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5篇“ 地壳构造运动“的相关文章
基于GNSS速度场的川滇地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
2023年
将川滇地区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块体运动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近年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的GNS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该研究区域相对于亚欧板块1°×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该区域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川滇地区整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顺时针变化的微弱压缩和扩张运动,川东南块体、川青甘块体分别呈NW-SE134.3°、NW-SE83.5°的微弱压缩运动,滇西块体、川西块体和滇中块体分别呈NW-SE90.2°、NW-SE28.2°、NW-SE68.7°的微弱扩张运动,其中川西块体的扩张运动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为明显。川滇地区各次级块体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川滇地区主压应变轴从北至南由EW方向逐渐按顺时针偏转,到南部转变为NS方向,其变化走向为0.17°-89.89°,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
范成成
关键词:GNSS速度场应变场地壳形变
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116.3°、NW-SE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144.3°、NE-SW39.5°和NW-SE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GPS速度场地壳形变应变场
地壳构造运动·地震·地震预报的新探索》及《地震问题新解》专著内容简介
2017年
对两本专著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对地壳构造运动力源、地震形成要素、成因机理、孕育发生的时空演化机制与过程以及地震物理预报等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新认识,得到了地震实践较普遍的证实及我国多位著名有关院士专家的肯定与高度评价。
周友华常玉龙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构造运动的GNSS分析与建模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从发展至今,给人类在生活、生产、交通、科研、军事等多方面提供了便利。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越来越的多国家参与其中,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迎来了从理论到技术上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探索地...
宁一鹏
关键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板块运动模型
蒙古一贝加尔裂谷区地壳构造运动的GPS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介绍了蒙古—贝加尔裂谷区的GPS观测结果、贝加尔裂谷形成的岩石圈动力学机制及Amurian板块地壳变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GPS观测资料研究表明:贝加尔裂谷区正以4.5±1.2 mm/a的速率向两侧扩张,但对于扩张的动力源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关于贝加尔裂谷区扩张的动力机制主要有:(1)地幔柱的上升是主要的控制因素,(2)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主控因素.作者认为贝加尔裂谷的形成是多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了贝加尔裂谷区地幔柱的上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GPS观测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Amurian板块的存在,但对板块南部、西南部边界的划分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在Amurian板块内部、蒙古地区、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布设更多的GPS连续观测点,以明确限定Amurian板块的独立性、边界范围及运动特征.
宋键吴庆举杨歧焱唐方头
关键词:GPS
地壳构造运动·地震·地震预报的新探索
本书作者长期致力于地壳构造运动、地震、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得出结论:地壳运动动力的根本来源是在重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多个层次的差应力,地壳构造运动本质上就是在重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多层次的均衡差运动,地震的孕育与发生只与地壳...
周友华等编著
关键词:地震地壳运动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地球表面清、新的构造地貌与现代水文网记录,研究晚新生代年轻地壳构造运动。研究发现高原-山带-盆地排列有序形影相依的定式,与现代水文网的演化相辅相成,揭示高原边缘山带本质上就是高原边缘流水深切割的产物。论证了于晚中新世时期全球曾准平原化,发育了全球统一的准平原,散布全球不同高度的高原面、齐平山顶面与盆地底面时代相当可广泛对比。现代构造地貌演化始于导致晚中新世准平原面分裂解体的上新世以来,同时证明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属垂直拱曲块断差异升降构造运动,仅在某些特定部位局部派生次级不同规模的引张构造变形和层间滑动薄皮挤压构造变形。现代水文网发育经历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属盆地向心水系伴以河湖相沉积,以及中更新世以来串珠状水系与相关的河流相沉积,两套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明确记录了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约近70~80万年的中更新世以来,新一轮强烈的地壳的差异升降构造运动,显著的改造了已有的格局。自俄罗斯远东山地,经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至印度西北阿拉瓦利山,地球表面规模最雄伟的、分开太平洋水系与北冰洋水系的亚洲巨型分水岭的出现,标志新兴的全球现代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形成,奠定了今日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景观。研究表明,大陆与大洋晚中新世全球统一准平原面一脉相承,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完全可以对比。深入系统研究年轻的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不仅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特别是为探究全球构造运动本质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高名修
关键词:构造地貌
地壳构造运动动平衡调整观点研讨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
1999年
地壳构造运动动平衡调整观点研究了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发震过程与区域地震活动的趋势,认为大同—阳高6.1 级地震打破了山西境内174 a无6.0 级地震的相对平静,也是继1966 年至1976年中国东部高地震活动之后动平衡调整激发新的地震构造活动失稳在华北的反映。
高名修
关键词:地震构造地震活动大同-阳高地震地壳构造运动
地壳的均衡差运动──一种新的地壳构造运动理论模式的简介被引量:1
1996年
本文提出了地壳构造运动,本质上是地壳与岩层的均衡差运动。它主要由重力作用产生的三种形式的差应力所推动:一是地球整体意义上的真正的重力均衡差应力;二是水平向的均衡差应力;三是垂直向的均衡差应力。本文讨论了这三种差应力产生的机制与规律,三种均衡差运动的规律与地壳实际构造运动普遍存在的对应关系,此外还讨论了地壳构造运动不息的主要原因。
周友华
关键词:地壳构造运动地球
地壳构造运动动源在哪里
1995年
地球94年第6期(总80期)王心源同志指出了板块机制中甚多矛盾和难点,并指出大地构造的研究更需运用哲学理性思维。作者很赞同这些观点,这对大地构造学研究是否走板块路子非常重要。如板块学说的动力是地幔对流。
李鸿业
关键词:地壳构造

相关作者

刘波
作品数: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成都地质学院
研究主题:地质作用 地壳构造运动 辩证观 岩石圈 旋扭构造
王岩
作品数:7被引量:21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古环境 火灾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煤岩学 孢粉学
宁一鹏
作品数:5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交通事故 现场勘查 事故现场处理 三维建模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石燕
作品数:3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化石 恐龙 自然历史博物馆 始祖鸟 生物多样性
刘训
作品数:71被引量:78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质公园 塔里木板块 地学断面 沉积-构造演化 西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