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2 篇“ 审美主义 “的相关文章
新审美 主义 理论研究 二十世纪末以来,为实现文学研究的理论突围,以伊莎贝尔·阿姆斯特朗、约翰·约京、西蒙·马尔帕斯等为代表的理论家,主张将审美 视为一种建构性的力量来调和文学与文化、政治的关系,被理论界统称为“新审美 主义 ”。本文从文学、审美 、政... 李霞关键词:情感 审美经验 文学批评:审美 主义 及其历史视域 2024年 一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对于审美 主义 兴趣索然。许多批评家奔走于一个又一个理论迷宫,纷至沓来的概念术语对于审美 空间构成强大的压抑。审美 的标准似乎不再存在。审美 主义 并未放弃反抗。一个常见的反诘是:宏大的理论体系背后,文学哪儿去了?恢复审美 主义 乃是文学批评的当务之急。如此表述似乎显示,何谓审美 不言而喻。没有多少批评家严格规范审美 的内涵,划出审美 主义 与众多批评学派的边界,陈述一套独一无二的词语。批评家仅仅兴之所至地发表各种印象、感想或者喟叹、抒情,继而将这些言辞笼统命名为“审美 ”。审美 并非天才作家的神秘召唤;审美 是作家与读者共同制造的精神事件,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交织与互动。文学批评必须负责进一步解析审美 如何诞生于作家、作品、读者的奇特联系。由于各种哲学或者美学的分歧远未达成共识,“何谓审美 ”可能意外成为令人困惑的基本问题。 南帆关键词:审美主义 文学批评 审美空间 批评家 审美 主义 理性批判——论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2024年 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继承了席勒和德国浪漫派用艺术-审美 来解决主体正当性问题的思路,同时又试图去应对悲观主义 所揭示的道德世界观解体的事实。尼采把克服科学乐观主义 和悲观主义 的希望寄托于悲剧精神的再生,以古典学研究的形式表达了激进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他综合审美 (感性)概念的双重含义,即超越论的形而上学意义和属于感官本能的生理学意义,提出一种旨在无条件肯定现世的生存的审美 辩护;其中的若干核心观念或隐或显地贯穿于其后期的形而上学探索。在哲学审美 论的范围内,艺术形而上学代表着从后启蒙时代审美 理性主义 向反启蒙理性主义 的转变。 陈剑澜关键词:悲剧快感 审美 艺术 另一种审美 主义 的历史哲学——汪尧翀《居间美学:当代美学转型的另一种可能》的当代意义 2024年 汪尧翀的《居间美学:当代美学转型的另一种可能》的主要意图是呈现德语美学在当代可能具有的理论意义,其关键词“居间”体现了其对作为典型媒介的语言的关注。通过回应康德美学并对其进行历史化改造,此书在本雅明的启发下试图走向“语言的自然史”,在文艺活动的范畴之内,开辟一种建构社会共识(并以此拓展真理内容)的语言生存模式。作者对启蒙主体性的批评旨在开启“另一种审美 主义 的历史哲学”,这种一元论立场和传统的垂直居间的二元论立场之间的差异有待比较和探讨。 冯庆关键词:本雅明 艺术哲学 文学的审美 揭蔽:对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的新审美 主义 研究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201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被掩埋的巨人》颠覆了西方奇幻文学的既定模式,将他既往的记忆母题延伸到了集体记忆。小说以亚瑟王传奇为背景,在迷雾骗术对过去历史宿怨的遮掩中,逐渐揭露出两族人对待残暴屠杀在记忆与... 王梓洁新审美 主义 的特征及其范式论意义 被引量:1 2023年 新审美 主义 (New Aestheticism)是“理论之后”西方理论界以文学为本位而兴起的文学批评思潮,在呼吁重建文学制度的过程中整合美学话语时形成的概念和方法。新审美 主义 一方面强调具体文本的独特性与互文性;另一方面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既不是彻底转向旧式“审美 ”,也不是彻底偏离“文化”研究,而是试图在文本的事件性与事件的文本性之间建立新的平衡,经由文本细读重新定位文本的文学性、审美 性、事件性以及实践性,呈现出文学向文化全面伸展和文化向文学开放的新的实践美学风貌。 崔国清关键词:细读 事件性 实践美学 文学批评:审美 主义 及其历史视域 2023年 许多批评家呼吁恢复审美 在文学批评中的位置。“何谓审美 ”并未完全解决,无法拥有统一标准。文学批评必须分别考察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这种构成产生强烈审美 愉悦的原因。