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9篇“ 塑性设计“的相关文章
- 一种极地船舶船体板厚度塑性设计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极地船舶船体板厚度塑性设计方法,根据船体板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其可允许塑性变形及许可永久变形参数;确定船体板的材料参数和遭受浮冰碰撞处船体板的几何尺寸;根据设计船舶冰级和航区冰况确定浮冰参数和碰撞速度;建立浮...
- 郭开岭蔡伟穆梦颖朱凌
- 自复位装配式RC框架结构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塑性设计方法
- 2024年
- 为了解决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连接薄弱、损伤机制不可控、耗能能力不足、震后难以修复等问题,针对带有可控塑性铰(CPH)的自复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SC-PRCF),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设计理念,考虑自复位结构体系滞回行为与理想弹塑性结构体系的差异,以及结构上部楼层塑性发展不充分等因素,参照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提出了SC-PRCF结构抗震塑性设计方法。并设计了一榀7层SC-PRCF结构,同时按照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了一榀7层现浇混凝土框架(RCF)结构作为对比。通过动力弹塑性分析,验证了抗震塑性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SC-PRCF结构性能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抗震塑性设计方法可使SC-PRCF结构满足“小震及中震不坏、大震可修复、可更换、巨震不倒塌”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可获得“强柱弱梁”的破坏模式,实现了渐进屈服耗能,使全楼层均能参与能量耗散,且能延长失效路径,避免出现薄弱层。
- 马立成史庆轩王秋维王朋王斌
- 关键词:自复位塑性设计
- 两对边简支另两对边固支组合肋预制底板混凝土双向叠合板的简化塑性设计方法
- 2024年
- 目前组合肋预制底板混凝土双向叠合板(双向叠合板)已得到广泛应用.针对双向叠合板设计计算复杂的特点,基于塑性铰线法对两对边简支另两对边固支双向叠合板的设计计算进行了研究,推导出双向叠合板的极限承载力,确定塑性铰线位置,求解极限均布荷载和极限弯矩.采用极限平衡法对双向叠合板的极限弯矩求解公式进行了简化分析,得到极限弯矩的简化塑性计算公式.采用简化公式对2个算例进行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两对边简支另两对边固支双向叠合板可采用文章的简化公式进行计算,简化后的塑性计算公式计算简便,有利于在工程设计中推广使用.
- 周盼黄海林黄曙
- 关键词:塑性设计
- 混合联肢部分外包组合剪力墙基于两阶段耗能的塑性设计方法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混合联肢部分外包组合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两阶段耗能结构体系。依据现行设计规范设计的混合联肢部分外包组合剪力墙结构对结构弹塑性阶段的整体性能缺乏考虑,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屈服顺序难以控制。基于混合联肢部分外包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性能目标,提出结构两阶段耗能的塑性设计方法。以目标位移和理想破坏模式作为预测结构弹塑性受力状态性能目标,针对不同地震水准下的性能目标,考虑耦连比对结构合理耗能机制的影响,将结构的能力曲线等效为三线型,改进了传统基于能量平衡的塑性设计方法,保证结构在设防地震及罕遇地震下实现理想屈服顺序,避免薄弱层产生。采用建议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一个12层结构算例,并采用ABAQUS对算例进行推覆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两阶段耗能的塑性设计方法预测的中震及大震下结构顶点位移角与数值分析结果误差分别为0.5%和12.1%,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要求。算例结构能够实现“强节点弱构件、强墙肢弱连梁”合理的屈服顺序,保证结构预期的失效机制和不同地震水准作用下的性能目标,验证了基于两阶段耗能的塑性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 石韵刘万鹏苏明周周巧玲刘少博
- 关键词:塑性设计
- 高强钢组合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多目标性能塑性设计方法与抗震性能评估
- 王泽
- 基于中国西南强震记录的弹性及弹塑性设计谱特征参数分析
- 设计谱是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控制设计谱取值的特征参数首先受到统计地震动数据的影响,而地震动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因此设计谱特征参数确定时应考虑区域地震动的特征。设计谱的建立基于弹性反应谱理论,但我国的抗震设防允许结构进入...
- 石昊
- 关键词:抗震设计特征参数
- 考虑井帮收敛的深井冻结壁塑性设计研究
- 2023年
