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49篇“ 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章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在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效能
2024年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检查在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96例疑似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进行CT血管造影(CTA)、HRMR-VW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HRMR-VWI与CTA检查在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效能。结果:96例疑似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中,DSA检查诊断阳性72例,阴性24例;CTA检查诊断阳性66例,阴性30例;HRMR-VWI检查诊断阳性76例,阴性20例;HRMR-VWI检查在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MR-VWI检查在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效能高于CTA检查。
尚松涛
关键词:基底动脉狭窄CT血管造影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与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PC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n=35)、稳定斑块组(n=36)和无斑块组(n=29)。对比3组患者临床一般情况,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再次发病情况与NIHS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组高于其他2组(P<0.05),但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组BDNF低于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NSE、S100β高于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P<0.05),但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对比无差异(P>0.05);3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37(IL-37)、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人软骨糖蛋白40(YKL-40)水平对比有差异,不稳定斑块组高于其它2组(P<0.05),但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与BDNF呈负相关,与NSE、S100β、CRP、IL-37、TNF-α、VCAM-1、ICAM-1、YKL-40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DNF、NSE、ICAM-1、YKL-40是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再次发病率越高,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越严重。同时血清相关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与椎基底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BDNF、NSE、ICAM-1、YKL-40可作为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预测的重要指标,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清相关生化指标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
李钊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狭窄斑块稳定性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超声联合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超声(CAU)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疑似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TCD与CAU联合检查,以CT血管造影检查(CTA)作为金标准。对比2种检测方法的椎基底动脉狭窄位置、程度和诊断效能,为后续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结果 TCD+CAU诊断的灵敏度为86.44%,特异度92.86%,符合率89.57%;TCD+CAU诊断和CTA诊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7);TCD+CAU诊断和CTA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728 1)。结论 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利用TCD与CAU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于其他检测方式,该检测方式的阳性准确率更高,可以有效的区分疾病的特点,可以作为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后续的疾病诊治提供有效依据,同时为了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就要加强全面观察,将检测失误控制在一定范围中。
王芳孙建明杨峰吴承龙毛樱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多普勒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血管内介入手术与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后循环脑梗死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手术与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后循环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9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39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血管内介入手术组(20例,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组(19例,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液指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后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纤维蛋白原及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血管内介入手术组低于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介入手术组的预后良好率为95.00%,高于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组的63.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后循环脑梗死预后良好。
张胜廖远生高丽丽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狭窄后循环脑梗死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危险因素管理、降脂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本文对上述治疗方式作一综述,旨在为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张巧玉刘嘉慧徐琳颖季晓飞
关键词:药物治疗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治疗
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卒中发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与其他类型的卒中相比,粥样狭窄性卒中有更高的复发风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表现为后循环供血区域缺血,甚至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有1/6缘于椎-基底动脉闭塞,...
李鑫宇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狭窄肠道菌群
MRI 3D T2-SPACE诊断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评价MRI 3D T2-SPACE诊断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就诊的40例脑血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共120根。在入院1周内完成颅颈动脉MRI 3D T2-SPACE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别评估动脉狭窄程度。按狭窄程度分成轻度(1%~49%)、中度(50%~69%)、重度(70%~99%)和闭塞(100%),和金标准DSA检查对照,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并分析MRI 3D T2-SPACE和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MRI 3D T2-SPACE诊断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如下,轻度狭窄分别为90.0%、96.4%,中度狭窄分别为77.8%、98.2%,重度狭窄分别为96.7%、97.8%,闭塞分别为87.5%、100.0%。MRI 3D T2-SPACE与DSA检查诊断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一致性分别为0.760、0.760、0.934、0.929。结论MRI 3D T2-SPACE能够较准确地评估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特别是对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检查结果高度一致,作为血管检查的一种全新技术,其将会在临床发挥重要作用。
孙中婷郭莉莉魏明翔柏根基
关键词: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
Apollo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
2022年
目的评价Apollo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并进行Apollo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 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高灌注以及新发缺血性卒中)及3~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96例患者, 均经造影证实存在与症状相对应的基底动脉重度狭窄, 其中88例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治疗(置入Apollo支架86例, 自膨式支架2例), 成功率100%。86例Apollo支架置入患者中, 病变位于近段73例(84.88%)、中段10例(11.63%)、远段3例(3.49%), 狭窄程度(93.72±3.86)%, 狭窄长度(8.50±2.65)mm, 残余狭窄率(1.76±4.87)%, Mori A型病变80例、B型病变3例、C型病变3例。86例Apollo支架置入患者中, 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6.98%(6/86), 其中基底动脉近段1例(血管破裂), 基底动脉中段3例(穿支血管闭塞1例, 急性血栓形成血管闭塞2例), 远段2例(均为急性血管闭塞), 术中经微导管注入阿替普酶, 行接触性溶栓治疗, 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血管开通, 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高灌注事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的随访观察, 其中基底动脉近段预后良好58例, 中段预后良好18例, 远段预后良好4例, 预后不良6例(其中死亡1例)。术后支架再狭窄5例(5.81%), 再发卒中3例(3.49%), 其中致残性卒中1例(1.16%)。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 短期预后好, 长期预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周航高永亮王承汉王正则高连波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基底动脉狭窄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与血清生化指标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估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及其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14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根据MRI检查结果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PCCI,分析患者血管病变情况与梗死部位,比较TIA、PCCI斑块性质,以及不同斑块性质PC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CH-L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炎性反应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斑块性质相关蛋白酶[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S(CatS)、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12(ADAMTS12)]水平的差异,分析不稳定斑块性质与上述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并观察预后情况。结果不稳定斑块组患者PCCI构成比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且PCCI患者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TIA(P<0.05);椎动脉颅外段血管病变以远段梗死为主,椎动脉颅内段血管病变以近段梗死为主,基底动脉血管病变以中段梗死为主,大脑后动脉血管病变以远段梗死为主;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NSE、S100B、UCH-L1、GFAP、ICAM-1、VCAM-1、PECAM-1、VE-cadherin、YKL-40、CatS、MMP9、MMP10、ADAMTS12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不同斑块性质与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均呈正相关(P<0.001),不稳定斑块PCCI患者复发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结论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CTA评估价值较高,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稳定性与神经损伤程度、炎性反应及斑块性质相关蛋白酶分子异常激活密切相关,且斑块性质不稳定患者复发风险高。
刘文涛吴锋席建平杨宝军马新王谦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狭窄后循环脑梗死CT血管造影血清生化指标预后
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分析及特点研究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影响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及代偿途径的特点,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干预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间于南方医科大学...
陈鑫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狭窄病理机制侧支循环

相关作者

杨洁
作品数:70被引量:323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经颅多普勒超声 超声评估 血流动力学 基底动脉狭窄 再狭窄
缪中荣
作品数:373被引量:3,483H指数:2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 介入治疗
华扬
作品数:417被引量:4,598H指数:2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超声 超声检查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王力力
作品数:73被引量:513H指数:1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评估 颈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颈动脉
王子亮
作品数:157被引量:535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 栓塞 血管内治疗 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