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6篇“ 家庭内传播“的相关文章
- 深度测序用于家庭内传播HIV-1耐药及准种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通过深度测序获得家庭内成员HIV-1准种信息,分析相互之间的传播进化关系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1对阳性夫妻与其阳性新生儿产时、产后48小时、42天及2岁龄时的血液样本,对母亲产时血浆和新生儿产时干血斑样本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提取干血斑中HIV-1 DNA,经巢式PCR扩增HIV-1 gag、pol、env基因区后进行亚型鉴定、耐药分析和Hiseq高通量测序。计算各样本内/样本间基因离散率,选择最大似然法构建准种进化树。结果母婴产时病毒载量分别为5600拷贝/mL和1000拷贝/mL;3人均感染CRF07_BC亚型;新生儿2年后K65R低频耐药株占比较出生时增高;母子间基因离散率低于父子间;pol区进化树显示三者之间为“父-母-子”的传播关系;新生儿4个时期样本内基因离散率在0.47%~0.68%间波动,与基线样本相比基因离散率在0.49%~0.82%间波动;pol、env进化树表明新生儿优势准种是由基线准种进化而来。结论通过深度测序可以明确家庭内成员HIV-1准种传播规律、遗传特征、不同时期的准种动态以及耐药变化,指导后续的cART。
- 米云婷徐晴晴王爱玲金聪姚均
- 关键词:艾滋病准种
- 耐多药肺结核家庭内传播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索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家庭内传播特征。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武汉市肺科医院登记的全部166例MDR-PTB患者(一代病例)的282名家庭密切接触者(在其中发现的MDR-PTB患者为二代病例)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胸部X线检查、分枝杆菌培养和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DTM-PCR和24位点MIRU-VNTR分型方法对一、二代病例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家庭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和MDR-PTB发病例数,比较一、二代病例的耐药表型,绘制分离菌株MIRU最小生成树。结果:282名家庭密切接触者中,TST检测阴性率、一般阳性率、中度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53.90%(152名)、8.51%(24名)、10.64%(30名)和26.95%(76名),结核感染率为37.59%(106例)。282名密切接触者中有疑似症状者9例(3.19%);274名行胸部X线检查者中异常者8例(2.92%);106例行痰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学检查者中病原学阳性者4例(3.77%),且全部为二代MDR-PTB,发病率为1.42%。二代病例中有3例表型耐药谱与一代病例相同,1例不同;对来自3个家庭的6株菌株进行24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发现其中2个家庭的MIRU基因分型24位点完全相同,1个家庭仅1个位点有差异;DTM-PCR分型显示6株菌株均为北京株。结论:MDR-PTB患者家庭密切接触存在较高结核感染传播风险,家庭二代MDR-PTB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应对家庭密切接触者做好宣传教育、筛查及随访,减少MDR-PTB的家庭内传播。
- 周燕周萌彭军段琼红陈军周美兰张云侠梁军
- 关键词:抗多种药物性接触者追踪家庭
- 2021年上海市某区1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内传播疫情调查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上海市某区1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家庭内传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21年上海市某区该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的病例与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病例A为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共传染2代病例2人(病例B和C)。家庭外密切接触者与次密切接触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且人群普遍易感,容易造成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应及早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并加以隔离,加强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及管理,尽早识别2代病例。
- 曹慎谢梦肖志平张政熙韩雪
- 关键词:家庭聚集性疫情
- 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流感样病例在家庭内传播的作用
- 2022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某社区居民流感疫苗接种对减少家庭内流感样病例传播的作用,评价不同人群接种流感疫苗的效果,尝试调查疫苗重点推广人群,为控制流感家庭内传播,降低家庭内流感样病例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调查方法选择深圳市某社区符合条件的居民进行电话调查,收集接种流感疫苗居民的基本信息及发病人数.结果流感样病例家庭内传播率为6.13%(19/310),其中接种组共5户家庭发生了家庭内传播,传播率为3.23%(5/155);对照组共14户家庭发生了家庭内传播,传播率为9.03%(14/155).接种组的家庭内传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家庭内传播率(χ2=4.542,P<0.05).疫苗家庭内保护率为64.23%.不同年龄段接种组发生家庭内传播的二代病例发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0.749,P<0.05).结论流感疫苗对预防家庭内流感样病例传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8-60岁组接种可能二代发病最少.
- 李基董三甲王永李苑
- 关键词:流感流感疫苗保护率
- 德阳市某县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内传播的流行病学分析
- 2020年
- 目的描述性分析家庭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传播过程,探讨其传播规律和流行特征,为做好家庭内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德阳市某县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逐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之间的关系、接触方式与频率,并采集呼吸道标本(鼻咽拭子)进行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情况。结果该起家庭内聚集性COVID-19疫情由德阳市某县从武汉返乡人员病例A引起,波及80人,续发二代病例4例,罹患率6.25%,分别是病例B(丈夫)、病例C(弟弟)、病例D(弟媳)、病例E(母亲)。在近距离无效防护下,5例病例具有同屋居住、多次同桌就餐、乘车、棋牌娱乐等暴露史,病例特征主要表现以发热、咳嗽、肺炎影像学特征为主;潜伏期最长10 d、最短5 d,中位数8 d。结论接触频率、接触方式是COVID-19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无有效防护下,接触频率、接触方式越紧密,其感染COVID-19的可能性越大;疫情期间,建议家庭内成员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并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降低传播风险。
