强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胃肠肿瘤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资料完整的31例胃肠肿瘤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道出现不同程度增厚24例,增厚程度超过3cm的10例,三期动态增强均明显强化;肠腔狭窄12例,其中2例出现肠梗阻;呈软组织肿块突入腔内或腔内外4例,均匀中等度强化;形成肿块的2例,呈不均匀强化;病变周围浸润呈脂肪密度增厚,筋膜影增厚22例;淋巴结转移14例;远处脏器转移4例。结论MSCT多期动态增强,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准确评价肿瘤的可切除性、周围侵犯程度、血供走行、腹膜播散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对于以手术切除为治疗方案的胃肠道肿瘤,术前影像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黄科峰金文义邓辉周怡方晓熠王燕宋君
关键词:MSCT胃肠道肿瘤图像后处理技术术前评价
不同CT图像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效能
2024年
目的:分析不同CT图像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196例疑似A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入院均行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AD分型评估,以MR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CT图像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单项及联合应用在AD诊断中的效能及对AD分型的检出率。结果:196例疑似AD患者,MRI检查诊断阳性142例(其中Ⅰ型25例,Ⅱ型33例,Ⅲ型84例),阴性54例;MPR诊断阳性118例,阴性78例;VR诊断阳性102例,阴性94例;CPR诊断阳性124例,阴性72例;MPR、VR联合CPR诊断阳性139例,阴性57例;MPR、VR联合CPR诊断AD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三者单项应用,漏诊率低于三者单项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R、VR联合CPR对Ⅱ、Ⅲ型AD的检出率最高,且其高于MPR、VR单项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R、VR联合CPR诊断AD的效能高于三者单项应用。
李雪蕊
关键词: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容积成像曲面重建主动脉夹层
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肾肿瘤的价值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肾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60例肾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已接受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对肾肿瘤患者TNM分期准确性。结果60例肾肿瘤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癌,其中肾透明细胞癌5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肾嫌色细胞癌3例;病理T分期结果:T1a期16例、T1b期9例、T2a期10例、T2b期7例、T3a期8例、T3b期4例、T3c期3例、T4期3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T1a期16例、T1b期7例、T2a期11例、T2b期7例、T3a期8例、T3b期5例、T3c期3例、T4期3例,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85%(51/60),Kappa值=0.821(P<0.05)提示两者一致性好。结论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较准确地诊断肾肿瘤T分期,有助于指导手术治疗。
焦志灵刘棚越李路鹏王佳佳王连渠
关键词:肾肿瘤图像后处理
利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及3D打印技术鉴定肋骨骨折1例
2024年
1案例1.1简要案情及病史摘要薛某,女,60岁,某年5月14日发生交通事故受伤,伤以“车祸致面部裂伤、胸部疼痛1 h”为主诉入院。查体:右眉弓、下颌部见皮肤裂伤,伤口出血,胸廓对称,无明显塌陷,呼吸17次/min,左侧胸壁局部压痛明显,胸壁挤压征阳性,皮下未及捻发感,两肺呼吸音基本对称,无明显减低,未闻及干湿啰音及痰鸣音。CT检查示:左侧第2~7肋骨骨折,双侧多发肋骨骨质褶皱,两下肺挫伤,左侧少量液气胸。临床诊断:面部皮肤挫伤,肋骨骨折。处理:予清创缝合、胸部固定、镇痛、化痰等治疗出院。现委托人要求对薛某的残疾等级进行评定。
李强黄效宇
关键词:法医学肋骨骨折多平面重组畸形愈合
基于MRI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双重病理致颞叶癫痫患者脑区结构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后处理技术,对双重病理(DP)致耐药性颞叶癫痫(TLE)患者脑区结构变化特征进行自动精细脑分割及脑区数据定量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DP致TLE患者35例设为TLE-DP组,并选择同期32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的MRI图像资料,进行自动精细脑分割及脑区数据定量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各脑区的体积、体积分数、皮质厚度、皮质表面积及皮质曲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上述指标对DP致TLE的诊断效能。结果自动精细脑分割及脑区数据定量分析显示,两组受试者30个脑区体积、12个脑区体积分数、2个脑区皮质厚度、11个脑区皮质表面积、3个脑区皮质曲率,以及21个海马亚区体积和1个海马亚区体积分数差异显著(t=-2.151~3.88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部分脑区体积、脑区皮质表面积和海马亚区体积对DP致TLE诊断效能较高(AUC>0.7)。结论基于MRI后处理技术的自动精细脑分割及脑区数据定量分析对DP致TLE患者的诊断价值较高。
孔钰刘瑞寒姚磊王淑贞刘春朝孔庆霞
关键词:皮质发育畸形
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畸形愈合认定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比较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和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3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畸形愈合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记录75例患者肋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类型及数量,比较VR、MPR、CPR对肋骨骨折畸形愈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约登指数,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3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不同类型肋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检出率。结果 75例患者共有243处肋骨骨折畸形愈合。VR、MPR、CPR对肋骨骨折畸形愈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2.67%、79.84%、91.36%,特异度分别为99.58%、97.89%、99.15%,准确率分别为83.66%、91.76%、96.51%,约登指数分别为0.52、0.78、0.91,AUC分别为0.761、0.889、0.953。与VR相比,MPR在断端错合1/3以上、断端重叠、断端成角、骨桥的检出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R相比,CPR在肋骨骨折畸形愈合各分型的检出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PR相比,CPR在断端错合1/3以上、断端分离、骨桥的检出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认定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CPR对肋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诊断效能高,可作为肋骨骨折畸形愈合法医临床鉴定的主要后处理技术
葛静晨尚敏姚明阳韦铭菲史俊展姚泽伟时佳音李凡
关键词:肋骨骨折骨折畸形愈合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

相关作者

高剑波
作品数:1,019被引量:4,208H指数:2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胃癌
柴相君
作品数:24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喉肿瘤 喉癌 图像后处理技术 颈椎病
刘树伟
作品数:331被引量:699H指数:1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MRI 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 磁共振成像 胎儿
郝永
作品数:25被引量:57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252医院
研究主题:计算机X线摄影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图像后处理技术 摄影技术 胸部
张涛
作品数:940被引量:3,643H指数:24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镁合金 白血病 大学生 前交叉韧带 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