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篇“ 土壤原生动物“的相关文章
- 土壤原生动物被引量:26
- 1996年
- 土壤中存在着原生动物。土壤原生动物起源于淡水。尽管土壤原生动物与水生,原生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对土壤环境的长期适应,它在群落组成、形态学、生理学及分布上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宁应之沈韫芬
- 关键词:土壤原生动物
- 土壤原生动物被引量:24
- 1989年
- 笔者于1983年夏,对长白山北坡针阔混交林不同生境中土壤原生动物的生态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目的是了解原生动物在针阔混交林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生态条件的关系,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打好基础。
- 崔振东庞延斌张作人
- 关键词:土壤原生动物
- 土壤原生动物对植物生长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土壤原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进行土壤动物学研究、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鉴于复杂的根际土壤环境关乎着地上植物的生长机制,即土壤原生动物及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该文着重对土壤原生动物种类、作用及其对植物生物量、植株根系形态、植物激素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分析,为深入研究土壤原生动物改善农作物氮效率的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
- 崔晶晶王丽韩卓君潘恒艳宋柏权周建朝王秋红
- 关键词:土壤原生动物植物生长
- 土壤原生动物和细菌群落结构对旱地马铃薯农田施肥模式的响应
- 我省马铃薯生产中普遍存在偏施化肥和过量施肥等不合理现象,导致土壤养分不平衡,土壤结构变差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研究依托始于2015年在定西市安定区的定位试验,运用传统的土壤分析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
- 武维宁
- 关键词:马铃薯施肥模式土壤纤毛虫细菌群落结构
- 土壤原生动物——研究方法及其在土传病害防控中的作用被引量:19
- 2021年
- 原生动物是原生生物的一种,是土壤食物网中的消费者,能捕食细菌和真菌等其他微生物。除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物质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外,根际原生动物与细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网络屏障,并在抵御土传病原菌入侵作物根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相对于根际有益细菌和有益真菌,国内外关于原生动物防控土传病害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梳理了土壤原生动物在土传病害防控中的效果、作用机制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并对未来原生动物的研究和应用作出了展望。呼吁更多学者关注土壤原生动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挖掘其在土壤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 韦中宋宇琦熊武徐阳春沈其荣
- 关键词:原生动物土传病害捕食根际微生物
- 土壤原生动物膨胀肾形虫对氮磷元素的响应机制研究
- 原生动物是继细菌、真菌之后的第三大土壤生物类群,参与土壤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交流。土壤原生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土壤碳、氮、磷的矿化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群落结构受环境影响较大,与植被类型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
- 王香
- 关键词:农田土壤原生动物氮元素磷元素代谢机制
- 坡位对毛竹林土壤原生动物的影响
- 2019年
- 以遂昌毛竹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坡位(上、中、下)对土壤原生动物(主要指鞭毛虫、纤毛虫、肉足虫3类)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原生动物总丰富度在不同坡位差异显著,最大值出现在下坡,最低值出现在上坡。土壤原生动物中,鞭毛虫占主导地位,肉足虫占比最小。坡位下降过程中,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中鞭毛虫的比例下降,纤毛虫的比例上升。
- 李赛慧王炳华张四海朱强根
- 关键词:原生动物坡位丰富度群落结构
