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8篇“ 审美距离“的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审美距离的内涵、作用及实现路径
2024年
“教学审美距离”借鉴美学中的“审美距离”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学保持适当的距离,将教学作为审美对象,以观赏者的视角直面教学,促进自身教学经验嬗变深化,从而获得超越日常教学经验的美感体验。“教学审美距离”的作用贯穿于教学始终,有利于保障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情感表达的有效性,重在通过“自知无知而求知”构建超越现实情境的意象世界,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感知教学,将教师的经验进行“悬置”等方式来探索其实现路径,以使教师获得更高层次的教学审美体验,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孙嘉蔓李如密
关键词:意象世界美感经验
从舞台到银幕:戏曲电影化后的审美流变与审美距离
2023年
传统戏曲的舞台演剧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在电影技术传入中国后,戏曲作为跨媒介的先行者,以电影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并在不同时期彰显出相应的美学风格。在戏曲电影化后,其审美心理与审美距离已然受技术、媒介和文化等因素而发生转变,显示出新的审美价值。对于当下戏曲电影创作、传播与接受三个层面面临的问题,从审美距离的角度进行合理分析,能推动戏曲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传播与弘扬民族文化。
代玉政
关键词:戏曲电影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角度谈中外恐怖片的观影差异
2023年
恐怖片是电影主要类型片之一,拥有广泛的受众市场,但中外恐怖片的创作存在很大差距,这是由不同的社会文化造成的。不同国家的观众有着不同的观影口味,恐怖片带给观众的恐怖情绪也与审美距离息息相关。因此,文章从审美距离的角度来分析中外恐怖电影所带来的不同的观影体验,为国内恐怖片的创作给予一定的启示。
杨雅婷
关键词:审美距离恐怖电影社会文化差异
基于审美距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3年
古代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古代文学的赏析内容增多,研究的角度不同,形成诸多研究文献内容。本文是从审美距离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赏析,首先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意义,并解读文学研究中审美文学的内涵。其次,分析审美距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应用策略,并以《牡丹亭》和《桃花源记》两个作品为研究文本对审美距离进行具体解析,以供参考。
吴学明胡华平王婷
论期待视野下《蝴蝶梦》的审美距离
2022年
期待视野说明读者阅读作品的主动性。当读者阅读的作品超出自己的期待视野,读者往往会认为它丰富了自己的审美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当读者意见与作品一致时,读者与作品保持距离,从旁观者角度边欣赏边领悟,美学接受成为可能。本文将从“期待视野”角度出发,剖析小说《蝴蝶梦》中叙述模式、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等蕴含的美学距离,进而解读作者的创作心理。
徐苏怡
关键词:《蝴蝶梦》吕蓓卡审美距离悬念
审美距离视域下“赋、比、兴”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2022年
书籍封面设计需要有效表达书本实质内核,目的为书籍封面设计传达出适当距离的时代美感,才能充分唤醒读者的阅读兴趣。方法以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的审美距离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学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结果对书籍封面设计保持审美主客体适当距离进行应用要点的梳理,结论以期为业界在书籍封面设计上提供可鉴之处。
罗鸿胡誉
关键词:封面设计审美距离赋比兴艺术手法
诗歌译解:跨越翻译叙事的审美距离——基于刘华文《翻译诗学》的考察
2022年
诗歌译解研究,鲜见从“审美距离”思维方法论角度来展开。因诗译叙事常伴随创造,故而译文并非“零度写作”的结果,它与原文之间难以保持零距离,会产生审美心路及效果的差异,即审美距离。从刘华文《翻译诗学》来看,原诗与译诗之间审美距离被拉远的动因在于:原诗中的“眼前之物”与译诗中的“言下之物”之别;翻译选择中的“近取譬”与“远取譬”之别;“观译”与“看译”之别;原诗与译诗不同“自感”下的“感人”之用之别。译者可以通过主体审美经验体认的主动介入,明辨原诗“表于言”(小用)与“隐于言”(大用)之间的关系,化“小用”为“大用”,深入诗意之“心源”,努力跨越翻译叙事中的审美距离
张宏雨
关键词:汉语诗歌英译审美距离
“虚静”论与“审美距离”说之比较
2021年
在中、西美学理论中,“虚静”论与“审美距离”说是一对较为接近的理论范畴,一直以来,就二者本质内涵的探讨和二者之间的比较前人学者也有较多卓越的论述。 其中,审美态度上的“超功利性”是二者共同的特点,而围绕二者是否为等同的美学范畴在学术界也有着不同观点看法。 通过借助中、西方哲学视角以及对“虚静”论与“审美距离”说发展概况的梳理,我们得以探索其更深层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
董雅琪周勇
关键词:审美心理审美距离
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审美转向与审美距离被引量:2
2021年
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始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初创期、发展期、转折期和新时期四个阶段,已经形成了稳固的拍摄理念、严谨的拍摄方法和明确的拍摄目标。随着影视学和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学术及教育的发展,加之人类学纪录片的受众范围扩大,人类学纪录片在延续以往的科学与纪实价值的同时,渐渐显示出更高的审美价值。将人类学纪录片纳入审美范畴,厘清人类学纪录片的审美主体,从审美距离的角度研究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不仅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更是实现包括人类学纪录片在内的纪录片实践创新的重要路径。
孔祥宇吴志昊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审美距离审美主体
时空维度的审美距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2021年
在文学欣赏中,审美距离是观众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随着观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理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中的审美距离问题,以现代美学的心理距离说为依据,探讨了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审美距离的影响。同时,本文以几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如何利用审美距离来提升审美价值,为审美距离视角下的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方向。
李佳雯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距离

相关作者

张月娥
作品数:2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审美距离 隐含作者 《大卫·科波菲尔》 《远大前程》 叙述者
许萍
作品数:4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
研究主题:茨威格小说 审美距离 小说 文化意义 文化
朱立华
作品数:48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商业大学
研究主题:诗歌 拉斐尔前派 唯美主义 接受美学 新批评
蓝利萍
作品数:23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研究主题:陌生化 生态美学 刘三姐 生态美学思想 文学理论
陈巧茹
作品数:7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审美距离 《爱玛》 多元智力 个性化教学 美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