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 篇“ 季内振荡 “的相关文章
热带大气季内 振荡 对中国冬季持续低温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5年 利用1959—2011年中国522个站点冬季日平均温度资料,选出期间中国发生的持续低温事件,统计了MJO位于各位相时中国各区域发生持续低温事件的概率,并试图从垂直速度以及经向环流异常入手,研究MJO影响中国冬季持续低温事件的机制。统计研究表明,MJO位于2、3位相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持续低温事件的概率相对更高。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在MJO位于5、6位相时,也有相对较高的概率触发持续低温事件。而MJO位于7位相时中国南方地区发生持续低温事件的概率较高。从影响机制看,MJO能够激发出西北向传播的Rossby波,引起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在副热带亚洲地区激发出大气异常显著的垂直运动,影响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形势,进而改变冷空气活动的路径或区域,导致中国冬季的持续低温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 张伟 江静关键词:MJO 经向环流 西北太平洋SST季内 振荡 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季内 振荡 的关系 被引量:13 2014年 利用NOAA逐日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NCEP/NCAR逐日风场和比湿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气候SST的低频周期,进一步分析了夏季西北太平洋SST季节内振荡 与中国东部同期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北太平洋季节内SST异常影响中国东部同期季节内降水最显著的三个区域为:长江中游及华南沿海;江淮流域;华北大部。其影响途径主要是通过西北太平洋季节内海温与850 h Pa环流场之间相互作用,在东亚沿岸自南向北逐渐形成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的波列结构,引起东亚沿海局地水汽的辐合辐散,使得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雨带从江淮流域向华北推进(从华北南撤到长江中游及华南沿海地区)。 李丽平 罗婷亚洲季风区夏季大气热源季内 振荡 特征分析 用张博等(2009)1950-2006年逐日整层(1000-100 hPa)大气热源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青藏高原及拉萨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气候变率及季内 振荡 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用Lanczos数字滤波器和Morle... 罗璇关键词:亚洲季风区 大气热源 环流异常 气候变率 小波分析 文献传递 热带对流和环流季内 振荡 强度与海表温度关系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2009年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LR)、风场和海表温度(SST)资料,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ISO)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是OLR和风场季内 振荡 最主要的共同活跃区。对比分析了OLR和风场季内 振荡 强度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的年际异常关系,发现OLR季内 振荡 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存在显著局地正相关关系,即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和热带西南太平洋区域,当海表温度正(负)异常时,OLR季内 振荡 增强(减弱),特别在冬春季节这一关系更清楚。除个别区域外,风场季内 振荡 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不存在类似OLR的局地关系。OLR和风场季内 振荡 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局地和非局地关系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要素特性的本质差异。但两种要素季内 振荡 强度在ElNin~o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基本一致,即在气候场中季内 振荡 活跃的区域,事件发生之前季内 振荡 会增强,并逐渐向东传播,事件发生之后这些区域振荡 减弱。 李丽平 王盘兴 管兆勇关键词:海表温度 EL 热带风场季内 振荡 强度与海表温度异常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NCEP/NCAR逐日风场及英国气象局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对流层高低层风场季内 振荡 强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年际及年代际异常特征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是高低层风场季内 振荡 终年均活跃的区域。对流层高低层风场季内 振荡 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均不存在确定的局地关系。风场季内 振荡 能量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良好对应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Walker环流减弱,导致亚洲区域季风季内 振荡 强度减弱,赤道太平洋区域200hPa(850hPa)风场季内 振荡 在赤道东太平洋增强(减弱),在印度洋东南部—印尼—中西太平洋的暖池区域减弱(增强),促进了ElNino事件的增强。对流层高低层风场季内 振荡 强度年际异常与ElNino事件关系密切,这一特征在低层(850hPa)风场表现更显著。在事件发展初期,热带中西太平洋区域850hPa风场季内 振荡 异常增强并东移,事件发生之后这些区域能量减弱。大气季内 振荡 可能是ElNino事件的激发因素。 李丽平 王盘兴 徐学义 林中庆关键词:风场 海表温度 年际年代际变化 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季内 振荡 特征分析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根据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建立和活动范围的气候学时空分布特征,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大气10-20天低频振荡 的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特征。得... 刘刚 沈柏竹 廉毅 曹玲文献传递 太平洋区域季内 振荡 的一种负反馈过程 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1981—2002年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NMC)逐日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10 m高处风场(V)及逐月混合层厚度(mixed layer depth,mld)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季内 振荡 的气候及异常特征,重点探讨了北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季内 振荡 的维持机制。研究发现,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存在3个季内 振荡 强度气候高值区,即热带东太平洋(终年存在)、西北太平洋(北半球春、夏、秋存在)、西南太平洋(南半球夏季前后存在),它们出现在气候混合层厚度最小的区域和季节。海表温度季内 振荡 强度年际异常与混合层厚度年际异常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物理上,这种关系比它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更直接。北太平洋区域5—9月地面风场与海表温度季节内振荡 的基本耦合模态揭示出以漂流和感热输送为动力的一个负反馈过程,它存在于薄混合层海区,这是该海区强海表温度季内 振荡 的维持机制。 李丽平 王盘兴 管兆勇关键词:季内振荡 海表温度 热带对流季内 振荡 强度异常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季内 振荡 (ISO)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重点研究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最强的OLR季内 振荡 主要位于高海表温度(SST)区,即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终年存在,冬、春季最强,振荡 中心偏于夏半球。OLR季内 振荡 强度年际异常显著区域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西北太平洋区域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它与SST年际异常存在局地正相关关系,伴随环流的辐合辐散,并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另外,El 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区域OLR季内 振荡 增强,其中心随事件的发展逐渐东移,事件发生后这两个区域ISO减弱,这与OLR季内 振荡 强度年际异常显著的区域具有内在连贯性。海表温度是决定OLR季内 振荡 强度季节变化、年际异常的一个关键因子。 李丽平 王盘兴 管兆勇 杨松关键词:季内振荡 热带对流 海表温度 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季内 振荡 特征分析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根据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建立和活动范围的气候学时空分布特征,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大气10-20天低频振荡 的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特征。得... 刘刚 沈柏竹 廉毅 曹玲关键词:副热带季风 气候学 文献传递 热带对流季内 振荡 强度季节和年际变化及与海表温度关系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记为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季内 振荡 (ISO)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重点研究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最强的OLR季内 振荡 主要... 李丽平 王盘兴 管兆勇 杨松关键词:季内振荡 热带对流 海表温度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李丽平 作品数:141 被引量:863 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华南前汛期 年代际变化 季内振荡 极端降水 海表温度 王盘兴 作品数:216 被引量:1,565 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环流指数 海表温度 夏季 降水 大气环流 管兆勇 作品数:279 被引量:1,767 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夏季 年际变化 ENSO 大气质量 北半球夏季 张凌云 作品数:4 被引量:1 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大气环流异常 春旱 季内振荡 干旱特征 个例 何金海 作品数:566 被引量:7,326 H指数:4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夏季 大气环流 降水 青藏高原 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