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25篇“ 多排螺旋CT“的相关文章
- 多排螺旋CT对胡桃夹综合征和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胡桃夹综合征(NCS)和胡桃夹现象(NCP)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4年6月本院患者22例,其中NCS患者13例,NCP患者9例。评价CT平扫图像肠系膜上动脉(SMA)、左肾静脉(LRV)的可见性。在CT增强重建图像上测量主动脉SMA夹角(AMA)、LRV近段最宽处前后径(D1)、经AMA处前后径(D2)并计算D1/D2比值。结果成人SMA、LRV在MDCT平扫图像上可见性较好。NCS组AMA、D1、D2、D1/D2分别为15.14°±3.54°,(11.00±2.38)mm,(2.76±0.43)mm,4.08±1.19;NCP组分别为22.42°±4.97°,(10.55±1.66)mm,(4.00±0.70)mm,2.70±0.53。两组AMA、D2、D1/D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DCT平扫可以提示或排除NCP、NCS的诊断。MDCT增强成像可以全面评估腹部血管形态和LRV侧支循环,结合临床可确诊NCS。
- 马爱冬吴涛
- 关键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胡桃夹综合征多排螺旋CT
- 多排螺旋CT在腰部肌群形态学参数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在腰部肌群形态学参数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下腰痛症状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扫描,于患者L3椎体最长横突水平测定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的横断面积以及CT值;观察组患者接受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指数(JOA)评估,其中患者依据JOA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不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患者一般资料及腰部肌群形态学参数。结果依据JOA评分,评分在17~23分之间27患者纳入为轻度组,评分在8~17分的20例患者纳入为中度组,评分≤8分的13例患者纳入为重度组。不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患者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的横断面积及CT值均存在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的横断面积、CT值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的横断面积、CT值为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多排螺旋CT下的腰部肌群形态学参数与腰痛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
- 吴茂明王俊华
- 关键词:下腰痛多排螺旋CT
- 多排螺旋CT在肺磨玻璃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估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200例病理证实为肺磨玻璃结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采取多排螺旋CT诊断,观察良性与恶性结节形态、边缘、内部特征、邻近结构征象和结节类型。结果:恶性组圆形/类圆形、分叶征、气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混合磨玻璃结节检出率高于良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多排螺旋CT对GGN的影像学征象与病灶类型进行综合分析,能对GGN的良恶性作出正确判断。
- 梅兴平滕刚
- 关键词:多排螺旋CT
- 多排螺旋CT检测联合血清GLP-1、PINP对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 探究多排螺旋CT检测联合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对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就诊的152例乳腺癌手术史的患者,根据术后双能X线检测是否出现骨质疏松分为骨质疏松组(62例)和非骨质疏松组(90例);患者均进行多螺旋CT以及双能X线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GLP-1、PINP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LP-1、PINP对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的临界诊断点;采用四格表分析多排螺旋CT联合血清GLP-1、PINP对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结果骨质疏松组CT值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GLP-1水平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PINP水平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血清GLP-1诊断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血清PINP诊断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881,CT值诊断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889,三者联合诊断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971。多排螺旋CT在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诊断中准确度为89.47%,灵敏度为91.11%,特异度为87.10%;GLP-1在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诊断中准确度为84.87%,灵敏度为87.78%,特异度为80.65%;PINP在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诊断中准确度为82.89%,灵敏度为85.56%,特异度为79.03%;三者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诊断中准确度为93.42%,灵敏度为94.44%,特异度为91.94%。结论血清GLP-1水平降低,PINP水平升高与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发生有关,多排螺旋CT联合血清GLP-1、PINP可提高乳腺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
- 黄河李大胜李欢徐海旺
-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胰高血糖素样肽1骨质疏松症
- 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肋骨骨折影像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为提高本病症检出率寻找一种有效检测手段。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间收治的46例肋骨骨折患者,分别对本组患者实施常规检测(X线检测)、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多排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比较不同扫描方法的实施结果。结果:比较三种技术的检测结果,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多排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两组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均高于X线检测技术,数据差异显著(P<0.05)。比较不同剂量下的图片质量情况,低剂量组的图片优良率与常规剂量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比较不同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情况,常规剂量组的辐射剂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肋骨骨折诊断中,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科学有效,与常规技术相比,该检测方法可以保障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并且所生成的图像质量满意,但是可以减少患者所承受的辐射剂量情况,满足临床需求,值得推广。
- 何晓炜游斌
- 关键词:肋骨骨折多排螺旋CT扫描低剂量扫描
