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879 篇“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的相关文章
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Shh蛋白 表达与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淋巴细胞 的关系分析 2023年 目的 不同分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Shh蛋白 表达与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淋巴细胞 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68例,对比不同分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的Shh蛋白 表达水平、白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以及中性粒细胞 计数 ,根据患者Shh蛋白 表达均值分析Shh蛋白 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的白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以及中性粒细胞 计数 水平,并分析Shh蛋白 表达与白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以及中性粒细胞 计数 的相关性。结果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Shh蛋白 表达显著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白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以及中性粒细胞 计数 均显著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表达组患者白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以及中性粒细胞 计数 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Shh蛋白 表达水平与白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以及中性粒细胞 计数 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Shh蛋白 表达明显降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Shh蛋白 表达明显低于非重型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Shh蛋白 表达水平与白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以及中性粒细胞 计数 均呈正相关性。 郭豆花 尹莹莹 彭翠平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细胞 淋巴细胞 针灸对CTX骨髓抑制模型小鼠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骨髓细胞 中hMLH1和hMSH2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针灸对环磷酰胺(CTX)骨髓抑制模型小鼠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骨髓细胞 中hMLH1和hMSH2基因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悬灸组,每组10只。其中模型组、针刺组、悬灸组小鼠按体质量每日腹腔注射100μg/g CTX,正常组每日腹腔注射等容积9 g/L NaCl溶液,连续3 d建立骨髓抑制模型。两个治疗组选取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分别进行针刺、艾灸操作,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陪同抓取、固定,不治疗。各组均1 d 1次,连续5 d。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小鼠骨髓细胞 中hMLH1和hMSH2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与模型组对比,针刺组、悬灸组小鼠骨髓细胞 中hMLH1和hMSH2含量升高,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减轻CTX化疗所致骨髓造血 细胞 损伤,改善骨髓抑制,调节小鼠骨髓细胞 中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的含量、提高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关伟强 于冬冬 王文哲 王建明关键词:骨髓抑制 针灸 HMLH1 HMSH2 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和心血 管疾病死亡的关联性及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和线粒体DNA拷贝数的中介作用研究 缺乏体力活动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估计,全球约7.2%的全因死亡和7.6%的心血 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死亡可归因于缺乏体力活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 牟轩汶关键词:全因死亡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水平与高血 压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系统评价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水平与高血 压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与高血 压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由2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提取相关数据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运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包括11项研究(7项队列研究,1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2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6 285例,其中包括23 861例高血 压患者。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各效应量进行合并。结果显示: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最高组发生高血 压的风险较白细胞 计数 最低组高34%(RR=1.34, 95%CI:1.21~1.48);白细胞 计数 每增加1×10^(9)/L,高血 压的发生风险增加6%(RR=1.06, 95%CI:1.01~1.12)。结论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水平与高血 压的发生风险相关,白细胞 计数 水平升高可增加高血 压的发生风险。 陈磊 刘新灿 李明 孙天福关键词:白细胞计数 高血压 流行病学研究 META分析 急性胰腺炎早期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双峰型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人早期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双峰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30例AP病人资料,据病人发病2周内的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水平变化,分为单峰组(160例)和双峰组(70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双峰组病人分为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组(19例)和非IPN组(51例),对比两组病人白细胞 计数 第二峰期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IPN的诊断价值。对比IPN组与非IPN组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术后病人的预后。结果双峰组病人占全部AP病人的30.4%(70/230)。双峰组病人住院时间更长,病死率更高,与单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PN病人相比,IPN病人更容易出现峰期发热、中性粒细胞 与淋巴细胞 比值(NLR)升高、红细胞 比容(HCT)降低、血 清白 蛋白 降低、淋巴细胞 百分比降低及Balthazar CT分级更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峰组病人发生IPN的独立危险因素为:NLR>12.45[OR=1.943,95%CI(1.117,58.157),P=0.047]、发热(腋温>37.3℃)[OR=10.456,95%CI(2.520,300.206),P<0.001],Balthazar CT分级C级以上[OR=17.845,95%CI(3.114,65.435),P=0.005],3项联合诊断其发生IPN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双峰后行PCD的病人较未行PCD病人住院时间更长;10例非IPN病人PCD后有4例出现继发感染,较未发生感染病人住院时间更长。结论白细胞 计数 双峰型变化在AP病人起病2周内比较常见,但只有少部分病人发生IPN。NLR、Balthazar CT分级联合发热对双峰AP病人发生IPN有很好的诊断价值。非IPN病人行PCD胰周引流可能导致继发感染,延长住院时间。 刘志程 宋文静 朱倩 张中林 江平 江平 刘志苏 何跃明 杨智勇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STEMI患者PCI术后ST段回峰幅度联合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ST段回峰幅度联合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STEMI患者100例,收集其入院时第一份心电图、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电图.根据术后心电图ST段回峰幅度将患者分为ST段回峰幅度≥50%组、ST段回峰幅度<50%组;根据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将患者分为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10×10^(9)/L组、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10×10^(9)/L组.通过分析心功能及MACE事件比较患者预后情况.结果ST段回落幅度≥50%组及ST段回峰幅度<50%组在性别、是否高血 压、糖尿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T段回落幅度≥50%组的吸烟率(76%)明显高于ST段回峰幅度<50%组(24%)(P<0.05);ST段回落幅度≥50%组在术后1月、半年、1 a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ST段回峰幅度<50%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P>0.05).