- 不同有机物料对微域内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施用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影响土壤肥力和生物群落结构,然而有机物料在土壤中分布不均会加剧土壤空间异质性,进而对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选用水稻秸秆和白三叶草两类有机物料,按比例混合后装于网袋,置于预先装好土的培养容器中恒温培养,在培养的第14、35和70天分别对其中的不同微域(0~1 cm和1~5 cm)土样进行采集,分析其中的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种类及培养时间对原生动物和线虫数量的影响更大,采样微域对二者的影响相对较小。水稻秸秆添加下的土壤植食性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杂食线虫数量显著高于白三叶草添加;而白三叶草添加下的土壤变形虫、鞭毛虫和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显著高于水稻秸秆添加。从整个培养周期来看,鞭毛虫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而变形虫和线虫总数则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在同一有机物料下不同微域间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在培养初期会出现一定的数量差异,但这种差异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
- 蔡冰杰范文卿王慧刘满强于建光刘婷李辉信陈小云
- 关键词:有机物料微域线虫原生动物
- 外来扰动对土壤原生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 2015年
- 为研究不同程度的外来干扰对土壤中鞭毛虫、纤毛虫和肉足虫丰富度的影响,以丽水庆元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的土样作为测试土样,设置3个梯度的不同外来干扰程度:无人扰动区(W)、无人-外来扰动交汇区(W-Y)和外来扰动区(Y),每个梯度取4个样,研究土壤中鞭毛虫、纤毛虫、肉足虫的总丰富度、相对丰度以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W-Y区原生动物的总丰富度最大,为21368.8个/g土,其次是Y区,为18733.0个/g,W区最低,为15418.0个/g土;适当外来扰动,有利于原生动物总丰富度及鞭毛虫、纤毛虫和肉足虫的丰富度增加,其中以纤毛虫增幅最大,鞭毛虫增幅最小。随着原生动物总丰富度的提高,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也有所改变。
- 周乘波张四海
- 关键词:土壤原生动物丰富度
- 喀斯特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原生动物的指示作用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为了揭示土壤原生动物对喀斯特生态恢复的指示作用,进而为深入了解喀斯特生态恢复的过程机制和构建恢复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广西古周村典型喀斯特景观为代表,选取不同种植年限(2、4、8、12 年)人工林生态恢复样地和石漠化对照样地,研究了表层土壤原生动物对人工林生态恢复的响应特征.在本研究的喀斯特样地,共鉴定到土壤原生动物22 种,其中鞭毛虫8 种,优势类群包括动基体目、金滴目和眼虫目;肉足虫4 种,优势类群有变形目和表壳目;纤毛虫10 种,优势类群包括下毛目、前口目、肾形目和侧口目.土壤原生动物总数从石漠化样地的1 g 干土425×10^3 个,逐渐增加到12 年人工林恢复样地的633×10^3 个,年恢复速率为1 g 干土17.7×10^3 个.土壤原生动物的类群数从石漠化样地的17 种显著增加到12 年人工林恢复样地的22 种.人工林恢复样地的土壤原生动物丰富度指数(3.10-3.30)显著高于石漠化样地(2.64),平均高出19%-27%;香农多样性指数(2.59-2.77)和均匀度指数(0.86-0.91)随生态恢复的变化不明显.土壤孔隙度、湿度、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微生物碳含量均随恢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或升高,其年增长速率分别为3.84%、6.85%、3.89%、11.5%、4.20%、7.13%、24.8%,并与原生动物总数、类群数和香农指数(除了总有机碳与类群数、速效氮与香农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本研究表明,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大小和多样性对喀斯特生态恢复的响应敏感,与土壤基本肥力形成协同演变,可以作为喀斯特生态恢复的指示生物.
- 唐政李继光李慧李贵春娄翼来李忠芳
- 关键词:土壤原生动物生态恢复
相关作者
- 宁应之

- 作品数:112被引量:394H指数:17
-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土壤纤毛虫 群落特征 土壤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纤毛虫
- 沈韫芬

- 作品数:125被引量:657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原生动物 土壤原生动物 纤毛虫 生物监测 微型生物群落
- 马正学

- 作品数:120被引量:563H指数:16
-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群落特征 蝶类 土壤纤毛虫 水质评价 原生动物
- 宋碧玉

- 作品数:52被引量:339H指数:11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 研究主题:原生动物 废水处理 土壤原生动物 污泥脱水 生态
- 徐润林

- 作品数:77被引量:379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纤毛虫 群落结构 原生动物 浮游纤毛虫 原生动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