- 多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型号多排螺旋CT(MSCT)扫描设备多平面重建(MPR)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就诊的350例疑似SP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时所用CT型号不同分为CT1组(101例)和CT2组(249例),CT检查后均进行MPR,并以复查时的临床综合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不同型号MSCTCT诊断SPN的价值。结果: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CT1组MPR诊断腺体前驱病变、肺癌、转移瘤、炎性肉芽肿及增殖灶的准确度分别为86.67%、88.89%、85.71%、98.53%,CT2组MPR诊断腺体前驱病变、肺癌、转移瘤、炎性肉芽肿及增殖灶的准确度分别为85.71%、96.55%、97.22%、98.55%。CT1组与CT2组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1和CT2的MPR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相近,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谈燊
-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孤立性肺结节灵敏度特异度
- 多排螺旋CT血管探针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在肾动脉狭窄中应用价值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多排CT血管探针技术(vessel probe,VP)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接受检查的疑似肾动脉狭窄患者110例,均对其进行VP检查、CT血管造影技术(CTA)检查,并将结果与金标准减影血管造影(DSA)相对比,计算VP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在110例疑似患者中,金标准方式共检出阳性50例,阴性60例;VP检查共检出真阳性48例,真阴性46例,诊断效能为:灵敏度96.00%(48/50);特异度为76.67%(46/60);诊断符合率为85.45%(94/110)。CTA检查诊断灵敏度为94.00%(47/50),特异度为73.00%(44/60),符合率为82.73%(91/110),VP检查与CT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肾动脉狭窄的诊断过程中,采用CTA检查能够获取具备高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图像。通过运用VP检查可以精确有效地检测斑块的范围、性质以及狭窄程度。此外,对比VP检查与CTA检查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两者在检出率方面并未展现出显著差异。
- 李国庆
- 关键词:肾动脉狭窄多排螺旋CT斑块性质
- 多排螺旋CT(MSCT)在不同位置触发扫描对低剂量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多排螺旋CT(MSCT)在不同位置触发扫描对低剂量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行低剂量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凭借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观察组以肺动脉干为触发扫描位置,行低剂量造影剂剂量及低KV扫描;对照组以升主动脉为触发扫描位置,行正常剂量造影剂及常规KV扫描。对比两组不同位置测量的CT值以及主、客观图像质量分级情况。结果:检查后,观察组与实验组造影剂剂量、肺动脉干水平上腔静脉CT值、肺动脉干CT值、支气管开口处主动脉CT值、支气管动脉CT值、背景噪声、信噪比、DLP、CTDIvol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发现支气管数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患者主、客观图像质量分级对比,两组图像质量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肺动脉干为触发扫描位置的低剂量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可获得与常规剂量扫描相近的图像质量,同时辐射剂量更低,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柳雪琴成启华李婷婷陈妙勤汪劭川孙政文
- 关键词:图像质量
- 急腹症影像学诊断中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的应用研究
- 2024年
- 评估分析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于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本院2022年9月~2023年8月收治的50例疑似急腹症患者(均为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对照各25例);观察组接受64排螺旋CT检测,对照组接受16排CT检测。两组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测并以此作为金标准。分别将影像学检测结果与病理金标准结果对比,确定真阳、真阴、假阳、假阴例数,计算并比对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将64排螺旋CT与16排CT影像结果加以描述,找出异同之处。结果 观察组检查结果:真阳、真阴、假阳、假阴例数分别为20例、4例、1例、0例,敏感度=20/(20+0)=100.00%;特异度=4/(4+1)=80.00%,准确率=(20+4)/(20+4+1+0)=96.00%。对照组检查结果:真阳、真阴、假阳、假阴例数分别为18例、3例、2例、2例,敏感度=18/(18+2)=90.00%;特异度=3/(3+2)=60.00%,准确率=(18+3)/(18+3+2+2)=84.00%。 64排螺旋CT相较于16排CT,影像清晰度更高,检查时间更少,能够避免受到更多干扰,能够更加清晰地识别微小病变和复杂结构。结论 诊断急腹症时,64排螺旋CT的检查结果准确率更高。
- 金加奇
- 关键词:急腹症16排CT
- 多排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2020年1月~2022年12月采集病例资料入档,对象为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均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在双盲原则下选择2名具备丰富经验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判定螺旋CT诊断结果,分析CT影像学特征;对比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平扫、增强扫描CT值。结果:80例疑似患者经CT诊断,检出肠系膜脂膜炎72例,检出率为90.00%;CT扫描征象:左中腹肠系膜出现云雾状密度增高影,存在清晰边界,密度不均匀,可见多发小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病变边缘呈脂肪环征与假包膜征;CT诊断结果:41例发现假包膜征,占比56.96%,图像显示肿块周围有软组织密度带,厚度约2~8mm,密度带分隔周围脂肪组织与肠系膜炎症,相比肿块右侧肿块前方与后方包膜相对厚;31例患者发现脂肪环征,占比43.05%,病变组织包绕肠系膜血管,但无侵犯,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内部小结节显示中等程度强化,CT图像显示环状低密度影,为正常脂肪组织,且平扫与增强扫描病变组织CT值无显著差异;病变组织平扫CT值和增强扫描CT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CT值(P<0.05)。结论: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技术,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得到准确病变特征性表现图像,且无创安全,方便快捷,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故可作为本病优选诊断方式。
- 叶秋菊傅良飞涂大有
-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肠系膜脂膜炎
相关作者
- 宋彬

- 作品数:439被引量:2,625H指数:2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肝细胞癌 X线计算机 CT表现 MRI
- 白玫

- 作品数:155被引量:716H指数:1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研究主题:多排螺旋CT 图像质量 CT 介入放射学 螺旋CT
- 丁长青

- 作品数:276被引量:61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丰县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MRI 体层摄影术 MRI表现
- 朱建兵

- 作品数:57被引量:209H指数:8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X线计算机 多排螺旋CT 体层摄影术 螺旋CT 胃癌
- 龚建平

- 作品数:244被引量:1,177H指数:17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 磁共振成像 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