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篇“ 多点民族志“的相关文章
多点民族志被引量:1
2019年
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俗学和人类学的一种基础性方法论,是反馈研究所得的主要手段。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俗学者希望通过对本土方法论概念"民俗"的阐发,来树立一种与民族志对标的方法论,但至今为止学界尚未就"民俗"的内涵与外延达成共识。从国际民俗学的实践来看,民俗学者对其田野调查过程与所得的学术性呈现方式中,"民族志"依旧是基本手段之一。
张多
关键词:多点民族志民俗学者方法论民俗志人类学
深描“分布式知识”:多点民族志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径
2024年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问题来自跨国的文化现象或社会流动。单点民族志已不足以应对一个日益流动、变化的液态世界。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多点民族志调查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多点民族志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是一个正在建设的领域,很多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仍模糊不清,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为此,本研究以多点民族志学者从事田野调查的经验材料为根基,并结合自己的“多点”调查经验,对该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讨论,从方法论层面回应了多点民族志调查中的诸多问题,以期有助于研究者在民族志传播研究中精确把握和使用该方法。
管成云
关键词:多点民族志分布式知识深描
野生菌的媒介传播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基于云南省南华县的多点民族志调查
近年来,在大众媒介和自媒体的传播以及产业的发展之下,野生菌已经成为了云南省重要的美食及地域文化代表,本文通过多点民族志的田野调查,对云南省内野生菌资源最为丰富、种类最多、产业发展最为繁荣的南华县进行调研。在调研点的选择上...
曹燕琴
关键词:野生菌媒介传播乡村社会变迁
多点民族志在全民合拍纪录片中的运用研究--以毕业作品《流动的乡村》为例
全球化时代里,随着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的发展,经典人类学那个封闭的、遥远的完美社区中已经难觅踪影,而人类学家所面临的田野也互相渗透,越来越多元。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普通人也可以依托多媒体设备记...
刘方慧
关键词:多点民族志乡村文化
牧区汉族的在地化——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草原的多点民族志调查被引量:3
2022年
清末以来,汉族持续迁入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草原,广泛分布到牧区和农区,逐渐形成深度融入型、点状嵌入型、带状嵌入型和悬浮型四种基本类型。本文通过对阿尔泰山草原6个社区的多点民族志调查,从“在地化”视角描述和分析牧区汉族社会文化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调查发现,共同性表现在农牧结合的生计方式、地方化的生活方式、简化的社会结构与融合性的文化等四个方面。差异性表现为牧业在家庭生计中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地方化的程度、与其他民族社会交往的频率与层次、对其他民族文化认识的深度和对阿尔泰山草原的了解认同等五个方面的区别。共同性与差异性是牧区汉族“在地化”的结果。一方面,迁入汉族需要调整生计与生活方式以适应阿尔泰山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迁入地重构社会结构,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迁入后因所处自然与人文“小环境”的不同,在生计与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观念等方面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文章认为,牧区汉族的“在地化”源于国家在场、边地情境与人群抉择三方面因素的互动,催生了具有牧区属性的社会文化特征。汉族“在地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本。
罗意
关键词:多点民族志
基于多点民族志的水族村落武术传承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多点民族志等方法,对水族村落武术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当下水族村落武术总体呈现出“化整为零”的现象:传承体系破碎、传承方式断裂、传承内容消逝,武术文化碎片化,武术传承青黄不接。水族村落武术“化整为零”的现象不仅仅是武术文化的破碎,更是蕴涵在武术文化中民族精神的解构与消逝。而水族地区村落武术“化整为零”的现象,只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武术的一个缩影。这种碎片化的现象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加以干预,抓以抢救、传承和保护。
陈吉顾晓艳
关键词:少数民族多点民族志
濠梁之辩:农村养老服务的政府补贴之困——基于对山西省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的多点民族志考察被引量:1
