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546篇“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的相关文章
- 卫生行业标准WS/T 230—2024《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临床实验室应用指南》解读及应用
- 2025年
- 2024年5月卫生行业标准WS/T 230—2024《实时荧光酶链反应临床实验室应用指南》发布,该标准的制订充分参考了国家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南和文献证据、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在临床实验室应用与管理实践和专家意见。本文就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在临床实验室应用中的样本采集和处理、方法、污染预防和控制、质量管理、结果判读和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临床适用范围等要求进行解读,旨在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及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 王蓓丽郭玮潘柏申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质量管理
-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临床实验室应用指南 (发布稿)
- 本标准规定了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在临床实验室应用中的样本采集和处理、方法、污染预防和控制、质量管理、结果判读和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临床适用范围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核酸扩增基因...
-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临床实验室应用指南(WS/T 230—2024)
- 2024年
- 前言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本标准代替WS/T 230—2002 《临床诊断中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应用》,与WS/T 230—200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更改了“范围”部分(见第1章,2002年版的第1章),较WS/T230—2002将所述技术范畴由“PCR”缩小为“实时荧光PCR”;——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部分(见第2章)。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关键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室内质控方法初探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绘制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性室内质控图和基于循环阈值的Levey-Jennings质控图,探究新型冠状病毒RT-PCR检测的室内质控方法。方法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按照1∶5、1∶10、1∶20、1∶30、1∶40对第三方质控物进行倍比稀释,确定室内弱阳性质控的稀释倍数。统计该实验室2022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RT-PCR阴阳性质控原始记录,以自定义数值绘制定性结果散点图。统计2022年1-2月每批次弱阳性质控的靶基因Ct值,分别对N基因和ORF1ab基因两组Ct值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根据前20次检测结果分别计算N基因和ORF1ab基因的靶值X和标准差s,绘制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果确定1∶30为每日室内质控的弱阳性质控品的稀释倍数。定性检测散点图可直观发现1次弱阳性质控检出阴性的“假阴性”反应。弱阳性质控N基因、ORF1ab基因Ct值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N基因Ct值靶值X为34.13,变异系数为1.91%,所有Ct值均在X±3 s以内,5次出现±2 s警告,符合Westgard质控规则。ORF1ab基因Ct值靶值为35.30,变异系数为2.58%,出现1次+3 s失控,5次±2 s警告,第31~41批次违反了10x规则,第73~80批次违反了R 4s规则。结论应用定性室内质控散点图和Levey-Jennings质控图建立的新型冠状病毒室内质控方法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监测和预警检测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 刘晶杜晶辉刘瑞岩鲍志军贺鑫赵岩王俊雷曜荣刘旭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室内质控CT值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 基于三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构建黄牛和牦牛源性成分同步检测方法
- 2023年
- 目的建立一种拥有内源质控的三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用以快速鉴定肉和乳中黄牛和牦牛的源性成分。方法首先对黄牛肉、牦牛肉、黄牛奶、牦牛奶等7种动物产品进行特异性检测,同时通过稀释梯度方法验证此方法的绝对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最后通过黄牛和牦牛肉掺假模拟试验确定该方法的相对灵敏度。结果该方法的特异性强,能特异性地检测到来源于黄牛和牦牛肉和乳的DNA,稳定扩增的内源质控有效地避免了假阴性结果,本方法针对黄牛奶的绝对LOD为2.5×10^(-3)5.0×10‒3 ng,针对牦牛奶的绝对LOD为2.5×10^(-3)5.0×10^(‒2)ng,本方法对黄牛肉和牦牛肉混合肉的相对灵敏度可达0.1%牦牛肉。结论所建立的三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实现黄牛和牦牛源性以及内源质控的同步检测,又能通过内源质控排除实验假阴性结果。
- 木其勒Bayarmaa Gun-Aajav刘国强呼日特格希巴雅尔牛慧敏郭梁
- 关键词:黄牛牦牛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对A组轮状病毒的检测效果比较
- 2023年