社会历史批评学派引入“历史”概念参与审美 的解释,重视的是“历史”作为连续整体的特殊性质。文学话语近距离恢复个体的生动面容是另一种历史认知。“典型”力图解决的问题是个别与普遍的关系。后现代语境正在瓦解“典型”背后的种种理论条件。詹姆逊试图重新提出“认知绘图”拯救历史总体论。雅克·朗西埃的目光一直保持在“感性”范畴,强调审美 对于感性分配成规的冲击。但是,感性分配的重组功能远比批判薄弱。审美 只能充当未来生活的种子与各种生活观念积极对话。文学批评的审美 主义 促使这种对话持续扩大并进入纵深。 南帆关键词:审美主义 历史认知 西方文论的介入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审美 主义 文艺理论的知识生产——基于童庆炳《文学概论》(1984)引文注释excel数据库的实证研究 2023年 在20世纪中国文艺学史上,80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作为最早尝试将审美 主义 “知识合法性”(legitimacy of knowledge)引入文艺理论知识生产的著作,童庆炳早期代表作《文学概论》(1984)—书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学较大规模运用西方文论进行知识生产的先例。基于“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研究方法和引文注释数据分析的实证性研究,我们能够通过这一个案更加深入地讨论西方文论的介入与80年代中国文论知识生产机制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 支宇 吴桐关键词:西方文论 中国文论 诗意的过度与日常的变形——从张岱“茶淫”看晚明物质文化及审美 主义 2022年 “茶淫”,是晚明文人张岱与茶之间关系的特殊概括,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晚明社会物质文化的发达,以及当日广泛存在的“耽物”风潮。晚明人热衷体物、写物,致力于树立一种鉴赏的标尺、雅趣的范式,其实就是在积极地彰显和标榜自身之于日常的抽离与超拔。张岱对于“茶淫”的反复标举,则与晚明人通常强调的有别于常俗不同,所显露的恰是自身对于日常的耽留与醉心,所展现的也正是一种审美 化的日常生涯。物质文化与审美 主义 于其间呈现出高度重合。可见,张岱“茶淫”的提出,便是在不立法则的灵动及映照怀抱的深邃中,如实呈现审美 观照作用下诗意的过度和日常的变形。 曾莹关键词:晚明社会 审美 主义 的政治伦理:王国维早期诗学和思想中的“美”与“德”2022年 王国维早期对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等西方美学和道德观的译介和运用,充满了主观上的偏好和倾向。这些偏好和倾向主要体现在对下层国民道德的强烈关怀、对西方伦理学中上帝概念的悬搁、对主体实践理性的政治道德化,和对道德和知识品性的等级化等方面。在对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等人的美学观点的补充和替换中,王国维早期诗学和思想的内在逻辑始终未能脱离中国传统政治道德的文化和价值结构。在王国维所宣扬的非功利、非政治道德的审美 主义 中,始终潜藏着对中国传统政治道德的倾慕和热诚。这一点与席勒等人的审美 启蒙观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也从侧面折射出王国维前后期思想学术分歧背后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蒋浩伟关键词:叔本华 席勒 审美主义 政治道德
相关作者
杨春时 作品数:278 被引量:1,555 H指数:21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主体间性 美学 文学思潮 实践美学 审美 叶世祥 作品数:34 被引量:74 H指数:5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审美主义 鲁迅小说 现代性视野 《呐喊》 《故事新编》 李育红 作品数:19 被引量:42 H指数:4 供职机构:渤海大学 研究主题:审美主义 文艺思潮 审美意识形态论 审美现代性 文学理论教学 肖建华 作品数:29 被引量:55 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伽达默尔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主义 主体间性 文学理论 张中 作品数:101 被引量:114 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直觉 福柯 审美 审美自由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