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3篇“ 壶状臂尾轮虫“的相关文章
- 一种利用光唇鱼养殖尾水流水培育壶状臂尾轮虫的装置
- 一种利用光唇鱼养殖尾水流水培育壶状臂尾轮虫的装置,包括养殖池、挡鱼板、沉淀池、第一底排、外源饵料提供池、出口、轮虫养殖池、增氧机、第二底排、过滤网出口、第一PVC进水管道、第一循环泵、第一出水管道、菌类培养池、第二PVC...
- 张悦宁张金萍石浩屿曹郡文俞佳茜王晚莹李怡宏赵波储张杰
- 文献传递
- 壶状臂尾轮虫高效培养技术被引量:2
- 2009年
- 详细介绍了壶状臂尾轮虫的高效培养技术,包括轮虫种(或卵)的分离和保存,培养容器的选择与消毒,培养用水的准备,轮虫的接种,单胞藻和鲜酵母的投喂,培养温度的控制,光照和通风,轮虫密度的日常检测,轮虫的扩大培养和营养强化,采收方法等。
- 张清靖朱华赵萌贾成霞刘盼秦洁
- 关键词:壶状臂尾轮虫生物饵料单胞藻
- 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生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研究了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在不同的温度、盐度、饵料种类、pH和光照条件下滤水率(F)和摄食率(G)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温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影响(P〈0.05)。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摄食温度为25℃;(2)盐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也有显著影响(P〈0.05)。壶状臂尾轮虫适宜的摄食盐度范围为20~30,最适摄食盐度为20;(3)壶状臂尾轮虫对5种不同藻类食物F的顺序为: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小球藻(Chlorellasp.)〉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rrnumerman)〉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 Park 8701)〉扁藻(Tetraselmis chuii);G的顺序为: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金藻8701〉牟氏角毛藻〉扁藻;(4)壶状臂尾轮虫适宜的摄食pH范围为6.0~8.0,最适摄食pH为7.0;(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黑暗有利于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
- 冯蕾王进河唐学玺
- 关键词: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生态摄食滤水率摄食率
- 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种群增殖的影响
- 2009年
- 运用群体累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雌体抱卵率和种群增殖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表明,在本实验辐射强度(20μW/cm2)和剂量范围内(0.24、0.48、0.72、0.96和1.20kJ/m2),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增殖率均以对照组最高,各UV-B辐射处理组则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呈一致性减小,说明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增殖率随UV-B辐射的增强显示一致性的影响,两者都可以作为大气UV-B辐射强弱的生物指标。
- 王进河冯蕾唐学玺
- 关键词:UV-B辐射壶状臂尾轮虫种群数量
- 不同微藻对淡水壶状臂尾轮虫饵料效果的研究
- 本文通过探测轮虫对两种微藻的摄食情况,研究轮虫对微藻的摄食量,确定轮虫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每天摄食单细胞藻的量,并比较了两种细胞大小相差悬殊的微藻对轮虫的投喂效果。设置不同培养条件(自然、黑暗),利用不同的微藻(小球藻、转...
- 刘文娟
- 关键词:壶状臂尾轮虫
- 文献传递
- 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为淡水轮虫的高密度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对壶状臂尾轮虫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净生殖率以及全部后代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等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胚胎发育历时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其他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净生殖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有显著影响。0.2×106cells/m l组生殖前期延长,平均寿命缩短,净生殖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降低;12.0×106cells/m l组各发育阶段历时和平均寿命均显著缩短,其他浓度组的各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低食物浓度下,轮虫生命周期缩短、繁殖力降低;食物浓度过高,能抑制轮虫生长,但对繁殖力影响不大;提高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有性生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卢文轩杨坤张静
- 关键词:食物浓度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
- 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比较被引量:9
- 2008年