- 高燕胡勇根刘泉唐宏宇
- 关键词:输入性家庭
- 应用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一起HIV-1 CRF02_AG家庭内传播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通过调查一起家庭内HIV-1传播事件,阐明家庭成员HIV-1毒株传播关系。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例HIV-1抗体筛查有反应孕产妇及其配偶和所育婴儿进行随访和检测。运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HIV-1 gag基因和pol基因片段,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进化传播关系。结果孕产妇(EID1107M)在孕期保健期间存在HIV抗体血清阳转现象。其丈夫(EID1107F)随后确诊为HIV-1抗体阳性;其所育婴儿(EID1107I)在出生后8个月HIV-1核酸检测阳性。3个病例均感染HIV-1 CRF02_AG毒株,进化树上聚集成可靠进化簇,拓扑学结构表明"父-母-子"之间的传播关系。结论加强婚前检查和孕期保健感染性疾病筛查,对阳性孕产妇病例实施及时有效的母婴阻断,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家庭内二代传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 辛若雷刘安孙丽君李佳张琴卢红艳孙伟东
- 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家庭内母婴传播分子流行病学
- 天津市麻疹家庭内传播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天津市麻疹家庭获得性病例基本特征和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利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麻疹家庭获得性病例家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4—2015年天津市共报告家庭获得性疫情24起,涉及病例51例,家庭首发和续发病例出疹时间间隔中位数M=11.5 d。24起疫情中只有11起(45.83%)于发现疫情3 d内及时开展了应急接种。发病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1岁组婴儿麻疹罹患率100%。家庭获得性病例传播模式中,75.00%的家庭感染由成人引入。家庭获得性病例和社区病例之间麻疹临床特征和住院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降低麻疹家庭感染风险,预防妊娠期麻疹,保护小月龄婴儿,成人接种疫苗是关键。
- 丁亚兴孙静高志刚张颖
- 关键词:麻疹
- 应用MIRU方法鉴定结核病的家庭内传播
-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已经应用于各种流行病学的研究包括疾病接触传播的调查,本研究试图采用这一方法鉴定结核病的家庭内传播。研究方法:分别来自3个家庭的6个结核病患者的6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临床实...
- 闫丽萍肖和平秦莲花孙华景灵杰韩敏
- 关键词:家庭传播基因分型结核分枝杆菌
- 文献传递
- 麻疹家庭内传播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 2016年
- 目的评价天津市麻疹家庭内传播的干预措施效果。方法以家庭获得性病例家庭为病例组,社区病例家庭为对照组,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2014—2015年天津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3 022例,家庭获得性病例35例,占病例总数的1.15%。共纳入病例组32个家庭,对照组64个家庭,干预措施包括病例隔离分居、3 d内应急接种、开窗通风、现场消毒、健康教育、个人防护。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干预措施只有隔离分居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0.03),多因素逐步回归logistic分析显示,隔离分居是麻疹家庭内传播的影响因素(χ^2=6.00,P=0.01),OR=0.27(95%CI 0.10~0.77)。在隔离分居中,居家隔离发生家庭内传播的只有11.62%,住院隔离发生家庭内传播的比例达到47.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P〈0.01),OR=0.15(95%CI 0.05~0.47)。结论隔离分居能有效减低麻疹家庭内传播风险,目前居家隔离效果好于住院隔离。
- 丁亚兴孙静田宏高志刚张颖
- 关键词:麻疹家庭内传播干预措施
- 抗病毒治疗阻断HIV家庭内传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目前抗病毒治疗(ART)阻断艾滋病病毒(HIV)家庭内传播的研究有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随机对照实验、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等多种方法。多项研究证明,ART具有阻断HIV家庭内传播的效果,并且该效果受到感染者性别、ART的治疗时机、HIV病毒载量、ART的治疗持续时间、更换治疗方案、配偶间性行为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HIV家庭内预防工作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 冯孟贤刘民刘珏陈京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抗病毒治疗
相关作者
- 高志刚

- 作品数:105被引量:999H指数:18
- 供职机构: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麻疹 百日咳 影响因素 预防接种 疫苗
- 张颖

- 作品数:373被引量:3,047H指数:25
- 供职机构: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麻疹 流行病学 死亡率 百日咳 影响因素
- 李聪智

- 作品数:66被引量:210H指数:9
- 供职机构:潍坊市中医院
- 研究主题:重型肝炎 人工肝支持系统 慢性乙型肝炎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效价比
- 胡国龄

- 作品数:101被引量:628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研究主题:肝纤维化 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表达
- 张铮

- 作品数:34被引量:20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研究主题: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HCV 白细胞介素2 乙型肝炎患者