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587篇“ 城市群建设“的相关文章
- 宜荆荆恩森林城市群建设的总体布局研究
- 2024年
- 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和恩施州构成的宜荆荆恩城市群是湖北省三大城市群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开展森林城市群建设对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宜荆荆恩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森林湿地资源、生态产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现状,从城市群尺度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山区强四库,平原织两网,城乡提三景,全域筑四链”的宜荆荆恩森林城市群总体建设布局,并阐述具体的建设内容。
- 姜莎莎张昶赵莉徐慎东孙振凯金佳莉殷鲁秦王成
- 论浙中城市群建设视域下的城市文脉传承和发展——以金华市为例
- 城市文脉是城市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变迁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精神与魅力的集中体现。本文从显性文脉、隐性文脉出发,对金华山文化、诗路文化、古村落文化、婺学与书院文化进行简要梳理,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教育与传播,数字与智能三大对策...
- 徐睿
- 关键词:城市群建设城市文脉
- 宁波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现状、发展指标与总体布局——基于中欧合作研究的城市群森林建设规划
- 2024年
- 区域是生态环境的共同体,需要协同在城市群尺度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基于对宁波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上位规划要求及国内外经验,构建包括7项一级指标(生态资源总量、生态网络、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生态文化、生态福利、区域协同)、24项二级指标的宁波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指标体系;同时,立足宁波都市区现状与发展目标,形成都市区“两山三湾一岛链”,中心区“两屏一区、多廊多点”,生态建设核心区“绿心、绿隔、绿核、绿廊、绿网、绿园”的森林城市群分层布局。研究结果不仅对宁波都市区森林城市群的落地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也对我国其他地区森林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张昶金佳莉陈玉飞姜莎莎姜莎莎古琳殷鲁秦王成
- 关键词:生态现状
-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是否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
- 2024年
-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在新发展格局下空间经济布局的合理性。文章采用2004-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国家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持续影响经济发展进程。2)国家级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群规模太小和太大都会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当前国家级城市群规划范围来看,10-20个城市的国家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果更为显著。我国需要科学控制国家级城市群的数量及规模,以期获得最佳的区域发展结果。
- 姚树洁郑宇张帆
-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多情景模拟及其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24年
- 量化分析建设用地扩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探索模拟建设用地扩张的优化方案以提高未来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和地理空间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和基于栅格的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以2 km网格为基本单元,核算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2000~2020年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格局演变,拟合回归了建设用地变化和碳储量变化两者关系,设置不同城市扩张发展情景对京津冀城市群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不同发展情景下2020~2030年建设用地扩张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2000、2010和2020年生态系统碳储量(以C计)分别为2088.02、2106.78和2121.25 Tg,其中林地碳库占比最大.研究期间碳储量减少的网格单元集中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唐山等大城市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是碳储量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②在建设用地占比10%以上的各等级网格单元区域,建设用地扩张和碳储量变化回归拟合关系良好,两者回归系数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③在自然发展、建设用地扩张增速减少15%和建设用地扩张增速减少30%这3种发展情景下,2030年生态系统碳储量(以C计)分别为2129.12、2133.55和2139.10 Tg.2020~2030年建设用地扩张和碳储量变化两者回归拟合效果均明显优于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回归系数随着建设用地占比等级的增加均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在各建设用地占比等级区域,回归系数值均呈现:自然发展情景<建设用地扩张增速减少15%发展情景<建设用地扩张增速减少30%发展情景.在“双碳”目标下,京津冀城市群应优先选择建设用地扩张增速降低发展情景,对建设用地的扩张应优先控制在建设用地占比较高的区域.
- 武爱彬武爱彬赵艳霞赵艳霞秦彦杰刘欣
- 关键词:碳储量建设用地扩张京津冀城市群
- 基于Markov-PLUS模型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模拟及碳排放响应分析被引量:9
- 2024年
- 在双碳目标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长沙、株洲、湘潭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重点建设目标之一。因此以长株潭城市群中用地变化和碳排放最为剧烈的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arkov-PLUS耦合模型和碳排放响应模型,模拟了自然状态发展情景、耕地保护发展情景、生态保护发展情景和绿色低碳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及碳排放响应情况。结果表明:①2000—2020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面积呈现阶段性的波动增长趋势,耕地和林地是其主要来源,扩张强度在2010—2015年最大,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中心区域;碳排放量呈现倒“V”型曲线,可以划分为碳排放量快速上升阶段(2000—2005年)和碳排放量下降阶段(2005—2020年),以2010年为节点,下降幅度先增加后减缓;二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整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减少)碳排放随之增加(减少)的较强扩张与较高排放模式。②Markov-PLUS模拟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在自然状态发展情景下扩张面积最大(235.9503km^(2)),在生态保护发展情景下扩张面积最小(200.6354km^(2));绿色低碳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所占用的生态碳汇面积相对较少(169.78km^(2)),占未利用地相比其他情景较多(1.20km^(2)),扩张分布较为合理,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和碳排放压力较小,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碳排放响应结果显示,在不同情景下长株潭城市群各区县的碳排放对建设用地扩张均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综合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响应结果,绿色低碳发展情景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的较优发展模式。
