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8 篇“ 孕前体重 “的相关文章
基于年龄分层的孕前 体重 指数与分娩巨大儿风险的关联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孕妇孕前 体重 指数(BMI)对新生儿出生体重 及分娩巨大儿风险的影响。方法应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首次产前检查并在本院分娩的孕妇,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获取临床信息,依据新生儿出生体重 分为非巨大儿组(12191例)和巨大儿组(82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嵌套立方样条函数分析孕前 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 的非线性相关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按年龄分层,逐层分析孕前 BMI与分娩巨大儿风险的关联。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015例孕妇,巨大儿分娩率为6.33%(824/13015)。巨大儿组孕妇的孕前 BMI显著高于非巨大儿组[分别为(23.1±3.4)、(21.6±3.1)kg/m^(2)],年龄大于非巨大儿组[分别为(32.1±3.6)、(31.7±3.7)岁],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孕前 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 总体上呈正相关。与孕前 BMI为18.0 kg/m^(2)的孕妇相比,孕前 BMI为15.0 kg/m^(2)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 降低了121 g(95%CI为35~183 g),孕前 BMI为20.0 kg/m^(2)、25.0 kg/m^(2)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 分别增加了78 g(95%CI为54~102 g)和182 g(95%CI为151~213 g)。(3)孕前 BMI每增加1.0 kg/m^(2),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14%(OR=1.14,95%CI为1.11~1.16;P<0.001)。按年龄分层分析显示,27~38岁的孕妇孕前 BMI升高均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分娩率,其中,37岁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受孕前 BMI影响最大(OR=1.33,95%CI为1.17~1.51;P<0.001)。(4)稳定性及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前 BMI为18.0~<25.0 kg/m^(2)孕妇的孕前 BMI对分娩巨大儿的风险有显著影响(OR=1.23,95%CI为1.17~1.29;P<0.001),其他孕前 BMI分层孕妇的孕前 BMI对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均无显著影响(P均>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血脂异常均不是孕前 BMI与巨大儿关联的中介因素,分别排除3种因素后,孕前 BMI对分娩巨大儿风险的� 伍绍文 张宁关键词:人体质量指数 年龄因素 出生体重 巨大胎儿 孕前 体重 指数及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邸玲玲孕前 体重 指数与子代先天性肾脏及尿路畸形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2024年 目的探讨孕前 体重 指数(BMI)与子代先天性肾脏及尿路畸形(CAKUT)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参加中国出生人口队列研究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于孕6~13+6周入组时采用电子数据采集系统中的结构化问卷收集基线信息;于孕中、晚期及分娩期进行随访,收集子代CAKUT的诊断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子代发生CAKU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孕前 BMI与子代CAKUT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6893例孕妇,其中有398例(0.70%)孕妇的子代诊断为CAKUT。根据有无CAKUT,将研究对象分为CAKUT组(398例)和非CAKUT组(56495例)。CAKUT组孕妇年龄、孕前 BMI水平、孕前 超重及肥胖比例、孕早期收缩压升高的比例、既往妊娠有出生缺陷的比例及新生儿男性比例均显著高于非CAKU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 BMI升高及孕前 超重、肥胖均为子代发生CAKU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显示,孕前 BMI与子代CAKUT发生风险呈线性正相关(P<0.05)。结论孕妇孕前 BMI水平增加及孕前 超重、肥胖为子代发生CAKUT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恩婕 高屾 刘瑞霞 苏少飞 杨丽 张建明 刘建辉 谢双华 张玥 岳文涛 阴赪宏关键词:体重指数 队列研究 双胎妊娠孕产妇孕前 体重 指数及孕期增重与母婴不良结局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观察双胎妊娠孕产妇在孕前 后体重 指数(BMI)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增重程度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3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分娩的140例双绒毛膜双胎妊娠足月分娩的产妇,按照孕前 BMI分为低体重 组、正常体重 组、超重肥胖组;按照孕期增重情况分为增重过少组、增重适宜组、增重过多组,分析各组的母婴不良结局。结果:超重肥胖组增重过多比例与低体重 组、正常体重 组孕产妇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窘迫、巨大儿发生率>低体重 组>正常体重 组,超重肥胖组胎盘早剥发生率>低体重 组及正常体重 组,超重肥胖组出生体重 >正常体重 组>低体重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巨大儿发生率>增重过少组>增重适宜组,增重过多组胎盘早剥发生率>增重过少组及增重适宜组,增重过多组出生体重 >增重适宜组>增重过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 BMI超重肥胖者在孕期出现增重过多的风险高于正常体重 及体型偏瘦者,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影响母婴健康。 