-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与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实时荧光PCR)对A组轮状病毒的检测效果,为后续试验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2020年北京市某医院肠道门诊5岁以下腹泻儿童粪便样本,使用ELISA和实时荧光PCR两种方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采用GP基因分型方法检测ELISA和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的样本。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Kappa和Spearman统计分析。结果2015—2020年共采集1412份粪便样本,其中155份ELISA检测阳性,166份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对实时荧光PCR和ELISA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Kappa检验,Kappa=0.954>0.75,说明这两种诊断方法检测一致性良好。ELISA法的吸光度A值呈偏态分布,实时荧光PCR法的Ct值类似正态分布,Spearman相关系数r=0.088,P=0.278,Ct值和吸光度A值无相关性。有13份标本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仅有1份为ELSIA阳性、实时荧光PCR阴性,12份均为ELSIA阴性、实时荧光PCR阳性,其中,10份有GP分型结果,4份为G2[P4],4份为G9[P8],1份为混合感染G2/9[P4],1份为未分型。结论两种诊断方法定性诊断的一致性良好,但ELISA吸光度A值和实时荧光PCR Ct值无相关性,不能通过任何一种方法结果数值来推断另一种方法的结果数值。基因分型结果提示ELISA阴性、实时荧光PCR阳性的样本可能与G2[P4]型别的毒株与检测抗体的匹配度不是很高有关。
- 甄博珺田祎邹林高翔张萍张靖张扬郭晓晨高志勇
- 关键词:A组轮状病毒实时荧光PCR
- 粪便样本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双重TaqMa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同时检测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双重TaqMa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方法设计针对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引物对和探针,建立双重TaqMan RT-PCR的扩增体系,将PCR扩增产物序列导入pUC57质粒,测定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并通过临床粪便样本对该方法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双重TaqMan RT-PCR法对溶组织内阿米巴最低检测限为31.6 copies/μL,蓝氏贾第鞭毛虫最低检测限为32.0 copies/μL。总共纳入212例临床粪便样本,3例溶组织内阿米巴镜检阳性患者样本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209例溶组织内阿米巴镜检阴性的患者样本1例PCR扩增结果阳性,其余为阴性。8例蓝氏贾第鞭毛虫涂片镜检阳性样本PCR扩增结果均阳性,204例蓝氏贾第鞭毛虫镜检阴性患者样本中1例PCR扩增结果为阳性,其余为阴性。通过扩增产物测序和Blast分析确定了镜检阴性PCR阳性患者样本中扩增序列属于目标病原体,且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也支持该诊断。其他致腹泻病原体PCR扩增结果阴性,不存在交叉反应。结论建立的双重TaqMan RT-PCR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及蓝氏贾第鞭毛虫镜检阳性样本,还能检出两者镜检漏检的样本,敏感度高于镜检法。并且与其他腹泻病原体包括布氏嗜碘阿米巴、人芽囊原虫、邻单胞菌、气单胞菌、沙门氏菌、痢疾志贺菌菌株、球虫以及哈门氏内阿米巴不存在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 敖科萍孟妍明袁余张春莹马莹
- 关键词: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
-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在检测冷冻禽、畜肉类中沙门菌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RT-PCR)在冷冻禽、畜肉类沙门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冷冻禽、畜肉类270份,采取RT-PCR法进行沙门菌检测及血清分型鉴定,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4—2016)(以下简称《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检测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对RT-PCR鉴定结果及血清分型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RT-PCR对冷冻禽、畜肉类中沙门菌检测阳性率11.85%(32/270)高于《标准》(18/270)(χ^(2)=4.320,P=0.038);RT-PCR检测敏感度高于《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70,P<0.001),RT-PCR检测特异度与《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检出沙门菌实施血清分型鉴定后得知,肯塔基血清型、海德堡血清型、鼠伤寒血清型、肠炎血清型占比最高,分别可达21.875%(7/32)、18.750%(6/32)、15.625%(4/32)、12.500%(4/32)。结论RT-PCR法在冷冻禽、畜肉类沙门菌快速检测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准确检测出沙门菌,并明确其具体分型。
- 乔玉林
- 关键词:沙门菌
- 肛拭子标本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在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肠道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 2021年
- 目的探讨在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肛拭子标本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肠道沙门氏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者428例,采集肛拭子标本,均予以分离培养及RT-PCR检测,以分离培养鉴定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RT-PCR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证实患有肠道沙门氏菌16例,无肠道沙门氏菌412例,采用RT-PCR检测出肠道沙门氏菌20例,非肠道沙门氏菌408例.RT-PCR检测灵敏度93.75%(15/16)、特异度98.79%(407/412)、准确度98.60%(422/428)、误诊率1.21%(5/412)、漏诊率6.25%(1/16)、阳性预测值75.00%(15/20)、阴性预测值99.75%(407/408).结论RT-PCR应用于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可有效检测出肠道沙门氏菌,灵敏度、准确度较高,可有效缩短检测周期,对患者早期治疗及预防肠道沙门氏菌聚集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赵卫刘萌萌
- 关键词:沙门氏菌RT-PCR
- 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与常规方法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的评价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7.561,均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
- 刘靓雯孙晔王丽耿大影冯照雷苑广盈
- 关键词:新型布尼亚病毒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免疫胶体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