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108篇“ 大学课程“的相关文章
基于个人本位课程文化的大学课程自主改革研究
2024年
个人本位课程文化体现出显著的人本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倾向,其尊重学生自主能动性、强调多样性与包容性,具有鲜明的灵活性、交互性与多主体性特征,影响着大学课程自主改革的目标差异化制定、内容的自主选择与开发、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课程评价的民主参与。面对当前大学课程自主改革的发展难题,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协作,破解传统观念桎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创新制度环境、协调文化心理与社会实践,推动个人本位课程文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彭蕾刘佳孟克李凤云钱小龙
关键词:课程文化个人本位大学课程课程改革
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基于对课程建设核心主体的访谈分析
2024年
构建课程建设的科学理论模型对于加强和改进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课程理论研究专家、应用型大学教师、行业企业人士3类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核心推进主体的深入访谈,借助Nvivo 8.0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聚类整合相关概念结构得到了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理论模型,并通过对3096位应用型大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理论模型,最终得到了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保障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及若干核心概念点的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应在课程设计上深入落实产教融合理念,在课程实施上促使校企协同开展各类课程教学活动,在课程管理上校企合作推进课程建设过程中人、财、物等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在课程保障上校企合力创设良好的课程建设条件。
胡万山韩佳钰
关键词: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保障
高深知识视角下的大学课程:内涵及评价
2024年
文章从高深知识的角度探究大学课程的内涵,构建了包括专门化、高阶认知、研究性、跨学科性、社会适应性等五个关键特征的评价指标。通过对2021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数据及质性访谈材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大学课程是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尤其是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对所有类型高校学生的教育收获均具有重要的激发作用,但中国各类院校整体课程质量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尤其在社会适应性、高阶认知、研究性和跨学科性等方面有较大不足。此外,应用型院校课程质量的各项指标得分均显著低于学术型院校,在课程上未能实现特色发展以及发挥比较优势。
文雯周璐陈毅卓
关键词:大学课程课程质量评价高深知识高校分类
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以燕山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2024年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托对燕山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的实证调研,梳理分析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王娜
关键词:思政课程立德树人
基于“雨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课程教学实践被引量:2
2024年
围绕传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将现代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用于大学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不能回放、过程性考核费时费力以及课堂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雨课堂”的引入,压缩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成本,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李晓伟
关键词:大学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
整体论视域下的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评价逻辑、特征与生成
2024年
大学课程教学评价目前存在若干典型的还原论导向,即目标导向、内容导向、过程导向、收获导向、工具导向和形式导向等。整体论观照下的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实乃目标、内容、过程、收获、工具和形式诸因素共塑的产物。从具体特征上看,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以知识性、育人性和方法性为固本基石,以艺术性、风格性和张力性为高位引擎,以类层性、多样性和时变性为行动方略,以关联性、谱系性和整合性为思维总则。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是在系统关联中生成的整体,包括空间维度的构成要素的整体生成和时间维度的过程单元的整体生成。
李枭鹰郭新伟
关键词:大学课程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程体系设立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对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立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我国当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提出对策建议,详细介绍其课程体系的设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张继成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对接的教学改革探索
2024年
文章探讨了让大学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教学改革措施。研究发现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通过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和推广问题导向学习方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此外,教学评价体系的多维度改革确保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公正评估。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在线教育和大数据分析,进一步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案例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还切实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有效推动了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秦嗣权
关键词:大学课程设置就业市场需求教学改革
开放大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研究
2024年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起来,推动教师做到既育人、又教书,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体系。开放大学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但面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融合中的难点,应明确开放大学课程思政的独特性及任务,深入分析协同育人的现实问题,探索以资源整合、方法优化、评价优化为抓手的实现路径,以期打造一个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协同育人范式。
周巧曹迪
关键词:思政课程
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嵌入大学课程?——基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案例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课程变革是大学深度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各国在2025年前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各级教育系统的核心课程。英国是较早通过大学课程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家,其中曼彻斯特大学在办学定位上将“社会责任”与“教学”“科研”并重,着力通过课程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嵌入课程体系,曼彻斯特大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可持续发展慕课、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和跨学科可持续发展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主题内容融入多个学科;在课程教学方面,采用了混合式教学并重视探究式学习。曼彻斯特大学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嵌入课程的策略,能够在发挥课程对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嵌入课程以及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方面为我国提供启示。
缪学超胡玲
关键词:大学课程

相关作者

叶信治
作品数:86被引量:613H指数:14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大学课程 大学教学 大学生 课程
王一军
作品数:63被引量:143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大学课程 个人知识 高深学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资源开发
李枭鹰
作品数:147被引量:1,160H指数:17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强国 学科建设 教育
朱晓刚
作品数:56被引量:203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通识教育 大学课程 课程 大学教育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常思亮
作品数:53被引量:266H指数:10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大学课程 研究生教育 课程 实证分析 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