- 合理的冻结壁设计是冻结法成功的前提。为了研究井帮位移收敛量对冻结壁厚度设计的影响,采用柱形孔收缩理论,推导出塑性冻结壁和弹塑性未冻地层力学模型的应力、位移完全形式解,建立冻结壁厚度塑性计算公式;采用两种计算公式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工程案例,并验证新公式的正确性;分析了水平地压、冻土的黏聚力与内摩擦角、未冻土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未冻土的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等参数对井帮变形和冻结壁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完全塑性冻结壁、弹性地层力学模型,考虑井帮位移收敛影响与否,800 m深处冻结壁厚度相差约8.6%,井帮变形量约0.17;在预测千米表土立井井帮变形方面,新计算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张博蒋成李栋伟
- 关键词:人工地层冻结冻结壁塑性厚度设计
- 考虑井帮收敛的深冻结壁弹塑性设计方法被引量:1
- 2023年
- 为研究井帮位移收敛对冻结壁厚度的影响,获得满足施工要求的开挖净空间,基于小孔扩张理论,建立井帮变形与冻结壁厚度的计算公式,验证已建公式的正确性,探讨已建公式对井帮变形的计算误差。结果表明:随着冲积层深度增大,井帮位移收敛对冻结壁厚度的影响加剧,冲积层深度越大,越不能忽略井帮收敛的影响;已建公式能够解决应变高达0.15的有限变形问题,亦可有效预测千米冲积层立井井帮位移收敛值;冻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冻结壁厚度影响显著,弹性模量和黏聚力是井帮变形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对深厚冲积层冻结法凿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张博杨维好杨维好
- 关键词:深井冻结壁弹塑性设计方法
- 基于多目标性能的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塑性设计方法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K-HSS-EBFs)作为一种典型的双重抗侧力体系,可以实现结构抗震设计中多道设防的目标。针对传统K-HSS-EBFs性能设计方法中无法考虑多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以及支撑-框架体系剪力分配的问题,对基于多目标性能的K-HSS-EBFs塑性设计方法进行修正。通过考虑结构后屈服刚度变化得到K-HSS-EBFs的三折线能力曲线,采用能量平衡原理计算支撑-框架体系在不同性能目标下的弹性和弹塑性剪力分配,从而对结构进行弹塑性设计。采用修正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一个6层的K-HSS-EBFs结构算例,建立OpenSees有限元模型,选取20条地震波对其进行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所提设计方法设计的K-HSS-EBFs实现了结构预期的破坏模式以及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延性需求和剪力分布模式;从多遇地震到罕遇地震,算例模型中框架跨所承担的基底剪力占比由29%提高到44%,满足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于多道设防体系内力重分布后的结构总基底剪力分配要求。
- 李腾飞苏明周郭江然
- 关键词:高强钢偏心支撑框架塑性设计剪力分配
- 预制组合肋混凝土双向叠合板井字梁楼盖的简化塑性设计方法
- 2022年
- 提出了将预制组合肋底板混凝土双向叠合板与井字梁结构组合形成的预制组合肋混凝土双向叠合板井字梁楼盖(简称双向叠合板井字梁楼盖)。采用虚功法对4×4区格双向叠合板井字梁楼盖进行了塑性极限分析,基于塑性内力重分布法给出了各种可能存在的破坏机构,通过受力分析推导了4×4区格双向叠合板井字梁楼盖破坏机构的正确解。提出了双向叠合板井字梁楼盖的极限承载力和极限弯矩的简化计算公式,推导了其他各种不同平面网格的双向叠合板井字梁楼盖极限弯矩和极限承载力的正确解,与弹性分析方法的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各种不同平面网格双向叠合板井字梁楼盖的弯矩系数随区格数增加而增加,承载力系数随区格数增加而减小,虽然塑性分析解与弹性分析解之间存在差异,但弯矩系数与承载力系数随区格增加而引起的变化趋势符合结构的实际受力,表明了本文塑性分析方法的正确性。采用本文方法对某简支4×4区格双向叠合板井字梁楼盖进行了配筋计算,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 黄海林周盼张明亮高亚强
- 关键词:井字梁楼盖塑性设计
相关作者
- 郑文忠

- 作品数:516被引量:1,940H指数:24
- 供职机构:教育部
- 研究主题:预应力混凝土 预应力 混凝土 活性粉末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 伍云天

- 作品数:80被引量:252H指数:11
-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抗震性能 联肢剪力墙 钢连梁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研究
- 苏明周

- 作品数:252被引量:976H指数:18
-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高强钢 抗震性能 滞回性能 耗能梁段 偏心支撑
- 王英

- 作品数:110被引量:53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预应力混凝土 混凝土 无粘结筋 预应力 活性粉末混凝土
- 李和平

- 作品数:6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预应力混凝土 塑性设计 超静定 结构塑性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