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10×10^(9)/L组、≥10×10^(9)/L组在性别、是否高血 压、糖尿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10×10^(9)/L组在术后1月、半年、1 a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而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10×10^(9)/L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分析STEMI患者PCI术后ST段回峰幅度与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情况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姜欣 丁福祥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术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与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2022年 目的 探讨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与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neurological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卒中单元进行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的AIS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END定义为AIS r-tPA静脉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最高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WBC与END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75例AIS患者,共有28例(16.00%)患者发生END。END组与非END组在WBC、基线NIHSS评分、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SCP)分型和入院时舒张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人口统计学、血 管危险因素、入院时收缩压、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NT)等临床资料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发现,是否发生END与WBC、基线NIHSS评分、舒张压、OSCP分型、TOAST分型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性别为分层变量基础上调整舒张压、TOAST分型、 OSCP分型后,WBC与END呈显著独立正相关(OR=1.32,95%CI:1.07~1.63,P=0.004);而男性WBC(P=0.899)与END无明显关系,总体人群呈显著独立正相关(OR=1.31,95%CI:1.08~1.89,P=0.005)。结论 WBC增高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24h发生END呈正相关,是病情恶化及出现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女性患者更是如此。 陶万清 李瀛 王凡 刘睿 沈曼关键词:卒中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和嗜酸性粒细胞 比例与鼻窦CT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和嗜酸性粒细胞 (Eos)比例与鼻窦CT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20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设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在医院体检的200例健康人群为参照组,给予研究组及参照组CT检查及血 常规检测,根据Lund-Mackay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鼻窦CT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Eos比例,鼻窦CT中嗅裂、筛窦、上颌窦评分及双侧筛窦总分/双侧上颌窦总分(E/M),鼻窦CT总评分,分析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Eos比例与鼻窦CT中嗅裂、筛窦、上颌窦评分,E/M,鼻窦CT总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各年龄段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Eos比例与鼻窦CT总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Eos比例,嗅裂、筛窦、上颌窦评分,E/M,鼻窦CT总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均<0.05)。外周血 Eos比例与筛窦评分(r=0.138,P=0.046)、上颌窦评分(r=-0.124,P=0.041)、E/M(r=0.135,P=0.045)、鼻窦CT总评分(r=0.132,P=0.045)有显著相关性,与嗅裂评分(r=0.122,P=0.052)无相关性,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与嗅裂评分(r=0.152,P=0.023)、筛窦评分(r=0.158,P=0.017)、上颌窦评分(r=-0.134,P=0.045)、E/M(r=0.285,P<0.05)、鼻窦CT总评分(r=0.162,P=0.005)有显著相关性,不同年龄段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Eos比例与鼻窦CT总评分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和Eos比例与鼻窦CT评分存在相关性,不同年龄段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Eos比例与鼻窦CT总评分存在相关性,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给予患者病情评估,为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黄顺德 李晓华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 慢性鼻-鼻窦炎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变化趋势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通过观察髋、膝关节置换术(TJA)后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WBC)的变化趋势,探讨TJA后早期WBC增高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排除感染。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髋、膝TJA后1个月内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PJI)的294例患者设为未感染组,2012年5月至2020年6月行初次髋、膝TJA后1个月内出现PJI的31例患者设为感染组,回顾性分析这3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5 d检测并记录外周血 WBC,比较各时间点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术后早期WBC增高相关的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WBC对早期PJI的预测价值。结果未感染组患者的外周血 WBC水平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术后2 d达到高峰,术后2 d较术前增加(8.08×10^(9)/L±2.33×10^(9)/L),随后开始下降,术后5 d降至略高于术前水平。术后前2 d WBC变化范围为6.24×10^(9)/L~26.32×10^(9)/L。术后前5 d WBC增高的发生率为95.6%(281/294)。与术后WBC增高相关的因素包括术前WBC和双侧手术:术前WBC每增加1.00×10^(9)/L,术后WBC平均增加0.98×10^(9)/L[β=0.984,95%可信区间(95%CI):0.821~1.148,P<0.001],行双侧手术患者的术后WBC较单侧平均增加1.03×10^(9)/L(β=1.026,95%CI:0.565~1.486,P<0.001)。WBC绝对差值(术后最大WBC值与基线的绝对差值)预测早期PJI的曲线下面积为0.655(95%CI:0.546~0.764,P<0.05),分析提供的阈值为7.96×10^(9)/L,敏感性为57.5%,特异性为74.2%。结论TJA后WBC增高是一种常见现象,代表了对手术的正常生理反应。术前WBC是术后WBC增高的预测指标。在没有异常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情况下,若术后WBC未偏离其变化范围及趋势,则不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感染。 贾鹏 李国庆 胥伯勇 阿斯哈尔江·买买提明 曹力 张晓岗关键词:白细胞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及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在新生儿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血 清C反应蛋白 (CRP)、降钙素原(PCT)及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WBC)诊断早期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儿科病区住院的新生儿感染患儿120例作为试验组,同期住院的60例非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新生儿根据出院诊断结果分为败血 症组及其他感染组各60例。分别采集120例感染新生儿和60例非感染新生儿静脉血 进行CRP、PCT及WBC检测。结果败血 症组和其他感染组CRP、PCT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1)。败血 症组治疗后血 清CRP、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早产儿CRP水平低于足月儿(P<0.01);早产儿PCT水平与足月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 清CRP、PCT及WBC敏感度分别为98.04%、85.14%和84.85%;CRP、PCT、WBC特异度分别为45.74%、46.23%和37.41%。结论血 清CRP、PCT及WBC是诊断早期新生儿感染的敏感指标,血 清PCT及WBC诊断败血 症时不受胎龄影响,CRP受胎龄影响。 刘素粉 江莲 沈颖关键词:新生儿感染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白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