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7篇“ 学术论争“的相关文章
- 许渊冲与许钧的学术论争焦点及其启示
- 2024年
- 本文简要回顾了许渊冲与许钧的学术论争过程,对两人论争的缘由做了梳理与阐述,指出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本质、方法和目的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就许渊冲与许钧学术论争的意义与启迪做了探讨,强调学术论争,要重在关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建构健康而理性的学术空间和推动翻译活动与翻译研究的发展。
- 祝一舒
- 关键词:《红与黑》学术论争
-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再评戴史翠《常规帝国的不确定性》引发的学术论争
- 2024年
- 戴史翠的个人专著《常规帝国的不确定性》出版后,在海内外学界引起广泛争议。2023年9月乔志健发表长篇书评,之后相继有几位学者对之表达批评意见,并引起作者撰文回应,提出反批评。对于这场学术论争进行重新审视,针对彼此在专业知识、方法论等方面的巨大分歧,提出系统批评,并对戴书核心论证的“18世纪清朝的行政革命”,结合相关史料尝试提出不同的思考维度,冀收抛砖引玉之效。
- 孙家红
- 关键词:不确定性书评
- 费孝通与顾颉刚的人生交谊及学术论争
- 2023年
- 在1993年第11期《读书》杂志上,费孝通先生发表了《顾颉刚先生百年祭》一文,其中追忆了一段自己与顾先生的往事,描述的正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场关于民族问题的大讨论,也有学者称之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争。关于此次民族问题的论争,学界大多认为顾颉刚、傅斯年与费孝通、吴文藻分属两个阵营。笔者在翻阅12卷本《顾颉刚日记》时,偶然在1932年冬至这天的日记中发现寒寒数语“归,宴客,至十时许客散……今晚同席:费孝通……”笔者旋即意识到这大概应是二人最早的交往记录!照此说来,在1939年之时,顾费二人是已有多年交往基础的“旧年故交”了。本文试图重建顾刚与费孝通生活世界之关系脉络,还原彼时学术论争的本来面目。
- 徐义强
- 关键词:学术论争费孝通先生吴文藻傅斯年
- 经验与理论:以海外学者近代中国经济研究的学术论争为中心
- 2023年
- 海外学者关于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的学术论争,无论是解释近代中国经济衰落的“马尔萨斯陷阱”理论,还是解释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斯密型动力”理论,实质上皆将“英国道路”视为普适性现代化道路。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经济史理论无法否定将英国道路作为重要参照系,但要超越将英国道路作为普适性现代化道路的认识,“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主张真正回到实践,通过对“悖论社会”深入研究以反思“规范性认识”,这种研究进路为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经济史理论提供重要启发。
- 赵刘洋
- 关键词:马尔萨斯陷阱
-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脉络的早期思考——费孝通与顾颉刚的人生交谊及学术论争被引量:3
- 2023年
- 顾颉刚与费孝通是中国历史学界、人类学界两座学术高峰,但关于二人之间关系,惜乎一直没有引起学界关注。笔者以20世纪30、40年代“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争入手,基于《顾颉刚日记》对论争前后顾颉刚与费孝通交往的记载,考察二人关系,试图以“人生史”的视角重建顾颉刚与费孝通生活世界之关系脉络。通过梳理《顾颉刚日记》中有关费孝通与顾颉刚私下交往的记载,最大限度地靠近历史现场,还原彼时学术论争的本来面目。面临民族危难,顾颉刚深感急需凝聚国民精神以共赴国难,时势驱使他完成了“一个中华民族”的概念建构,这体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本土家国情怀。面对复杂时势,费孝通也选择以国家情怀为上。此次论争很可能是二人默契配合的结果,也即一种基于国家大义的“善意的共谋”,堪为构建“中华民族”观念的早期思考之一,不但可以从中窥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最初的身影,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 徐义强
- 1950年代范文澜与尚钺学术论争再析被引量:1
- 2022年
- 范文澜、尚钺均为颇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两人1950年代的学术分歧与论争,影响甚广。回到彼时语境,深入梳理考察这一学术争论,可以看到其中既有学者的个性意气,也有彼此的学术自信与著作争胜,更牵涉到中国史学与苏联史学、史学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争论背后的一些因素、一些考量,即便作为当事者的尚钺恐怕也未能清晰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不宜仅着眼于分析双方学术争论的文本,还需要知人论世,若能兼顾学术的内史与外史,从人际关系、学术脉络、时代背景、国际因素等多个方面加以考察,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或许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 赵庆云