2021年
日间照料服务是解决现阶段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的新形式,政府补贴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一些地方的日间照料服务政府补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失灵现象:一方面政府不断投入资金,另一方面日间照料中心始终存在资金缺口且服务停滞。运用多点民族志研究方法,调查了山西省7个县/市的民政部门及12家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结果显示:差异化的补贴政策、补贴办法缺失和政策执行不到位,造成了补贴浮动;政府补贴覆盖不了照料中心正常运营所需的刚性支出,导致部分照料中心陷入运营困境,并出现了政府补贴是停止还是继续的争论。针对该争论,从政治性和理性方法两个维度进行讨论。为农村日间照料中心提供补贴是政府履职的题中应有之义;照料中心良性运营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但其运营陷入困境则与政府补贴不足呈正相关。结论:政府补贴仍要继续并宜加大补贴力度。建议:理顺各级政府及部门之间关系,具体化考核与评估办法,合理化政府补贴政策,等等。
刘茜景灏孙婷
关键词:政府补贴多点民族志
草根媒介:社会转型中的集体身份建构——对贵州西部方言苗语影像的多点民族志研究
2021年
边缘群体通常是他者再现和社会动员的对象,很少被看作媒介生产的主体。但是在社会转型和技术变迁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自发的集体影像生产。例如贵州西部苗语方言区的群众使用族群自身语言、自行生产、在族群内部流通消费的苗语影像。这些自发的影像生产活动表明,边缘群体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力,改变了媒介生产和使用中的角色设定。本文基于在贵州、福建等地对苗语影像传播过程的多点民族志观察,描述了苗语影像的生产组织和传播过程;说明了西部苗族农民工群体借助苗语影像生产形成的跨空间族群网络;阐释了西部苗族农民工群体使用苗语影像重新想象和建构族群身份与族群"传统"的具体过程。通过对苗语影像的形态、产生的条件以及功能的探索,提出苗语影像是一种大众文化工业之外,也是在专业主义范畴之外的"草根媒介"的理解方式。研究表明,在大众媒介与另类媒介之外存在边缘群体自发的集体媒介生产——草根媒介的形态。作为媒介生产主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利用影像生产和消费来自我建构族群身份,建构他们的集体身份。
张祺
多点民族志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及反思——以《他乡的童年》为例
2020年
民族志作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研究方法,在纪录片中被广泛应用。定点的、静态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在人类学传统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单一的、单点的纪录片创作方法受到挑战,需要探索一种更能反映全球动态变迁的研究方法。美国学者乔治·马库斯在20世纪90年代开创了多点民族志研究方法,为观察型民族志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和传播景象。本文以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为例,论述多点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影像实践价值。
刘艳
关键词:纪录片多点民族志
多点民族志的探索与实践--对少数民族文学资源的网络调查及保护被引量:2
2020年
在合作人类学多点民族志的理论架构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文学为中心,展开以网络爬虫、数据库技术为支持的数字人文分析。首先考察自媒体时代文学话语空间变迁带来的资源获取问题。其次通过对爬虫技术的详细描述,提出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少数民族文学网络文本查询及搜集的示范案例。最后关注如何进行少数民族文学资源的数字化可视呈现,用数据库方式对少数民族文学加以归类和保存。以期从新的方法及角度,经由数字科技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使用经验,为少数民族文学乃至更广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传承与保护提供参加与借鉴的案例。
杨一
关键词:多点民族志

相关作者

高一飞
作品数:12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医学人类学 艾滋病预防 人口流动 艾滋病 建设工地
马丹丹
作品数:51被引量:70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志 中产阶级 中产阶层 人类学 田野调查
罗意
作品数:44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新疆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 定居 个案 哈萨克族
胡鸿保
作品数:116被引量:59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人类学 民族志 社会学 功能学派 学科史
乔治·马库斯
作品数:2被引量:49H指数:2
供职机构:加利福尼亚大学
研究主题:多点民族志 文化批评 人类学 民族志 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