-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在18、23、28℃和33℃下,对分类存疑种类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轮虫的生殖前期和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和生命期望均逐渐显著地缩短,而种群内禀增长率却极显著地增大。红臂尾轮虫在28℃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与23℃和33℃间均无显著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在28℃和33℃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也无显著的差异。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在其他3个温度间都无显著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28℃下最大。18、23℃和28℃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前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著短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3℃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著长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前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各温度下,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极显著地高于壶状臂尾轮虫,但两种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无显著的差异。红臂尾轮虫偏向于r-对策者,体现在其较低的生命期望、较高的繁殖率和种群增长率;而壶状臂尾轮虫则显示出较高的生命期望、较低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率,偏向于k-对策者。
- 胡存兵席贻龙陶李祥
- 关键词:壶状臂尾轮虫温度生活史特征
- pH与氨的交互作用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增长、繁殖及存活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观测了pH7—10之间(间隔1)与非离子氨氮(NH3-N)浓度分别为0.5、1、2、5mgNH3-N/L和10mg NH3-N/L水质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的增长、繁殖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没有NH3-N存在的情况下,轮虫在pH7—10之间都能存活,pH7时种群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都最高,pH8时世代时间最长。在适宜的pH条件下(pH7、8),NH3-N浓度小于2mg/L时,轮虫的存活曲线变化不大,繁殖率几乎不受影响;在NH3-N浓度达到5mg/L时,存活时间缩短,繁殖率明显下降;当NH3-N浓度达到10mg/L时,壶状臂尾轮虫在48~72h内死亡,且不产生幼体。在非适宜pH条件下加入NH3-N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变为负值,净增殖率明显下降,种群出现负增长。以上结果表明高pH与NH3-N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的增长与存活具有严重的负影响。
- 张舒牛翠娟殷旭旺
- 关键词:壶状臂尾轮虫PH种群增长繁殖存活
- 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培养滤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形态和多聚糖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分离自太湖的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按1000 ind.L-1的密度置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0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将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添加到纯培养的斜生栅藻中,进行为期7d的试验。结果表明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能显著地影响斜生栅藻的形态,处理组中诱发性多细胞群体增加,导致处理组中斜生栅藻种群平均每个个体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斜生栅藻在壶状臂尾轮虫诱发下形成群聚体可以解释为一种诱发性的反牧食防御,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栅藻对浮游动物牧食的响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处理后的斜生栅藻在生长率上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诱发性防御群聚体形成的代价没有体现在对生长的影响上。在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诱发下,较多栅藻细胞聚积在一起形成群聚体后,栅藻溶解性胞外多聚糖和固着性胞外多聚糖均有显著提高,而胞内多聚糖略有下降。但从总多聚糖含量看,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说明轮虫培养滤液刺激了栅藻多聚糖合成的额外增加,且被分泌到胞外,充当细胞之间的粘合物,促使细胞容易聚合形成群聚体,有效防御象轮虫这些小型浮游动物的进一步牧食,保持种群得以延续。
- 杨州孔繁翔史小丽张民
- 不同微藻对壶状臂尾轮虫生长及摄食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在不同培养条件(自然、黑暗)下,利用不同的微藻(小球藻、转基因金属硫蛋白聚球藻、衣藻、水华鱼腥藻)作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的饵料,探讨轮虫的摄食情况,并比较不同形态的微藻对轮虫的投喂效果。结果表明轮虫投入到藻液中,在144 h时内,自然条件下,轮虫可以将密度为0.175 g/L的小球藻降为0.002 g/ L,将聚球藻的密度由1.112 g/L降到0.237 g/L,将衣藻的密度由0.31 g/L降到0.048 g/L;鱼腥藻的密度由0.531 g/L降到0.069 g/L。在黑暗条件下,这几种藻的生长受到抑制,经轮虫的摄食可使小球藻的密度由0.175 g/L降为0.006 g/L,而聚球藻的密度由1.112 g/L降为0.666 g/L,衣藻的密度由0.31 g/L.降到0.033 g/L;鱼腥藻的密度由0.531 g/L降到0.00 g/L。试验表明光照更有利于轮虫的生长繁殖,小球藻的饵料效果优于其它微藻,轮虫种群密度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
- 刘文娟邹宁孙东红
- 关键词:轮虫衣藻鱼腥藻摄食量
相关作者
- 唐学玺

- 作品数:358被引量:2,127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 研究主题:海洋微藻 UV-B辐射 海带 UV-B辐射增强 褐藻酸降解菌
- 冯蕾

- 作品数:29被引量:14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东营职业学院
- 研究主题:UV-B辐射 UV-B辐射增强 褶皱臂尾轮虫 壶状臂尾轮虫 滤水率
- 王进河

- 作品数:4被引量:2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壶状臂尾轮虫 富营养化状况 富营养化评价 近岸水体 主成分分析
- 刘文娟

- 作品数:11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
- 研究主题:轮虫 壶状臂尾轮虫 聚球藻 摄食量 淡水
- 席贻龙

- 作品数:186被引量:610H指数:16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萼花臂尾轮虫 轮虫 温度 生活史特征 食物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