- 关键词:尚钺学术论争
- 尊尊之义:清中叶学术论争视域下的《三纲制服尊尊述义》
- 2022年
- 夏炘为清代中后期的重要学者,《三纲制服尊尊述义》为其阐发《仪礼·丧服》制服原理的著述。有关该书在清代学术史中的地位,尤其是与凌廷堪《封建尊尊服制考》一文的关系,历来聚讼纷绘。通过梳理该书的文献征引情况、分析比对两部著述基于经说的整体思路,本文认为,《三纲制服尊尊述义》与《封建尊尊服制考》都重视“尊尊”原则对解释《仪礼·丧服》体系的意义。然而,后者将父尊、宗子之尊统摄于封建制中的君尊之中,使得家庭、宗族中的“尊尊”历史化为封建制下的特殊产物,由此引向对现实与历史中相关礼仪实践的批评。《三纲制服尊尊述义》则从三纲出发推衍诸服制,并从根本上反对将父尊、宗子之尊与封建的君之尊相捆绑的路径,强调三纲尊尊所推衍的人伦秩序恒常不易的普遍意义。因此,《三纲制服尊尊述义》应被视为是在吸收《封建尊尊服制考》以“尊尊”原则解释丧服体系这一思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回应。
- 洪哲泓
- 关键词:凌廷堪
- 当社会问题遇到方法论——从一部城市田野志引发的学术论争看美国社会学的危机
- 2021年
- 戈夫曼所著的《在逃:一个美国城市中的逃亡生活》是一部反映当代美国社会矛盾冲突的城市田野志,作者采用了浸入式参与观察方法。该著作受到公共媒体的关注,但也收到学术界一些负面评价,特别是其田野方法和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有关论争涉及身份政治、科学哲学和公共社会学。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看,该论争事件显示,社会学知识生产倾向于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激化时;而社会学的科学品质倾向于要求自治和遵从自我规律,并与社会争议问题保持距离。
- 童小溪战洋
- 关键词:知识社会学公共社会学社会问题研究伦理
- 成果与局限:试论我国首次体育学术论争
- 2020年
-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学界的探索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当代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和思想资源。出于复杂原因,当时被“双百”方针孕育而生的首次体育学术论争,鲜有人提及。在学界内外争鸣氛围的激励下,这次论争系统总结了当时体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空前活跃了体育研究氛围,也促使篮球战术、体育内行与外行、武术渊源和发展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得以深入展开;而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致使其偏离了体育场域且未能充分关注基本国情;从研究者的态度、论争者的遗憾和体育界的反思等层面,对我国首次体育学术论争及其深远影响进行研判。
- 李凤梅
- 关键词:体育问题
- 《大同书》的成书年代及其思想实质——重温那场历经六十年的学术论争
- 2020年
- 20世纪50年代起,史学界发生过一场关于《大同书》成书年代及其思想实质的论争,虽然波及范围不广,但持续时间长久,备受学术界关注。汤志钧先生不迷惑于康有为的自述,不信从学者的不同论说,而是从诸多著述、诗文、记述中去挖掘,去钩稽,去探究,确定康有为在"倒填年月"。即便是在学术界展开辩论,莫可端倪,自己处于"少数"时,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相信考证、辨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始终不变观点,直至上海和天津深藏的《大同书》手稿被发现。
- 汤仁泽
- 关键词:《大同书》
相关作者
- 申海龙

- 作品数:25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灌输论 灌输教育 学习型政党 建设学习型政党 布哈林
- 彭彩霞

- 作品数:19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研究主题:课程政策 课程改革 回眸 课程 课程政策研究
- 汤仁泽

- 作品数:31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研究主题:崇厚 今文经学 外交 辛亥革命前后 庄存与
- 陈勇

- 作品数:126被引量:19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
- 研究主题:钱穆 无人艇 唐代 交往 石墨烯
- 童小溪

- 作品数:22被引量:7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研究主题:乡土中国 城中村 中国城市化 公共社会学 社会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