李梅 杨芳平 朱丽慈 钟松香 郑剑兰关键词:双胎妊娠 孕前体重指数 孕期增重 孕前 体重 指数及孕期体重 增长情况与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2024年 【目的】探讨孕前 体重 指数(BMI)、孕期体重 增长情况与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定期产检的100例孕妇,依据孕妇孕前 BMI分为肥胖和超重组(A组,肥胖为BMI≥28 kg/m^(2),超重为24.0 kg/m^(2)≤BMI<28 kg/m^(2))、低BMI组(B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C组,18.5 kg/m^(2)≤BMI<24.0 kg/m^(2));根据孕期体重 增长情况分为体重 增长不足组、适宜组、过多组。比较各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情况;采用Spearman分析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孕前 BMI和孕期体重 增长情况的相关性。【结果】A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率均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 增长过多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轻度子痫前期发生率、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率均高于孕期体重 增长适宜组和不足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 超重和肥胖、孕期体重 增长过多与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显著相关(P<0.05)。【结论】孕前 超重、肥胖以及孕期体重 增长过多是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因素,产科医护人员需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育龄期女性,尤其是超重与肥胖女性的孕前 及孕期体重 管理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工作。 李敏仪关键词:人体质量指数 孕期体重增长 数据相关性 孕前 体重 指数及孕期血糖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围产期结局的影响2024年 目的:探讨孕前 体重 指数(BMI)及孕期血糖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于黄河三门峡医院分娩的206例GDM孕妇,以孕前 BMI为依据分为低BMI组(孕前 BMI<18.5 kg/m2)、BMI正常组(18.5 kg/m2≤BMI<25.0 kg/m2)及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2),分别为23例、148例及35例;孕24~28周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并记录血糖水平。记录各组孕妇及新生儿的妊娠结局。结果:空腹、服糖后1 h以及2 h血糖水平超重肥胖组>BMI正常组>低BMI组(P<0.05)。超重肥胖组孕妇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超重肥胖组新生儿发生早产、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比例明显高于低BMI组和BMI正常组(P<0.05)。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组,控制不良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比例明显高于控制理想组和对照组(P<0.05)。控制不良组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较控制理想组、对照组更高(P<0.05);而控制理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 BMI高可对孕妇孕期血糖产生影响,是GDM孕妇围产结局的影响因素之一;有效控制GDM孕妇的血糖水平,可减少孕妇与新生儿的并发症,改善母婴妊娠结局。 杨元元 杨盼 万瑞关键词:血糖 葡萄糖耐量试验 体重指数 基于孕前 体重 指数的早孕期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预测妊娠期糖尿病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孕前 体重 指数(pre-pregnancy body mass index,pre-BMI)孕妇早孕期(孕8~12周)空腹血浆葡萄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早孕期FPG≤5.6 mmol/L的单胎妊娠孕妇9710例,根据pre-BMI分层,分别为<18.5(n=1406)、≥18.5~<25.0(n=7162)、≥25.0~<30.0(n=978)及≥30.0 kg/m2(n=164)。同一pre-BMI分层孕妇,按早孕期FPG分为4组(<4.5、≥4.5~<4.8、≥4.8~<5.1及≥5.1 mmol/L)。运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GDM的危险因素,并根据pre-BMI进行分层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早孕期FPG预测GDM的效能。结果早孕期FPG≤5.6 mmol/L的单胎妊娠孕妇GDM发生率为12.3%(1197/9710)。pre-BMI<18.5 kg/m2时,早孕期FPG<4.5、≥4.5~<4.8、≥4.8~<5.1和≥5.1 mmol/L的孕妇发生GDM的OR值(95%CI)分别为0.041(0.015~0.409)、1.834(1.089~3.088)、6.779(4.041~11.371)和13.723(5.560~33.871);pre-BMI≥18.5~<25.0 kg/m2时,分别为0.048(0.012~0.203)、2.573(2.091~3.168)、9.023(7.240~11.245)和9.158(6.484~12.937);pre-BMI≥25.0~<30.0 kg/m2时,分别为0.108(0.053~0.446)、1.698(1.064~2.654)、7.537(5.285~13.080)和9.994(5.613~18.218);BMI≥30.0 kg/m2时,分别为0.098(0.072~1.015)、2.888(0.911~9.157)、13.674(3.480~53.736)和20.509(6.674~63.019)。全体孕妇中,早孕期FPG预测GDM的最佳界值为4.7 mmol/L,曲线下面积为0.752,早孕期FPG≥4.7 mmol/L时发生GDM的风险升高(OR=17.356,95%CI:13.757~21.896,P<0.001)。结论早孕期FPG≤5.6 mmol/L的单胎妊娠孕妇中,早孕期FPG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一pre-BMI分层孕妇,随着早孕期FPG的升高,其发生GDM的风险逐渐升高。