- 田一豆赵先超
-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张长株潭城市群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研究
- 2024年
- 基于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和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农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汇通量,进而评估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新增耕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均承担碳汇功能,总碳汇平均值为4439.56±3257.83 kg C hm^(-2)·a^(-1),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建设用地13702.09 km^(2),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损失8.21 Tg C,若不考虑碳汇的空间异质性,则碳汇损失7.87 Tg C;③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耕地1236.58 km^(2)(27.42%和25.85%转入源分别为林地和草地),导致碳汇增加0.28 Tg C;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且其碳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耕地保护政策降低了建设用地扩张引起的碳汇损失。
- 王迎英张刘臻甄延临张从果董佳琦卢学鹤张秀英
-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张耕地保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指数测度与格局演变
- 2024年
- 文章基于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功能—效益”要素嵌套人地耦合“生产—生活—生态”属性构建了建设用地转型理论框架和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模型、TOPSIS模型及空间差异测度方法对2004—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进行了综合测度,探究了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呈现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增减交替、趋于平稳的两阶段波动演化趋势,空间差异化程度呈缩小态势。(2)建设用地结构转型呈现以“广深莞”三市为轴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扩大,空间极化效应明显且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和波动性。(3)建设用地功能转型呈现中间高外围低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有所缩小但扩散效应并不明显,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4)建设用地效益转型呈现以深广为双核心的梯度递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扩大,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同时,建设用地转型框架体系强调土地利用系统与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生产、生活、生态属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土地利用系统视角实现了显性形态转型和隐性形态转型的系统集成。
- 刘宝涛蒋双玉
-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珠三角城市群
-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有助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吗?
- 2024年
- 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设立这一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具有促进作用,且该政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推广效应;绿色创新、经济集聚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机制;在东部地区、多中心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 张彩平张彩平
- 关键词:经济集聚交通基础设施
- 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作为区域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反映及衡量指标,进行其时空变化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国土空间合理优化管控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相关研究日益丰富完善,但研究尺度多以城市为单位,方法层面多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要素空间异质性的探究。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模型体系,计算2010~2020年珠三角各县(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普通最小二乘法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对开发强度空间特征以及各影响因素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空间差异显著;高强度区主要集中于广州市、深圳市等中心地区,低强度区主要集中于肇庆市、江门市等周围地区;②珠三角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正向空间集聚效益显著,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与对应开发强度数值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③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支出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珠三角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时空异质性的主导因素,三者均为社会经济影响要素,在各县区中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与不稳定性。
- 董泽楷王海军彭小桃孙端谭紫玲王权曾丹旦
- 关键词:影响因素珠三角城市群
相关作者
- 沈坤荣

- 作品数:420被引量:12,649H指数:5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商学院
-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 中国经济 实证分析
- 易银珍

- 作品数:22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南女子学院
- 研究主题:高校 大学生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 教育 家政教育
- 张迪

- 作品数:35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研究主题:财政支农 财税政策 新医改背景 P 城市群建设
- 张昶

- 作品数:61被引量:371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 河岸带 森林公园
- 张婧

- 作品数:5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太原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 城市竞争力 黄河流域 省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