早孕期FPG对预测GDM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王兰英 施姚 毛舟芬 杨恩 陈桂丽 马建婷关键词:空腹血浆葡萄糖 妊娠期糖尿病 PRARGC1A基因多态性与孕前 体重 指数的交互作用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PRARGC1A基因rs8192678位点基因多态性、孕前 体重 指数(BMI)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与妊娠期糖尿病(GDM)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待产的292例GDM患者(GDM)和292例非GDM患者(对照组)。检测外周血中rs8192678基因多态性和孕前 BMI。分析基因与孕前 BMI的交互作用与GDM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孕前 超重/肥胖(OR=2.36,95%CI为1.531~3.643)与GDM易感相关;携带CT+TT基因型、TT基因型增加GDM患病风险。此外,显性模型(CT+TT)与孕前 超重/肥胖存在联合作用;隐性模型TT基因型与孕前 超重/肥胖存在联合作用,均增加GDM发病风险。结论:孕前 超重/肥胖是GDM的危险因素;PRARGC1A基因rs8192678位点可能是GDM的易感基因,且与孕前 超重/肥胖存在联合作用。 张喜荣 史绪生 李斐 郭志茹 易彬 王燕侠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LOGISTIC回归 孕前 体重 指数与孕期高血脂相互作用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中的干预分析2024年 目的研究孕前 体重 指数(pBMI)与孕期高血脂相互作用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2年5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GDM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产检的100名孕期糖耐量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BMI情况、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其分类,分析GDM发生与pBMI异常与及孕期高血脂水平交互作用的关系,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GDM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pBMI情况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G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血脂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预测模型包含pBMI、血脂水平这两个因素(P=0.001),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TG水平、高TC水平、高TG水平+高TC水平、超重/肥胖均是发生GDM的影响因素(P<0.05);GDM发生风险最高的因素是超重/肥胖合并高TG水平(OR=14.351),且高TG水平患者中超重/肥胖者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者(OR=2.242)。结论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为pBMI异常及孕期高血脂,两者能够发生交互作用,超重/肥胖孕妇合并高TG水平会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陶鸿亮 黄丹丹 周洁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体重指数 高血脂 孕前 体重 指数与妊娠期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孕前 体重 指数(BMI)与妊娠期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及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做产前检查的孕妇103例,按照孕前 BMI分为低BMI组13例、正常BMI组53例、高BMI组37例,比较3组空腹、1 h、2 h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脂代谢指标[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妊娠不良结局发生情况,以妊娠结局为因变量,以年龄、BMI、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既往流产史、既往妊娠史、吸烟史、饮酒、阴道大量出血、宫内大血肿为自变量,分析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低BMI组、正常BMI组、高BMI组空腹OGTT、1 h OGTT、2 h OGTT、TG、TC、LDL-C水平依次升高,HDL-C水平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BMI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BMI组、低BMI组(P<0.05)。103例患者共有34例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BMI正常是妊娠不良结局的保护因素(P<0.05),阴道大量出血、宫内大血肿是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前 BMI高会导致高血糖,高TG、TC、LDL-C,低HDL-C,导致妊娠不良结局。保持BMI正常可减少妊娠不良结局,对阴道大量出血、宫内大血肿孕妇需做好妊娠不良结局预防干预措施。 马靖茹 郝素芳 高瑞平 谷向向关键词:体重指数 妊娠期 糖脂代谢 影响因素
相关作者
刘学敏 作品数:19 被引量:208 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研究主题:重度子痫前期 体重指数 孕前体重 妊娠期糖尿病 甲状腺激素类 杜鹃 作品数:84 被引量:637 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研究主题:妊娠期 子痫前期 妊娠 妊娠期糖尿病 体重指数 李霞 作品数:51 被引量:244 H指数:10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产妇 护理 产房 剖宫产 妊娠 丁丽丽 作品数:63 被引量:220 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研究主题: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 营养风险筛查2002 营养状态 孕期 阴赪宏 作品数:553 被引量:2,661 H指数:2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研究主题:肝纤维化 广州管圆线虫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脓毒症 急性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